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楊浦區大學路,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錯落有致的外擺位坐滿人。消費者坐在戶外遮陽棚下,吃飯、聊天,很愜意,其中不乏金髮碧眼的外國遊客。
這樣的煙火氣,也氤氳在市中心梧桐區的小馬路上。上海新天地背後的淡水路上,20多家小店一字排開,有特色咖啡、西式簡餐、本地美食、花店、書店、酒吧等「小而美」的業態,吸引了很多本地年輕人、外國遊客。他們喜歡坐在店門前的外擺位上,感受梧桐區獨特的休閑魅力。
外擺位是上海街區商業的一道獨特風景,集聚了人氣,也激發了消費力。上海不斷激發外擺經濟等經營業態帶來的商業活力。最近,上海接連發布了《上海綠化市容行業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關於進一步優化設攤治理,提升城市「煙火氣」工作方案》,提出將加強守法合規的外擺位、設攤經營等活動的包容與鼓勵。
外擺位如何激發上海街區商業的消費動力?上海的外擺位有啥獨特風貌?上海基層又是如何平衡外擺位帶來的活力與秩序問題?
大學路,五角場街道提供
讓消費者願意坐下,給商家帶來實實在在收益
在上海的商業街區,只要天氣不錯,外擺位永遠是最受歡迎的位置。
周末時,大學路上,幾乎所有餐飲店、咖啡店的外擺位內都坐滿了消費者。一家名為chill's的西餐廳前,半人高的花箱背後,是正在熱火朝天就餐與聊天的消費者,熱鬧又有生活氣息。西餐廳服務員告訴記者,不僅周末,就連工作日下午,餐廳外擺位也人氣滿滿,熱鬧往往要持續到晚上。有很多客人寧願排隊,也要坐進外擺位。
午後的「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街區,擺在梧桐樹蔭下的外擺位,造型各異,幾乎滿座:有人愜意地喝著咖啡、吃甜點,有人和三五好友聊天、沐浴陽光,還有人啃著煎餅果子,也毫無違和感。
外擺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讓很多消費者願意坐下來。
義大利遊客茱莉婭與朋友坐在長樂路上一家咖啡館門口的外擺位喝咖啡。她告訴記者,上海有很多國家的地道美食,自己很享受坐在室外,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感受當地人文的感覺。「歐洲很多城市都有這樣坐在戶外消費的空間,巴黎的戶外咖啡館就是當地一道風景線。上海很多街區都有這樣的室外空間,很有歐洲城市的感覺。」
這幾年,外擺位不僅成為留住消費者的空間,也成了很多零售品牌吸引消費者進店的「秀場」。
大學路上,在一家運動潮牌店門口,幾位打扮時尚的年輕人正在外擺位內拍照、打卡。結合品牌的潮流文化,這家店鋪打造了充滿露營風格的外擺位,鋪滿灰色的砂石土地上,擺著充滿設計感的露營座椅和裝備。很多年輕人被外擺位吸引,打卡後,再走進店內消費。
大學路上一家運動潮牌店的外擺位 唐燁攝
外擺位的開設給店鋪帶來實實在在的銷售額。
大學路沿街有80多家店鋪,半數以上開設了外擺位,有的外擺位面積幾乎和店內面積差不多。「外擺位是大學路的靈魂。」不少店家表示,少了外擺位,收入可能減少一半。
西餐品牌蘭巴赫在大學路開了一家西班牙餐廳,今年以來伴隨入境免簽政策放開,蘭巴赫旗下位於上海的多家門店迎接了更多外國客人。
蘭巴赫上生·新所 舒抒 攝
在長寧區上生·新所,蘭巴赫也有一家店,位於海軍俱樂部內,圍繞標誌性的泳池在一、二層設有5家風格各異的餐廳,共計有44張外擺位。其中,採用「tiffany藍」配色的西餐廳蘭巴赫poolside有60%的經營面積都留給了外擺位。
蘭巴赫上海負責人cin介紹,這裡的餐廳大多經營到深夜24時,只要不是極端天氣,前來用餐的客人都喜歡緊鄰泳池邊的座位,感受「城市微度假」的氛圍。因此,蘭巴赫在餐廳設計、外擺位桌椅設置上下了功夫,圍繞泳池邊的騎樓連廊都安裝了吊扇,夏季還增開鼓風機,每個外擺位下方均安裝了暖燈,確保冬暖夏涼,一年中大約有10個月都適合坐在戶外用餐。
蘭巴赫上生·新所店 舒抒 攝
「今年5月上海總體天氣晴好,外擺位帶動餐飲消費增長比較明顯,周末時段每家餐廳幾乎都要翻六七輪檯面,除了午餐、晚餐的正餐時段,下午茶時段餐廳檯面也會翻1-2輪。」
在寸土寸金的「梧桐區」,外擺位對一些小店經營的作用更大。淡水路上的咖啡小店「萬貳公里」,經營特色咖啡飲品,店內可坐空間寥寥。店主說,如果沒有窗外那三個配有皮質椅墊的外擺位,讓消費者留下來的機會不大。
位於衡山路天平路的衡山坊,目前有2/3的商戶有外擺經營需求且已經設置了外擺位。
「不僅西餐開設了外擺位,中餐也在下午茶時段增設了外擺位經營,因為需求量確實明顯。」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含春告訴記者,伴隨入境游政策放開,5月以來衡山坊外國遊客到訪數量顯著增長,外擺位客人中約六成是境外遊客。此外,每逢奧運會、世界盃等重大賽事期間,夏季餐飲商戶的外擺位也供不應求,「大家都想來店裡一邊用餐一邊觀賽,感受火熱的氛圍。」
大學路上,在最冷和最熱月份,加了「風擋」的外擺位
去年冬天,大學路的商戶在屬地街道五角場街道與運營方瑞安集團的引導與支持下,為外擺位設置了「風擋」,淡灰色的透明塑料彷彿給外擺位穿上了外衣,讓原來冬天坐不下來人的外擺位,成了最受歡迎的地方。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大學路商戶銷售額逆勢增長了24%,氣溫最低的2月銷售額增長了38%。最炎熱的天氣即將到來,過幾天,大學路商戶的外擺位也將增設「風擋」。
「有特色」的上海外擺位,背後有這麼多門道
在記者的採訪中,很多消費者說到上海的外擺位,都用了「有特色」這一詞語來形容。上海的外擺位到底有什麼特色?
