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解讀南京風水:千年詛咒,中國內地最詭異風水局

反觀,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也就是金陵,將其改名為「應天府」,有順應天意之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府為京師建立南京。

同樣是給金陵改名,一個往壞了改,一個往好了改。

秦始皇和朱元璋在給金陵改名後,也迎來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金陵、秣陵、建業、揚州、集慶、應天、冶城等等,

這些名字在歷史上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南京,

曾經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有人說在這裡建都的王朝都短命。

究竟是南京影響了歷代王朝,還是帝王們破了南京的風水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

200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南京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的警鈴電話驟然響起。

電話是從南京御道街打來的,一位市民氣喘吁吁地告訴值班民警,

一輛飛馳的車子撞入了午朝門公園,車差不多撞毀了,你們快來處理吧,太慘了!

午朝門的正式名稱其實是「午門」,是南京明故宮的正南門,現位於南京午朝門公園內。

因為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接警後,警車一路閃著警燈,呼嘯而至。

案發現場一輛小轎車衝出路牙,一頭撞上了午朝門邊上的石獅子。

車頭已經完全撞爛,引擎蓋被折斷。

警方靠近事故車輛,只見一名男子渾身鮮血,蜷縮在副駕駛位上,車窗玻璃已經全部破碎。

5分鐘後,趕到現場的消防部隊,用切割設備將車門大卸八塊,男子被抬出,

但可惜的是,已然沒有了任何生命跡象。一番忙活後,民警開始對事故現場進行查驗。

道路很寬闊,路燈也很亮,而午朝門公園門口還有十多厘米高的馬路牙,

周邊的交通設置和反游標志也很明顯。車子的剎車系統並沒有出現故障。

難道開車的人就眼睜睜地不要命,沒有採取絲毫措施地撞到了路邊嗎?

最離奇的是,事故車輛的駕駛座空空如也。駕駛員究竟去了哪裡呢?

而且車子已經被撞得面目全非了,可石獅子卻連一塊小石屑都沒有被碰掉。

以上內容來自於2008年《新華網-現代快報》的一篇題為

《怪象在明故宮屢現 揭開南京「百慕大」真相》的文章。

此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討論發生在南京明故宮附近的靈異故事。

如果你問老一輩南京人有關南京的都市傳說,那麼聽到最多的一定是有關明故宮的。

有說司機開車到明故宮遺址出現幻覺的,好好的十字路口突然變成了丁字路口。

還有說,明故宮附近的施工現場總是莫名其妙有工人發生意外的。

這些玄幻的故事亦真亦假,信或不信見仁見智。但有一點不可否則,

那就是明故宮在歷史上曾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是比北京故宮紫荊城還牛的存在。

世界第一宮殿

明朝末年,義大利著名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中國,

帶來西方科學文化和宗教理念的同時,也被中華文化所震撼。

他在自己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曾描述:

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南京明故宮佔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

比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還要大,在中世紀時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宮殿」。

利瑪竇讚歎北京故宮氣勢宏大,但卻認為南京故宮更甚一籌。

如今來到北京故宮的人們,總會感嘆這裡的恢弘與氣派。

實際上,這座在600年前由明成祖朱棣親自督造的宮殿,

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南京故宮的小號複製品,並不是原件。

1353年,當時還是起義軍首領身份的朱元璋便決心建都金陵。

此後,修建皇宮的工程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大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的戰略法寶,

1367年把元朝蒙古鐵騎趕回大漠後,朱元璋開始了內修都城,外建長城

提到修長城,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人一定是秦始皇。

但事實上,自西周時期開始,長城就延續不斷地被修築了2000多年。

不少諸侯國都會在領地的外圍或高或低、或長或短的築起一道牆,以抵禦外族的入侵。

秦朝之後,凡是統治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會修築長城,明朝自然不會例外。

明長城基本上從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就開始修建,

整個明朝就沒有停止過,這一修就修了270年。

因為工程質量太好,如今我們還能看到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長城。

除了長城,朱元璋在都城的營建上也是頗為考究的。南京明故宮正是他的作品。

後來,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北遷,仿照老爹的作品建造城池宮殿,

就成了如今位於北京的紫禁城。

南京明故宮可以說就是朱元璋理想中的一座「奉天承運」的宮殿。

現在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聖旨的開頭語「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其實就是朱元璋的首創。

