集采背景下,中國創新葯企業兼具研發優勢和出海前景。受18A規則的影響,頭部創新葯企業多在香港上市,受美聯儲加息影響和港股整體拖累,港股創新葯指數已回撤超過55%,在醫藥類指數中下跌較多,但整體投資環境有所修復,大幅回撤後的港股創新葯板塊值得關注。
中國創新葯企業兼具
研發優勢和出海前景
創新葯定義為在境內外均未上市的產品,含有新的明確結構、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備臨床價值。
中美醫療支付能力差距顯著,海外市場空間巨大。2021年,美國醫療費用總支出是中國的3.9倍,人均醫療費用是中國16.6倍。隨著國內床新葯研發實力的快速提升,藥物創新性和研發效率的優勢受到全球的認可,在帶量採購、醫保談判的衝擊下,國內創新葯企業被迫尋找新的出路和發展空間,出海勢在必行。
與此同時,中國創新葯企業也具備出海實力,多款中國創新葯在包括美國、中國、歐盟和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其他國際市場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批准,海外銷量增速明顯。
中國創新葯兼具研發優勢和出海前景,在國內醫藥集采背景下更具投資價值。
18A規則下,龍頭創新葯企業
多選擇香港上市
2018年4月,港交所上市新規18A發布,該規則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在香港上市。創新葯企業研發支出負擔較重、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盈利、高度依賴資本市場融資,18A規則對創新葯企業而言意義重大。
受此規則影響,大量不滿足國內上市要求的創新葯企業赴港上市。根據申萬證券研究統計,登陸港交所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數量已超過40家,其中不乏大市值龍頭企業;受益於港交所的18A上市新規,港股醫藥公司中數量最多的子板塊為生物葯,市值佔比最高的子版塊為CDMO、生物葯和化葯;2021年港股醫藥板塊納入港股通的公司數量達到71家,占港股醫藥板塊公司總數的42%。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和千億市值公司數量快速增長。
國內創新葯產業主要包括三類企業:biotech(生物技術公司)、biopharma(生物製藥公司)、big pharma(大葯企)。由於A股歷史上市條件太嚴格,國內上市的創新葯公司多為傳統大葯企轉型做創新葯,而港股則多為生物科技或生物製藥公司直接上市,因此相關公司的業績彈性更高,雖然其中有部分公司暫未盈利,但一旦新葯研發成功,回報也將十分豐厚。
圖:2000年至今港股醫藥上市公司數量

資料來源:Wind,申萬宏源研究,截至2021年底
港股創新葯大幅回調
後市怎麼辦?
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指數簡稱:港股創新葯,指數代碼:931787)是反映香港創新葯企業整體表現的指數,該指數在香港市場中選取不超過50家主營業務涉及創新葯研發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
根據wind數據,港股創新葯指數中,生物製品、化學製品、醫療服務等行業貢獻了絕大部分權重。指數前十大樣本分別為葯明生物、石葯集團、百濟神州、中國生物製藥、信達生物、葯明康德、金斯瑞生物、再鼎醫藥、康哲葯業、瀚森製藥等典型創新葯企業,龍頭集中特點突出。
圖:港股創新葯指數行業權重分布

資料來源:Wind,2021.8.24
表:港股創新葯指數前十大樣本股

資料來源:中證指數,Wind,截至2022.7.31
在美聯儲加息背景下,新興成長行業下跌明顯,疊加醫藥行業整體回調以及港股整體大環境的拖累,港股創新葯指數2021年以來下跌較多,自高點回撤幅度已經超過55%,回撤幅度遠超其他醫藥類指數。
表:醫藥指數 2021 年以來回撤幅度

資料來源: Wind,截至2022.8.24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港股創新葯板塊可能迎來幾大利好,長期投資價值值得關注。首先,國內醫改政策持續落地,藥品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範圍不斷擴大,創新研發能力成為企業的核心驅動力,利好競爭壁壘較高的創新葯企業;其次,以百濟神州為代表的大量香港上市創新葯企業在積極推進出海戰略,且有許多新葯在多地獲批,或將顯著提升相關公司的業績;最後,從歷史來看,港股創新葯板塊受美國流動性政策的顯著影響,與標普生物技術指數具備同漲同跌的特點,隨著美國通脹問題緩解,美聯儲加息預期走弱,標普生物技術指數止跌反彈,或將為港股創新葯企業的估值修復提供情緒催化。
圖:香港創新葯企業與標普生物技術

資料來源: Wind,截至2022.8.24

風險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投資建議或保證,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觀點和預測僅代表材料製作時結合當時市場作出的分析判斷,隨著市場行情等因素變化,上述判斷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