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禮制社會,封建倫理制度長期盛行,尤其以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倫理影響深廣,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想的各個層面,風水也不例外,在其思想體系和空間結構中,深深地烙下了儒家倫理的印痕。
孝敬父母,這是天下人都應遵循的準則之一,儒家特別重視喪葬之禮,父母死了,要舉行隆重的喪事,甚至要守孝三年。風水術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些風水書籍每每引用儒家祖師爺孔子、程頤、朱熹的論述來宣傳風水術。
三綱五常是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風水術中的三綱是氣脈、明堂、水口;五常是龍、穴、砂、水、向。三綱五常是個整體,相互聯繫。風水中藉此來概括其主要內容,對此難免有牽強之感。可見風水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傳播,不得不向儒家思想體系靠攏。
風水術講究天、地、人三才,三才中以地才最重要。《管氏地理指蒙》卷二說,三才之道,地道為獨重,蓋凡在天之麗,莫不由於地。而人則有以相論者,有以心論者,有以命論者,然相生於心,心復生於命,命雖在天,其本則根於地。
這段話是說,人命在天,人本在地,凡附著於天的東西,都是由天所決定的。這是對天命觀的肯定,是唯心論的繼續,也是相地術重視地道的原因。
風水在看龍脈時,由遠及近,逐次尋找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父母山,直至正穴。其構成體系就像一個家族一樣,五代才出服。尋龍時必須追根溯源,從祖宗之山找起,表明龍脈悠遠,龍氣深厚。通常祖山、宗山為山之源,父母之山,為本學所在山脈之入首處。
《博山篇》在論龍時,就是先論祖宗,後論父母的:尋龍法,尋祖宗,尋父母祖宗,所居極高之方,父母所居中高之方,龍身回顧祖山作朝,此乃回勢,勢之順逆論大江水,正側逆順,祖山之水皆可到堂,顧祖者遠為優。
這表明,尋龍不僅要尋祖宗父母之山,而且各山要對祖山有回顧之情,有向心聚合之感,仍體現出中華觀念中的忠孝思想。
早在唐代,卜應天的《雪心賦》就指出過山脈的祖孫聯屬關係:迢迢山發跡,由祖宗而生子生孫,自本根而分支分派。清代孟浩對此句所做的註解是:迢迢,遙遠貌;髮際,山之出身處也;祖宗,山之本也;子孫,山之支也。故山之迢迢發跡而來,必先其祖宗之山,而後分干分支,相傳而去,亦由人之由祖宗而後生子孫也。
風水很講究形式上的等級秩序,認為最好的地理形勢,好像皇帝接見群臣的儀式。皇帝坐在寶座上,兩邊是侍從,後有威嚴的屏風,前有桌案,遠有朝臣,所以風水在選地時就喜歡類似的地形:後有層層屏障的靠山,左右兩側有侍衛之砂,前有案山,再遠處是朝拱之山。
風水認為龍脈周圍應有屏蔽護衛,否則主龍孤單。最好的護脈形勢是,後有托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托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風水中還按砂的排列情況,分侍砂、衛砂、近砂、朝砂,侍、衛、迎、朝的禮儀體系,完全是從儒家倫理中借來的,是一種主僕尊卑觀念的體系。
由於風水把好的地理形勢視為眾星捧月之勢,或為拱迎天子之事,所以有人乾脆把好的風水地看成寶座型、太師椅形等等,這同樣是風水中的人文成分。所有這些都說明,風水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儒家的倫理體系,同時也提醒人們,風水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國長期盛行,也離不開儒家的保護。
來源:紀錄片《中國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