南京明故宮前朝三大殿分別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

華蓋是玉皇大帝頭上的一顆吉祥之星,有攬護帝威的職權。

華蓋殿則象徵著帝王奉天命而統治天下。這裡是近臣謀事決議的地方。

謹身殿是皇帝休息之所,如果你還能在此喝個茶約個酒,不是親信,就是太監。

後宮的兩大宮殿乾清宮、坤寧宮分別是皇帝和皇后的居所。

傍邊是日精門、月華門,象徵男女相合,天地日月,盡在其中。

在布局上,南京明故宮採取的「左文右武」、「左祖右社」的分布。

武英殿是皇帝辦公的場所,文華殿是皇太子辦公的地方。

東面的春和殿是太子的居住之所、西面的柔儀殿是嬪妃的住所。

在午門之前,端門兩側則坐落著太廟和社稷壇,構成了「家」、「國」的意象。

何為家?帝王宗廟也。何為國?江山社稷也。

之前我們曾經做過一期深度剖析紫禁城風水局的視頻,

其實對比南京明故宮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圖就不難發現,兩者的相似度有多高。

就這個仿建程度,擱今天估計版權都過不了審。

歷史上的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南京與洛陽、北京、西安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

能夠吸引多位帝王建都於此,南京必然有著其絕對的優勢,

除了戰略地理位置,環境,人文等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風水了。

南京風水大局

從地形地勢上分析,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北高南低,易守難攻。

其周邊有玄武湖秦淮河,既可作為險要,也可演練水軍。

其上下游還分別有採石、瓜步兩大長江渡口可以扼守。

從風水上分析,山管人丁水管財。在之前的多期視頻中我們都曾經提到,

中華龍脈始於崑崙,延綿到各地,分為干龍,支龍,葉龍。

覆蓋華夏大地的干龍有三條,分別是北龍龍脈,中龍龍脈,和南龍龍脈。

南京就是南龍龍脈上的一座城市。這支龍脈來勢浩浩蕩蕩,繞過石臼湖泊,

翻越白虎山和橫山後,在雲谷山和牛首山直衝入南京城。

不過可惜的一點是,這條龍脈並沒有在南京結穴,所以龍氣無法很好的停留。

但南京東側的寧鎮山脈,越過鎮江後,跨入南京,最後結穴於南京的鐘山,也就是紫金山。

這一脈雖不如南龍龍脈氣勢浩蕩,但鐘山結穴使得龍氣能夠擴散到整個南京。

所以,不管是山巒還是水勢,南京的風水大局都稱得上是得天獨厚。

除此之外,南京的西北方還有我國第一大江長江,呈一個環抱的形態擁護住南京。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了,南京的風水既然這麼好,

為什麼在這兒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呢?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

在這裡定都的朝代前前後後加起來有10個。

分別是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這六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時期的南方六朝,也被簡稱為「六朝」。

六朝過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民國也都曾經先後定都南京。

但這些朝代在南京停留的時間都不長。

最短的南朝齊只停留了23年,最長的東晉也只有103年。

讓人難免懷疑南京的風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南京的風水也是能挑出來毛病的。

之前在紫禁城風水的那期視頻中,我們提到,

皇宮的建造和選址,首要考慮的就是是否形成垣局。

垣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上的星垣,二是指符合星象的風水地貌。

垣局又分為紫微垣局,太微垣局,和天市垣局。

其中紫微垣局不管在天上還是地下都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古人以北極星為中心,將星空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位於星空正中心的部分就是紫微垣,由紫微星也就是北極星所統攝。

相傳這裡是天帝的居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東,西兩側有15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牆。

西側垣牆由8顆星組成,東側垣牆由7顆星組成。

垣牆象徵著天帝皇宮的宮牆,所以組成垣牆的每顆星都是用官名來命名的。

除此之外,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別象徵著效忠天帝的臣子和天帝所統攝的疆土及百姓們。

