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的提問是:屋頂上長了兩棵桑樹!風水上好不好?求大神解釋!
簡單的理解和回答是:關鍵是要看屋頂樓面,原來的技術處理是否到位,樓面是否具有供栽種樹木的技術性能。否則樓面有的地方種樹,有的地方不種樹,促使樓面的熱脹冷縮性能不勻衡,容易加劇樓面破損,造成樓面過早損壞,房屋提前報廢。一般技術性能的樓面,建議最好不栽樹,不蓄養樹木,可能會更好。
有位朋友曾經見識過原在一處樓面上栽種有葡萄藤的場景,產量不錯,收成極好。但後來就出現了樓面滲漏,相同年限的房屋比較,沒有種植葡萄藤的樓面明顯不滲漏,書寫於此,僅供參考。
地面種樹,這位朋友有過這方面的調查和觀察,至少實地見證過數十處,能生長有高大喬木的地形,數百年,上千年,植物還能繼續存活的地方,風水性質上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
「桑」字完全可以和「賞」字諧音相聯繫,「賞心悅目」,心情明顯舒暢。「桑」字和「爽」字諧音都可以完全聯繫,「神清氣爽」,精神煥發,都是心情愉快的表現。關於「桑」字和「喪」字諧音,相互關聯有聯繫的說法,只能認為是「某些思維有偏見的人,思維不正常而反常的人」的心態特徵,沒必要放在心上,過多顧慮。所以「桑」字和「喪」字諧音相互聯繫是故弄玄虛的表現。
桑樹全身都是寶:樹桿的木質綿韌性能極強,古代是特殊的農用工具製造材料。桑木扁擔「不燒肩」。有一根好的桑樹木質扁擔,做挑夫的人會以此向別人炫耀,擔挑相同重量的物質,桑樹扁擔明顯能使人的肩背舒服,步履輕鬆。桑樹的木材耐濕防腐,木紋清晰,可製作美觀的傢具。枝條可以編織筐簍;桑樹皮的纖維可以供織布和造紙,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桑樹的根、皮、葉、果都可以入葯,具有養血祛風、滋補肝腎、清肺止咳、解熱利尿的功效。
新鮮的桑果可供食用,味甜如蜜,清香誘人,是補腎益智的重要滋補品,桑果還可以釀酒。桑樹的果實中藥材的名稱叫桑椹,被列入高檔中藥補品的序列,食用能使人健康長壽。從這個意義上講,桑樹是風水上天然「長壽」「長生」的樹種。
現代有研究資料表明,桑葉具有類似於人蔘的補益和抗衰老的作用,因此,有「人蔘熱補,桑葉清補」的美譽,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和中醫藥用價值。
桑梓,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家鄉的代稱,數千年的蠶桑業是中華民族領先世界文明的根基,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的獨創。
稱讚桑樹,不是沒有道理。它看來平凡,貌不驚人,長相寬厚和樸實,但本質高尚,不會花枝招展,不會垂枝獻媚;自甘犧牲,養育蠶寶,絲織綾羅。「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桑樹將美留給了人間。桑樹的桑葉是養蠶的主要原料,有人統計過,一千條蠶蟲從出生到吐絲作繭,大約要吃下二十公斤的桑葉,然後才能吐出半公斤的蠶絲。
中國古代的儒家大聖人孟子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就主張在房前屋後種桑樹: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畝田的宅基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在五十歲之前,就能一直穿上絲棉衣服了。雞、豬和狗一類的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季節,在七十歲之前,就能一直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會佔用耕種農田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嚴格抓緊學校的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背負,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這其中的「五十者」「七十者」,應該是指五十歲之前,七十歲之前,而不是單純完全指人的五十歲,七十歲!上面的譯文,原翻譯顯然是將「五十者」「七十者」,完全翻譯為五十歲,七十歲!
