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
近期多則傳聞擾動基金行業,基金公司聲譽風險管理引發關注和討論。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公司有關的負面消息在社會上發酵、傳播,基金公司採取冷處理還是及時回應,要結合具體情況去判斷。作為公募管理人,無論如何都需要加強聲譽風險防控,維護行業信用體系。
結合具體情況應對聲譽風險
近期,基金行業出現多則負面傳聞,比如明星基金經理在產品募集期內離職,引發投資者關注。而涉事基金公司並未對傳聞作出回應說明。
從聲譽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如何評價這種「冷處理」的方式?
華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當傳聞仍處於「傳聞」階段時,公司應儘快了解情況、釐清事實、對稱信息,密切關注輿情發展,理智分析應對策略,而不是急於回應、冒失發聲。「在堅持保護客戶合法權益為上的前提下,採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消除或降低因傳聞可能引發的不良影響。至於是冷處理還是及時回應,要結合具體情況去判斷。」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在相關信息未引起公司認定的重大聲譽風險之前,冷處理是常用的處理方式。
一位公募合規部人士介紹,「聲譽風險是指由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或外部事件導致利益相關方對機構負面評價的風險。相對於其他風險,一些特殊屬性使得金融機構對聲譽風險管理有更大的難度。」
這位合規部人士進一步表示,網路傳播會放大負面傳聞的影響。對於行業關注度較高的傳聞,若內部啟動調查且有較為明確的結論,應通過公信力較強的媒體或自有平台作出及時回應。
也有人認為,如消息不實,致公司蒙受聲譽風險的,就需要及時公開回應,以正視聽。
儘管在管理上存在難度,但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良好的聲譽是生存之本,是維護良好投資者關係、客戶關係乃至整個信用體系的保證。
擁有好的聲譽,利益相關方會對機構保持信任,這樣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能夠為基金公司帶來更多的資源。反之,當引發聲譽風險時,下降的循環過程則會對基金公司的未來經營產生消極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信用體系的崩塌。
目前,仍有部分基金公司對聲譽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面對突發聲譽風險事件時有些手足無措。
基金公司強化聲譽風險防控
市場日益複雜,風險暴露加劇,金融機構聲譽風險受到輿論關注,基金公司應積極採取措施強化聲譽風險防控。
為完善基金管理公司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推動建立行業聲譽約束機制,維護行業形象和市場穩定,今年6月中旬,中基協發布實施《基金管理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
兩個月來,基金公司積極踐行《指引》提出的要求。
創金合信基金介紹,公司根據《指引》要求,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已制定、發布《聲譽風險管理制度》等文件。
一位公募產品部人士稱,「我司參考行業聲譽風險指引和股東的實踐經驗,著手制定公司的專屬聲譽風險管理辦法,將進一步規範聲譽風險管理流程,明確相關部門職能。」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直言,「我們原本就有危機公關制度。目前正根據《指引》,逐條落實優化聲譽風險防控方法。」
創金合信基金表示,《指引》對聲譽風險管理作出較為明確的要求。從公司角度看,當前有兩方面工作尤為重要,一是堅持預防為主的聲譽風險管理理念。進行聲譽風險管理更多要靠防患於未然,而不是亡羊補牢,需要定期對公司業務可能涉及的聲譽風險進行排查、判斷;二是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提升員工的聲譽風險意識,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誠實守信,勤勉盡責,自覺踐行行業規範,增強職業操守和道德規範;此外,更需要倡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維護公募基金行業和公司的聲譽。
一位基金公司監察稽核部人士表示,強化聲譽風險管理是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於督促基金公司及從業人員高標準、嚴要求,自覺遵規守紀,堅守職業道德,注意一言一行,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主動維護公募基金的良好形象。
具體到基金公司的做法,上述監察稽核部人士稱,一是將聲譽風險納入行業風險治理架構,基金公司建立與機構整體發展戰略、風險偏好相匹配的聲譽風險管理戰略。二是建立涉及全員、全條線、全流程的聲譽風險管理機制,形成指標量化體系。同時,採取更加主動的管理措施,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問題和客戶的合理訴求,提出解決辦法,引導輿論正面效應。三是在風險文化、考核激勵上打好聲譽風險的防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