風水上,紫微垣局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四周高山形成天然屏障,

猶如紫微星垣東西兩側的垣牆。

中國四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陽和北京,四周都有高山拱衛,形成紫微垣局。

唯獨南京屬於丘陵地帶,以低山緩崗為主,山不高而且中間有斷層,不成垣局。

所以南京的風水雖然上乘,但想要成為帝王風水還欠點火候。

除此之外,公元229年,東吳孫權作為第一個在南京建立政權的人,

所選的建造宮城的地點就存在著諸多硬傷。

六朝古都

公元212年,孫權在今天南京清涼山築起石頭城軍事要塞,

並將當時南京的名稱「秣陵」,改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

17年後,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政權,定都建業。

此後修建太初宮,也就是東吳的皇宮。宮城的位置正好位於今天南京的雞籠山山前。

北面依覆舟山、雞籠山和玄武湖,東面靠鐘山,西臨石頭城。

風水上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注意這裡的「左右」指的是處於坐北朝南方位時的左邊和右邊,

與畫面上看到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前、後、左、右分別對應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乍看之下,東吳宮城風水上四象俱全。北面的雞籠山是它的玄武靠山,

西面的鐘山鎮守青龍位,東面的石頭、清涼山一脈鎮守白虎位,

宮城前方的大片平坦地勢則是朱雀名堂了。

正所謂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

但是再仔細看看,好像有哪裡不太對。青龍方位的鐘山,又稱紫金山,巨碩無比,

比白虎方位的石頭山、清涼山大了不止幾十倍。

雖然風水上有一種說法是「寧可青龍高萬丈,不可白虎一探頭」。

但任何事物極必反,青龍與白虎也需陰陽相合,才能相得益彰。

更何況與青龍位的鐘山相比,玄武方位的靠山雞籠山,就跟個雞兒子一樣。

靠在這麼一個小山下,根基怎麼能穩固呢。

另外,青龍和白虎的作用是要守衛宮城的以好的左右護衛要比宮城稍稍靠前,呈環護狀。

但東吳宮城與它青龍方的鐘山和白虎方的石頭山,正好在一條直線上,

甚至比鐘山還要更靠前,這到底是誰來守衛誰呢?

青龍與白虎夾擊下的宮城就如同坐落於龍爭虎鬥的戰場一般。

更巧的是東吳之後,六朝的其他朝代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全都沿用的同一個都城。其他五個朝代還可以給他們找個借口,

說他們在這裡建造宮城是因循舊事而已,那麼東吳孫權究竟是中了誰的套,

選了這麼坑爹的地點建都呢?這背後還有一起歷史上的羅生門事件。

龍盤虎踞

話說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基本控制了北方、穩定了中原局勢的曹操

開始向南方發展,進攻荊州成為他的第一個目標。這一年曹操率六十萬大軍南下,

荊州劉琮舉城而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

此時的劉備敗走夏口,曹操乘勝追擊劉備。

另一邊孫權看準時機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是否願意聯盟抗曹。

於是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

隨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以黃蓋詐降的計策,在長江赤壁大破曹軍的連環船,

曹操落荒北逃。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東晉史學家張勃所著的《吳錄》中記載了一段諸葛亮出使江東過程中發生的趣事。

說這天諸葛亮來到了秣陵,看著岡巒起伏的山勢,不禁感慨道:

「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意思就是鐘山如蒼龍,蜿蜒蟠伏於城東南;石頭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濱。

從此「龍盤虎踞」就成了南京史上最牛的廣告語。

有人認為"龍蟠虎踞"就是諸葛大神當時給孫權設下的一個套,騙他去那裡建都。

但是《吳錄》中描述的這一段故事,卻與《江表傳》和《三國志》中的記載相矛盾。

按《三國志》和《江表傳》的說法,諸葛亮並沒有到過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鎮江,

更沒有來過建業。諸葛亮奉命去說服孫權的地點是在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而張勃活躍的東晉時期距離三國分立,已有數十載,他作《吳錄》時,

很多事情顯然不是親歷親見,而是根據後世傳聞所寫的。

那麼南京地勢「龍盤虎踞」這話究竟是誰說的呢?

