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近兩年,大家都經常聽到這樣的嘆息聲:「為何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了?」尤其是對於那些初創的小型經營者,這兩年無論如何努力,還是有大部分人面臨著長期虧損的困境,最後都不得不退出。
針對這樣的現象,也有專家認為雖然近兩年開實體店,在受到疫情的影響下,經營確實相對比較困難,但是小生意虧損的話,大多還是因為經營者自身的能力問題。正如有些人起早貪黑賣早餐一般,照樣也能月入上萬,所以還是得從自身找找原因。
但事實上,創業無論是大項目還是小本經營,除了與人有關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市場環境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實體經濟會越來越難做了呢?
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近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多數人們都曾經歷過停工、居家隔離的日子,每當城市封禁時,彷彿所有事情都按下了暫停鍵。但是對於企業來說,虧損卻是在不斷地增加,畢竟停工意味著企業不營業,房租和員工薪酬都還是要照常發。長期以來,企業自然也是支撐不下去。
除此之外,外貿行業的大環境也並不樂觀。受到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大多數外貿企業的訂單都有所減少,企業營收也有所減少。同時,人民幣匯率的貶值,也導致外貿企業的成本大大增加,企業利潤更是減少了不少,甚至有些企業不得不依靠裁員降薪來維持財務支出與收入的平衡。
實體企業的經濟低迷,對於社會就業率、市場消費以及投資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實體經濟經營成本高
不管是實體經濟或者小本經營,只要開門營業就必須要遵從各種政策規定,只有手續齊全才能正常營業。而實體企業更是要依法納稅,同時還要保證員工的福利,定期繳納五險一金。
若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時候,這些支出並不算什麼,如果在生意不好的時候,這每一筆支出就變成沉重的壓力,特別是對於小本經營的企業而言,本身利潤空間也不大,還要承受這麼多成本。儘管每個地方的政策情況不同,但是依舊讓實體企業感到成本倍增的壓力。
高房價和高物價的打擊
若上述提到的人力支出和政策支出是成本壓力的所在,那麼房價和物價更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即使開個雜貨鋪每個月都要上萬的租金。就連華為這樣的大企業都不得不重視深圳的房價,為了節約租金成本,不得不將深圳的生產基地個研發中心遷至東莞松山湖。更何況實體企業本身利潤就不高,再加上這兩年客流量大量減少,根本支撐不起如此高昂的房租。
再加上,高房價和高物價導致人們的可支配預算大幅度下降,大多數人身上都背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每個月的收入除了還房貸車貸以外,剩下的也只夠日常的基本開銷,消費能力越來越低,對擴大內需有些不利的影響。
因此,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小,人們的消費慾望比起以前也要低得多,這也意味著顧客群體有所縮減,長期以來實體經濟自然也會越來越低迷。
電商行業的衝擊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在線上購物,例如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台。一方面,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實體企業需要支付昂貴的租金和水電費,而這部分成本大多都會加在產品售價上,從盈利方面賺回來。
而線上商店是不需要支付這些費用的,自然經營成本就要低得多,產品售價相比實體店也要優惠得多。對比之下,人們更願意選擇價格透明且實惠的線上購物。
另一方面,實體企業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考慮到成本和盈利問題,往往在選品方面會有局限性,並不像線上商城那般產品豐富。因此消費者群體也更傾向於可選性更多的線上購物。
結語
儘管近兩年疫情的影響確實使得大部分企業苦不堪言,但對於實體經濟發展而言,疫情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影響因素而已,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問題。產品和服務缺乏特色,是現在實體企業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尤其是在如今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時刻,實體經濟若是想要脫穎而出,必須得有足夠的特色才能吸引到消費者。
對於這一點,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今日話題: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逐漸走「下坡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