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上善若水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上善若水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星羅棋布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海天一色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碧波蕩漾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皓淼無盡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商埠林立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舟船雲集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千帆競發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百舸爭流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汪洋恣意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鴻鵠徐飛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鷗鷺滑翔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犀追象逐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黿鼉潛伏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龜鱉沉淵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關關雎鳩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在河之洲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窈窕淑女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君子好逑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傍山而建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依水而都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上接蒼穹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下濟東海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宛如少女矣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一往深情矣

上巽下巽 重巽申命 三令五申矣

上巽下巽 重巽隨風 重巽綜卦即為兌

所以巽卦之後緊接著的就是兌卦

上兌下兌 六三上六陰爻居外 外柔矣

上兌下兌 九二九五陽爻居眾 剛中矣

澤水附麗 剛中外柔 內里剛強 外表謙柔

上兌下兌 兌為喜悅 上兌 對上順應天意

上兌下兌 兌為喜悅 下兌 對下順應民心

上兌下兌 順應天意者無不得上天護佑

上兌下兌 順應民意者無不得民眾智力

上兌下兌 對上遵循天道 對下遂行民願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鞠躬盡瘁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禪精竭力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赴湯蹈火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出生入死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視死如歸

如此天下之士眾莫不為家為國增光添彩

上兌下兌 澤水相連 碧波萬頃 微風習習

上兌下兌 澤水相連 水天一色 驚濤拍岸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江漢併流 三江匯聚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涇渭入河 滹沱入海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洞庭鄱陽 南國明珠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太湖巢湖 江南天府

上兌下兌 澤水附麗 百川歸海 海低成王

上兌下兌 君子相聚 濟濟一堂 經緯天地

上兌下兌 君子相聚 切磋琢磨 相得益彰

君不見臨淄稷下學宮平時門生數千人之上

齊聚天下博學多識之士談經論道著書立說

從而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學派林立百家爭鳴

從而誕生了 晏子 管仲 等廣為流行的學說

君不見孔門弟子三千 聞名於世的七十有二

當年齊聚孔門閭里弟子均來五湖四海

正是孔門整體智慧的交鋒碰撞傳承發揚

才使得儒學一派脫穎而出 獨領風騷

以詩經 禮經 樂經 周易 春秋 奠定儒宗地位

君不見齊之孟嘗君閑日豢養門客三千

數十年來年年歲歲日日月月 酒肉美食相待

數十年來時時刻刻朝朝暮暮 車馬服飾相招

從而使得孟嘗君為相 齊國數十年政和清明

君不見趙之平原君同樣豢養門客數千人

東交齊之皺衍 南交魏之無忌 數解邯鄲之困

秦之呂不韋以沒有食客三千而深以為恥

繼而大肆豢養門客 招攬天下名士

以秦之國相之雄厚力 以上等俸祿相待賓客

通覽天下學說 搜集天下美文 羅列天下珍聞

可謂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 中通人文 旁通黃老

終於成就呂覽一書 可謂巧奪天工 天合之作

書成之日 將書懸掛城門 能增減一字者賞千金

下兌初九 和悅待人 光明正大 可獲吉祥

下兌九二 心中誠信 和悅待人 志在誠信

下兌六三 笑臉相迎 取悅於人 笑裡藏刀

上兌九四 商量之後 有所行動 謹慎行事

上兌九四 病癒之後 身體康復 必有喜慶

上兌九五 對不守信用之人 坦誠布公

上兌九五 對不信守誓言之人 信誓旦旦

上兌九五 是因為九五之尊 居中正之道矣

上兌九五 躊躅滿志 春風得意 信心十足矣

上兌上六 居上兌之口 沉溺於引誘取悅他人

上兌上六 引誘取悅 居心叵測 其危亦深矣

上兌上六 引誘取悅 深藏不露 防不勝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