進一步考察史料,我們發現,劉備倒是去過京口的。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受到重創,之前攻佔的荊州也被孫權、劉備瓜分了。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麾下大將周瑜去世。

同年12月,基於戰略考慮,劉備遠行,親自拜訪孫權,

希望孫權能將手中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自己,以抵禦曹操勢力。

劉備在那次遠行中,有可能經過秣陵,仔細觀察過那裡的地形。

《江表傳》和《獻帝春秋》中都有記載劉備曾經建議孫權定都秣陵。

不過,劉備這一番話中,並沒有提到什麼「龍盤虎踞」。

誰都知道,龍和虎,尤其是龍,是君王之象,不可能隨便使用的。

當時,三國鼎足之勢雖然還沒有確立,但以曹操、孫權、劉備為首的三大勢力,

都有志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劉備沒必要這麼恭維孫權。

由此,部分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猜測,「龍盤虎踞」這話很有可能就是東吳人自導自演的一齣戲。「龍盤虎踞」就是「金陵王氣說的」異變,也可以說是金陵王氣的一個具象化。畢竟金陵有王氣這種說法,從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東吳建國初期,百端待舉,都邑遷徙未定,「龍盤虎踞」這話的出爐,至少有利於朝野上下堅定建都秣陵的信心。只可惜這所謂的「王氣」也只保佑了東吳51年的氣數。

六朝的歷史雖然給南京打了一波不太好的廣告,但仍然抵不過南京的魅力,此後又有四位君主瞧上了這裡。

十朝都會

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開國皇帝李昪biàn在江南地區建立王朝,定都江寧,也就是南京。

李昪看上的是此前六朝宮城西南方向的一塊寶地。

他當時絕對沒想到南唐在這裡定都後,在會短短39年內,剛經歷了3代君主,就被滅國了。

最後一任國君南唐李後主李煜,在亡國後被北宋俘虜,最後被逼的沒辦法了,

就改行去做了詞人。可誰知這一改行竟然成就了他「千古詞帝」的美名。

他的絕筆《虞美人》哀嘆亡國之痛、唱盡無數恩怨情仇,廣為流傳的同時,

也引得宋太宗勃然大怒,給李煜帶來了殺身之禍。

南唐滅亡後,又過了300多年,當初秦始皇方士口中的天子終出現了,

此人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修建南京明故宮的朱元璋。

此前定都南京的君主們雖然也都稱王稱帝,但沒有一個能做到統一中國的。

歷史上,起源於南方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的軍事力量,只有朱元璋一家。

其實朱元璋最初看中的建都地點並不是南京,而是老家鳳陽,

就像項羽所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發達後不榮歸故里,

就像穿著錦繡華服在夜間行走,沒人欣賞。

不過,後來在國師兼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勸說下,朱元璋還是決定定都南京。

劉伯溫當然看不上六朝宮城所在的那個坑爹的地兒。

他幾經推算,建議朱元璋在鐘山支脈富貴山的山腳下興建明皇宮。

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南京明故宮的所在位置。

這裡背靠龍穴,四象俱全,陰陽協調。

唯一的問題就是當時這兒還是一片湖泊,名為「燕雀湖」。有湖不怕,填上不就得了唄。

於是朱元璋派出十餘萬民工,不惜調動三座山的土石用來填湖,

民間也因此有了「遷三山,填燕雀」之說。可說來也怪,這湖就是怎麼也填不滿。

後來一位負責填湖工程的將領彙報說,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湖畔的老漢名叫「田德滿」。

田德滿,「填得滿」。據說朱元璋甚至下令將老漢沉入湖底,

以應起名字的諧音「填得滿」的吉兆,可見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皇宮的決心之大。

巧的是,老漢沉湖後沒多久,湖就真的填上了。朱元璋後來還封其為湖神。

這一開始的波折也許就註定了明朝在南京呆不久。宮殿修建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傳說。

說朱元璋在劉伯溫選擇的宅基上,挪動了一下基樁。

劉伯溫不好制止,只能連聲暗嘆:皇上這一動,必定要遷都啊!

果然,朱元璋為了給即位的兒孫掃清障礙,誅殺文臣武將,以絕後患,

但是防來防去,還是沒有防住自己的兒子朱棣,收拾了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皇宮大火過後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後便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了北平

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帝王世家,不外如是。

明朝之後,清朝末年,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公元1853年,太平軍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鎮,南京。

隨後,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國太平,與清朝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政權。