上海是在街區中設立外擺位最早的城市之一。本世紀初,上海新天地開街時,大膽地採用了外擺位設計:在獨特的石庫門開放式街區氛圍中,商戶在主街和馬當路沿街設外擺桌位,為消費者創造了一種自由、寬鬆的空間氛圍。時至今日,上海新天地的外擺位保持著「移步異景、雜而不亂」的特色:各家店鋪的外擺位各不相同,但能與店鋪整體風格一致、能與公共空間融合在一起。
外擺位的設計理念,從新天地延伸到上海很多街區。如今,很多店家都將外擺位作為「門面擔當」,用心設計打造,特別是在「梧桐區」,外擺位的打造更是「千人千面」,很有個性。
在2000年前後,以世博會為契機,上海組織了多輪次的設攤專項治理行動,中心城區的無序設攤現象管控效果顯著。徐匯衡復風貌區內一些建築格局催生了早期「門前擺位」的習慣,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永康路從酒吧街逐步調整為咖啡街區後。舒抒攝於2020年
「永康路2025」 來源:小紅書
但設攤問題具有很強的反覆性。永康路酒吧街經過歷次擾民整治,最終選擇了咖啡、輕餐飲為當下的核心業態,從而解決擾民問題。近年來,上海又出現了限時步行街等新型的設攤形式,市人大於2022年修訂了《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為設攤經營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法理依據。
與梧桐區小馬路上的外擺位相比,大學路上的外擺位在「百花齊放」的同時又不失整齊有序。這背後有屬地街道精細化治理加持。
「過去有段時間,外擺位治理是大學路的一個難點。外擺位的設置面積、設置方式十分模糊,擺多少、怎麼擺,商戶你看我我看你,比著來,生出很多矛盾。我們管理部門也只是憑經驗來管。」五角場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所長朱緒明說。兩年前,街道多部門與大學路管理方瑞安集團、商戶等共商共治,探索了上海首個街區外擺位治理規範。
這套治理規範措施非常細緻。如,外擺位能設置多大?因地制宜。大學路街區有兩條主街、若干條輔路,地理情況不同,「一路一方案」。如,在主街大學路,以路燈桿為基準,外擺位不能超越;在輔路錦建路,沒有路燈桿,多了盲道,外擺位要距離盲道線60厘米以上。又如,外擺位的隔斷有多高?規範規定,高度在70到130厘米之間。因經測算,這一高度區間,人坐在隔斷內不覺得壓抑,又能與隔斷上的綠植共同繪成大學路沿街風景。規範中還考慮到安全性問題,對遮陽雨篷設定了設置規範和年檢要求等。
大學路上一家甜品店外擺位 唐燁攝
在規範基礎上,街道包容商戶的創新與創意。「我們本來覺得統一用深色系的隔斷比較好,但後來很多商戶提出,希望用白色、藍色等融合店鋪色彩的隔斷,我們覺得也挺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只要與街區風格不違和,任何設計都可以商量著來。」朱緒明說。
大學路外擺位
長寧區制定了《長寧區設攤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各街鎮結合區域發展需求開放設攤區域,形成各街鎮的「設攤地圖」,包括上生·新所、大融城、南豐城等大型商業體,以及愚園路、武夷路、天山路、幸福里等道路沿線。管理部門開展聯合監管,對設攤地圖動態調整。「現所·創邑mix」開設24小時的「天山夜市」後,其沿天山路南側的一樓餐飲商戶如需開設外擺位,須向內退界設置外擺位,且每天22時後須對噪音、光污染進行約束。
天山夜市 長寧區供圖
去年6月開業的開吉茶館上生·新所店,店外有9張固定外擺位和3張動態外擺位,無論是晴好天氣還是小雨時節,坐在樹蔭下的竹桌竹凳前喝著茶、品嘗小茶點,都別有一番風味。開吉茶館市場負責人表示,外擺位空間充分打開對餐飲商戶的經營非常重要。該店目前面積約170平方米,外擺位面積佔比1/5,但貢獻了約1/3的營業額,「很多客人尤其是對中式茶飲好奇的外國客人來店裡,都會選擇外擺位,一邊休閑一邊看沿街風景。」
