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湃|用4.2萬元的「皇帝新衣」,小米SU7戳破了信任泡沫

2025年5月,一場由數百名小米su7 ultra車主發起的退車風波席捲全國,將小米汽車推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這起事件的核心矛盾,是小米汽車在高端車型su7 ultra上涉嫌虛假宣傳與宣傳過度的硬傷——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功能縮水以及車輛性能參數的刻意誤導。

事件導火索源於5月7日小米汽車發布的一則致歉聲明。這份姍姍來遲的公告,試圖為su7 ultra車型存在的宣傳與實物不符問題「滅火」。然而,當車主們發現所謂「賽道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則是個連紙巾都吹不動的裝飾件時,矛盾爆發。

根據媒體報道,全國多地車主自發組建維權群,300餘名車主聯合錄製視頻要求無損退車,更有車主委託律師啟動集體訴訟程序,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主張退一賠三。

小米汽車對核心賣點的精心包裝與實際交付車輛的巨大落差,帶來了這場維權風暴。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傳中,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賦予「完全復刻紐北賽道原型車」「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制動系統專屬散熱通道」等技術光環。雷軍本人在直播中更是強調,內部結構也都要改,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

然而,當首批車主拆解實車後發現,這個標價4.2萬元的選裝件內部結構與普通版無異,既無導流槽設計,也未與任何散熱系統相連。有車主用鼓風機模擬氣流測試,發現紙巾在開孔處紋絲不動。面對質疑,小米汽車在致歉聲明中輕描淡寫地將問題歸咎於「信息表達不清晰」。

還令車主憤怒的是小米對車輛性能參數的「閹割式」操作。5月1日推送的xiaomi hyper os 1.7.0車機版本,將原本宣傳的1548匹最大馬力設置為「排位模式」,車主需在官方認證賽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鎖全部性能。

這一「遊戲副本」式的設定,讓花費52.99萬元購車的用戶一臉問號:「我買的是性能車還是駕校培訓課程?」

維權車主的遭遇揭示了小米汽車營銷策略的短板。在流量至上的邏輯驅動下,企業將尚未成熟的技術概念包裝成革命性突破,用參數競賽掩蓋工程缺陷。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本不在量產計劃中,卻因用戶對紐北原型車外觀的呼聲被倉促推出,這種將消費者當試驗品的做法,在汽車這種涉及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費品領域顯得尤為危險。當車主們發現高價選裝的「性能神器」實為裝飾件,當承諾的「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需要刷賽道才能兌現,小米汽車苦心經營的技術極客人設崩塌。

這場危機暴露的不僅是小米su7單個產品的誠信危機,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的一些價值觀的扭曲。在資本裹挾下,部分企業陷入參數焦慮症,將百公里加速時間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把電池放電倍率炒作出金融產品般的熱度,卻在最基礎的功能實現上弄虛作假。碳纖維材質淪為裝飾貼紙,空氣動力學設計變成平面設計稿,消費者有理由懷疑:那些標榜「重新定義汽車」的豪言壯語,究竟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創新,多少是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

小米汽車的危機公關更被詬病「沒有誠意」。先用2萬積分(價值2000元)打發選裝費4.2萬元的車主,繼而承認「硬體性能被軟體人為限制」,玩的一手「偷梁換柱」。這一操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八條的明文規定下顯得尤為刺眼。當車主們要求查看第三方檢測報告時,企業拿出的竟是「減重1.3公斤」「5年質保」等風馬牛不相及的數據,對導流效率、散熱效果等核心指標諱莫如深。這種漠視消費者權益的傲慢態度,正在將行業拖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

從三名女生高速碰撞事故,到「皇帝的新衣」選裝件,小米su7的案例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十字路口中的警示碑。脫離實際功能的營銷噱頭,終究會在現實路測中現出原形。這場風波提醒所有從業者,在智能汽車時代,用戶信任的建立不僅依賴快速糾錯,更需從產品設計到溝通策略的全鏈條革新。而最關鍵的是,「用戶至上」不僅僅是口號和態度,更應該是企業長期造車底蘊的具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