然而,太平天國在歷史上維持了不過短短14年,猶如曇花一現。

後來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決定建都南京時,參議院議員普遍投票反對。

孫中山、黃興只能一一勸說。

到最後黃興逼急了甚至說,誰要再敢反對,老子就把誰給綁了。

總統府的選址,拋棄了明故宮,回到六朝宮城的所在位置,

最終民國政府也沒能躲過遷台的命運。

悲情南京

歷史上的南京,一直以來都是一座繁花似錦,又歷經無數劫難的悲情城市。

統計顯示,南京在歷史上有過70多個名字,全中國,甚至放眼全世界,

恐怕沒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樣有這麼多的曾用名。

每次改名,都意味著有大事發生:不是朝代更迭,就是來了新的主人。

誰都想在這座名城留下自己的印記,但代價卻不是換一個名字這麼簡單。

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就曾經破壞過南京的風水王氣。

公元前330年左右,當時的南京名為「冶城」。

據說楚威王在清涼山上向西北張望,看到獅子山「氣射鬥牛,光怪燭天」。

獅子山,位於今天南京市鼓樓區,在長江南岸,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要隘。

楚威王身邊的術士獻計說,可以埋金壓鎮王氣。

公元前333年,佔據冶城的越國勢弱,楚威王趁勢滅越攻齊,佔據了此地,更名為「金陵邑」。

這也是金陵一名最早的由來,其命名就來源於埋金事件。

但根據《景定建康志》的記載,楚威王埋金是假,實際上是散布了埋金謠言。

如此以來大批輕信了謠言的民眾開始挖山淘金,

硬生生把獅子山挖成了廬龍山和馬鞍山兩段。

楚威王一句讓一個個愚公不用藥就嗨了起來,就這樣一毛不拔完成了泄王氣的巨大工程。

可以說楚威王這一招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了。

然而比起破壞風水,南京在歷史上經歷的6次毀城才是對南京百姓最大的傷害:

公元328—329年,東晉蘇峻叛亂期間;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亂期間;

公元589年,隋朝滅陳以後;

公元1130年,金兵撤離之時;

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被湘軍攻滅之後;

還有1937年到1938年初,日軍攻陷南京後的屠城。

每一次,對南京都是致命的摧毀。英國漢學家魏根深曾統計,截至到1600年,

中國史上發生戰鬥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

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洛陽(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長安(52次)。
有人說,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因為逃不過這裡千年絕命風水的「詛咒」。

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定都南京的十朝當中,除了明朝之外,其餘九朝都未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

包括國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定都南方多半出於不得已。

從地形上來看,北方華北平原平坦連貫,少山陵阻隔,

且通過洛陽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可以與關中平原相聯通。

從人口上來說,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於南方。

中央要控制全國資源,以北方城市為核心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歷史上,選擇建都南方的政權,多半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北方的控制。

而就南方都城的選址而言,集南方所長者無如江東,集江東所長者無如南京。

再者說,比較王朝是否短命不能總是縱向比較,而是放在歷史大環境里橫向比較。

比如說三國時期定都南京的東吳政權,在歷史上存在了51年。

同時期的曹魏享有國運46年,蜀漢立國42年。

三國中,東吳政權的立國時間還算是最長的。

還有東晉,公元318年,司馬睿在世家豪族的擁護下稱帝,以晉為國號,史稱東晉。

與此同時,北方地方地區陷入了十六國混戰的時期。

這一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冉魏、丁魏、西燕、仇池、代等五個政權,

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

在那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環境下,不少國家都是存在個三五年就沒了,

它們的立國時間和東晉相比,可謂是短得可憐。

東晉的國土面積也是北方和西南地區的各個政權難以「追趕」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四個王朝宋、齊、梁、陳都定都南京。

同一時期的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立國時長除了北魏是「百年基業」以外,其他朝代與四個南朝政權也不相上下。

所以南京王朝短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拋開風水不說,放眼整個中國,恐怕沒幾個城市能像南京這樣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時、中原動亂之時、漢人南渡之時,

第一個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起初也是如此。

這座城市可以是北伐的起點,可以是南征的終點,又可以是偏安的基點。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莫此為甚。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穩固萬年江山,可謂大費周章。

劉伯溫為明皇宮也確實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可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守國不過4載。

之後,奉天靖難,永樂遷都。這究竟是為何呢?

後來清朝康熙帝曾經來南京鐘山朱元璋的明孝陵前拜謁

對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禮,並親題「治隆唐宋」四個大字。

在治國的許多方面康熙帝都是對朱元璋十分欽佩的,不過說到風水一事,

康熙帝則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從來國運之興衰,關乎主德之善否。

上天降鑒,惟德是與。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與山陵風水原無關涉。」

這可能才是對金陵風水王氣最好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