此前,開吉茶館曾在其他小馬路開設的沿街店,但由於門店面積限制,只能將落地窗打開做臨時的「半外擺位」,而上生·新所餐飲商戶普遍的外擺位氛圍,正是開吉茶館選擇將旗艦店開設在此的重要因素。
開吉茶館 來源:大眾點評
平衡好活力與城市秩序,一道多方共解的考題
外擺位對商戶經營有利,但如果治理跟不上,可能會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干擾。
在市中心的小馬路,人行道有地方只有不到兩米寬,店鋪的外擺位在人行道上一擺,路人著實很難通過;很多沿街小店的樓上以及樓背後就是居民區,「白咖夜酒」、酒吧等經營到凌晨的小店,加上外擺位,難免不會發出擾人噪音。
對此,記者採訪的多位街區治理者都表示,外擺位治理要有底線意識,路人的通行安全、周邊的居民正常生活要保障,做到有煙火氣也不失城市秩序。
蘭巴赫富民路店 來源:小紅書
蘭巴赫富民路店到了夜間會從西餐廳轉向精釀酒吧的氛圍,周末夜間有時營業至凌晨1時。餐廳負責人表示,處於梧桐區核心地帶的富民路車流繁忙,因此餐廳外擺位設置一方面嚴格遵守紅線範圍,同時一樓外擺位還適當抬高並與馬路上街沿之間設置了花箱,減少對行人通行的影響。此外,店內裝修還使用了軟包等吸音材料,即便晚間轉播體育比賽、店內客人較為活躍,關上門窗後也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雜訊污染。
在淡水路,屬地街道淮海中路街道引導新進小店和再裝修的小店,向店鋪內退借空間,打造外擺位。「儘管『犧牲』了一些店鋪空間,但不佔用公共道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投訴。」咖啡小店「萬貳公里」店主說。
徐匯區綠化市容局市容科科長陸文俊介紹,目前徐匯已構建「區政府統籌-多部門聯動-屬地落實」的管理體系,各部門各司其職,區綠化市容局指導垃圾分類、城管執法局查處違規設攤、商務委統籌商業布局、市場監管局保障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局監管擾民問題、消防救援支隊落實消防安全,街鎮發揮屬地職能劃定設攤區域、制定管理預案。
對噪音擾民,街區治理部門「軟硬兼施」:一方面,夜裡時段加強常態化巡查和不定期檢查,常抓不放;另一方面,通過商戶聯盟的形式共治自治,讓大家建立自律意識。
在南昌路上,一家「白咖夜酒」店鋪的店主徐特告訴記者,現在店內到了晚上8時後都換上舒緩的音樂,10時後會引導坐在外擺位的顧客盡量坐到店內,或者降低說話的音量。「要想在街區長久經營,就要與周邊居民搞好關係。」
幸福里 舒抒 攝
距離上生·新所不遠的幸福里緊鄰番禺路、幸福路兩側的居民區。園區一層的bakerspice、南洋記、乾璟薈等10餘家餐飲商戶均設置了風格不同的外擺位,有的用綠植花卉作為自然隔斷,有的則直接與園區主幹道相互融合。每到夜間10時左右,這裡的餐飲商戶幾乎都結束經營,並且園區夜間照明均採用柔和燈光,各家餐廳的門頭招牌也對光源柔和度有一定要求,降低對周邊居民區的影響。
增加周邊居民的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擺位可能帶來的商居矛盾。
在銅仁路88,一些沿街小店的外擺位在政府引導下,設置為不消費也能坐下來的共享座位。如今,這些座椅上,上午時會看到老年人在休憩,下午與晚上有了更多消費者,也有很多夜跑的過路者會停下休息一會兒。靜安區綠化與市容管理局科長陳嘉露說:「商家將外擺位共享出來,增加了人流的駐留時間,可能會帶來潛在的消費。共享座椅讓周邊市民增加了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商居矛盾。」
無獨有偶,開吉茶館在鴻壽坊店的外擺位區域擺放了一條長凳,店內非高峰期、座位充足時,有需要的行人可在此小坐休息,這也呼應了鴻壽坊「網紅社區商業」的社區友好氛圍,目前已陸續有餐飲商戶加入該行動。
在記者的採訪中,很多基層治理者表示,平衡煙火氣與城市秩序,是一道多方共解的考題,政府、商戶、社區在共商共議中尋求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