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中的「宅」應該翻譯為「宅院」,翻譯「之以桑」應該體現介賓短語後置的語法特點。將「五畝之宅」翻譯為「五畝住宅的場地」。相關的資料表明:「先秦時期的五畝約合現在的一畝二分多地」。將「樹之以桑」,翻譯為「把桑樹種植在五畝大小的宅院中。樹,種植的意思」。
古老的大桑樹圖片:
桑樹屬於小型喬木或者灌木樹種,一般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幾十年的時間桑樹林木就會自然更新,個體植株不會存在太長的時間。能讓小型喬木或者灌木的桑樹,成長為參天大樹,並且上百年上千年而能存活下來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必有風水寶地!其中,必然能孕育出大富大貴!
桑樹是小型喬木,高三至十米,胸徑可達五十厘米,樹皮厚,灰色,具有不規則的淺縱裂紋。
桑樹冬芽紅褐色,卵形,芽鱗覆瓦狀排列,灰褐色,有細毛;桑樹的小枝條上也有細毛。
桑樹葉卵形或者闊卵形,長五至十五厘米,寬五至十二厘米,先端急尖、漸尖或者圓鈍,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邊緣鋸齒粗鈍,有時葉為各種分裂,表面鮮綠色,無毛,背面沿脈有疏毛,脈腋有簇毛;葉柄長二至五厘米,具柔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外面密被細硬毛。
桑樹花單性,腋生或者生於芽鱗腋內,與葉同時生出;雄花序下垂,長二至四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寬橢圓形,淡綠色。花絲在芽時內折,花藥兩室,球形至腎形,縱裂;雌花序長一至二厘米,被毛,總花梗長五至十毫米被柔毛,雌花無梗,花被片倒卵形,頂端圓鈍,外面和邊緣被毛,兩側緊抱子房,無花柱,柱頭二裂,內面有乳頭狀突起。
桑樹是聚集開花、果卵狀橢圓形的植物,長一至三厘米,成熟時紅色或者暗紫色。花期四至五月,果期五至八月。
產地和適應環境。
桑樹原產於中國中部和北部,現在從東北至西南各省區,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鮮、日本、蒙古、中亞各國、俄羅斯、歐洲以及印度、越南均有種植。
桑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微能耐蔭。氣溫十二度以上開始萌芽,生長適宜溫度二十五至三十度,超過四十度則受到抑制,氣溫降到十二度以下則停止生長。耐旱,不耐澇,耐瘠薄的土壤,對土壤的適應性強。
桑樹的象徵意義:這是從風水的角度評價桑樹的要點。
桑樹外形高大挺拔,葉片青綠,象徵著生命力強大。枝條具有極其容易插活的特點,甚至掉落到地面上和倒伏在地面上的枝條都能很好地生根發芽,寓意著生命力頑強和堅韌,代表著生命綿延旺盛,永無止境;象徵著甘願清貧、榮枯屈辱從來無怨無悔。桑樹株型秀美,花葉美觀,果實可以食用,是重要的滋補品,營養價值較高。桑樹的繁殖能力極強,播種、壓條、插條、嫁接都能繁殖,適應能力強,能耐乾旱和瘠薄。
桑樹的分枝較多,枝葉繁茂,葉片顏色青綠,觀賞性較強。桑樹的葉片為青綠色,極具生機,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大多數樹種的桑樹有簇生的特徵,砍去主桿,緊接著就在桑樹蔸邊周圍到處發芽,甚至只要暴露在地表的弱小根系,都能生長出桑樹的植株,寓意子孫發達,世代綿延不滅的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公元前十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記載。以後歷朝歷代直至今日,都有種植桑樹的習慣。
特殊地理位置的桑樹壽命很長,在全國各地存留的古桑樹中,還有幾株著名的「千歲老桑翁」。雖然老枝縱橫,老氣橫丘,但是,仍然能春來榮發新葉,顯示出它那老而不衰的生機。
福建省泉州市有一棵唐代就生長的雄性古桑樹,樹皮黑褐色,又粗又厚,樹蔸的基部周圍六點三米。
開元寺始建於唐代垂拱公元六八六年,根據相關的文字記載,開元寺的古桑樹,在建寺前就已經栽種,樹齡至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年。
一九八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的科技工作人員到西藏地區進行桑樹品種資源調查,在林芝縣的日角山麓泥洋河畔發現了一棵特大的古桑樹,樹榦直徑四點一二米,胸圍將近十三米,八個人手拉著手才能合抱。主幹高三點三米處,分生七個大枝,其中的六個大枝已經被截斷,留下的那一枝距地面高約七米。僅主幹一段木材的材積就有十四立方米。根據年輪推測,樹齡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不要認為這棵桑樹年事已高,但並沒有枯朽的癥狀,無病蟲危害,樹榦隱芽萌生的密叢短枝,鬱鬱蔥蔥,遠遠望去,整個樹形活象一座巨大的樹樁盆景。從樹齡、樹體、形態等等方面來看,大大地超過了開元寺的古桑樹。科學工作人員認為,這棵巨大的古桑樹,國內無雙,不愧是世界上罕見的「桑樹王」。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在新疆古代「絲綢之路」上,發現了稀有的古桑樹。輪台縣哈爾巴克鄉維吾爾族巴拉提艾買提家的庭院內有一棵高大的白桑樹,胸圍近五米,樹冠高達十二米,枝條稠密,葉大繁茂,所產的桑葉可供兩盒蠶寶寶食用。測算年齡,足有一百八十多歲,在新疆境內,堪稱「桑樹大王」。在伽師縣,還發現了黑桑樹,每年的五月到十月,紫紅桑椹,掛滿枝梢。老果成熟了,新果又不斷湧現。盛產石油的塔里木盆地,還有一種奇怪的桑樹,葉片肥大,略呈黑色,葉背生長著茸毛。科學家測查它們的染色體,比常見的桑樹多二十倍。這種多倍體的桑樹,為培育新品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凡植桑養蠶的地區,桑田經常更新,但百年以上的古桑樹,還是有所發現。江西修水縣赤江鄉紅光村的河沙洲內,有一棵聞名的巨大湖桑樹,樹高六點四米,樹冠遮蔭面積達二十五平方米。據當地的老農介紹,這棵桑樹的樹齡雖然有一百五十歲,但是,每年春回大地,仍然葉色嫩綠,葉大肥厚,著葉密,產量高,當地定為優良桑樹種,培育出了大批「接班苗」。
桑樹系桑科桑屬植物,它和構樹、榕樹、無花果等等樹種是同科異屬的「堂兄弟」。全世界桑屬植物約有六十種。我國有九種。由於栽培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出了數百個優良品種。兩廣的荊桑類,江浙的湖桑類,山東和河北的魯桑類,新疆的白桑類……都是著名的優良品種。
人們喜愛絲綢,詩人讚美春蠶,自古以來人們極力推崇用自己青青的嫩葉來慷慨地養育春蠶的桑樹。《詩經》中「唯桑與梓,必恭必敬」兩句,形象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見了前人所種的桑樹與梓樹,就會生出崇敬和懷念之情。正因為如此,「桑梓」便成了家鄉的代名詞。
桑樹的用途多,栽種不難,生長快,適應性廣,田埂、原野、房前屋後都可以「安家」。奉勸喜愛的人們,在加速繁殖新桑樹的時候,對桑族中的那些飽經風霜的古桑樹中的老壽星,應該加倍珍惜和養護,讓它們永遠長生、長壽於這個世界。
宋·范成大的《村景即事》:「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描寫的是一派農忙的特景,看來「桑蠶」總是與「繁忙」緊密相聯。這個世界上只有「繁忙」,才能有欣欣向榮,過於「清閑」應該不是美事。數千年來的桑蠶事業,是中華文明曾經走向世界顛峰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