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7集團外長在日本發表所謂公報,在東海、台海、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妄加評論,大肆造謠抹黑我國,粗暴干涉我國內政。對此,我國外交部與駐日本大使館均已作出回應,並對日本提出嚴正交涉。
中方表示,作為美國和西方國家拉起的「小圈子」,七國集團人為製造對抗、頤指氣使指責他國的做法已越來越沒有市場。日本作為主辦國,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我們敦促日方停止挑撥操弄的伎倆,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我國向七國集團發起抗議的同一時間,我國海事局發布消息稱,青島附近海域有重大軍事活動,禁止駛入。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167艘艦艇、2.5萬名軍人也保持了高度戒備,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在g7成員國外長對我國展開政治操弄的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向歐洲議會系統闡述了她對中歐關係的看法。據觀察者網19日報道,馮德萊恩一連用了三個「不」字,來表明歐盟的對華立場。
馮德萊恩表示,「中歐關係十分重要。對於歐洲來說,與華脫鉤不可取、不實際、不可行,歐洲需要一個獨到的、連貫的對華策略」。雖然馮德萊恩的這些提議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她仍舊提到了減少對華「依賴」的相關事宜。
馮德萊恩宣稱,她有幸在清明節這個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到訪了北京,看到了中國在近幾十年來取得的巨大發展。但在經濟問題上,她對中國的看法並沒有發生過改變,歐盟需要在一些「敏感且重要的領域」降低對華「依賴」,避免「潛在的風險」。
緊接著,馮德萊恩著重強調了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不可忽視,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影響到」了歐盟的利益。在這一背景下,歐盟必須謹慎處理中歐關係。
在發言的最後,馮德萊恩向在場官員提出四點建議,第一條建議是歐洲國家應當減少對外經濟「依賴」,增加自身經濟的彈性。不難理解,馮德萊恩所做的減少對外「依賴」主要是指減少對中俄兩國的「依賴」。
中國是歐盟的重要貿易市場,是德國等歐洲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在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結束訪華之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就再次炒作起減少對華「依賴」,稱長期以來,德國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稀土、鎳、銅等金屬,這些都是關鍵的工業原材料。
就算印度尼西亞、智利、肯亞等國家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他們往往需要把礦石運往中國進行提煉加工,德國最終還是需要從中國手裡購買這些關鍵商品。為了改變這一點,德國政府考慮在印尼等國投資建設礦石加工廠,讓德國的供應鏈變得「更加穩定」。
在朔爾茨發表講話的同一時間,德國內政部長費澤也開始炒作起中國的5g設備可能存在著「安全隱患」。為了排除風險,德國已經對境內的5g設施展開排查。一旦發現問題,就立馬更換。
除了減少對華「依賴」以外,德國等歐洲國家還想減少對俄「依賴」,也就是減少對俄羅斯能源資源的進口。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歐洲國家發現自己開始「依賴」美國的能源出口,而美國能源的價格要遠高於俄羅斯。
第二條建議是歐盟應當「更大膽」地用貿易保護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從目前來看,這條建議應當是為了應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但無數的事實證明,歐盟沒有和美國叫板的勇氣。
第三條建議是用新技術、新工具來防止「敏感技術」泄露。按照西方國家的一貫調性,這條建議主要是為了營造輿論聲勢,讓世人認為中國等國家存在著「竊取」歐洲關鍵技術的可能。
第四條建議是加大與g7等夥伴國家的合作。g7外長剛對我國大肆造謠抹黑,馮德萊恩選擇在這個時候提這樣的建議,其意味再明顯不過。
然而,不論g7外長和馮德萊恩對我國發表怎樣的評論,都擋不住歐洲企業與我國合作的意願。據觀察者網19日報道,德國大眾集團和巴斯夫集團正準備在我國擴大投資,投資總額達到了100億歐元以上(超過750億元人民幣)。
大眾集團是德國汽車行業巨頭,它準備在華投資數十億歐元,打造符合中國客戶心愿的汽車車型;巴斯夫集團是德國化工行業巨頭,它打算投資100億歐元,在華建立新化工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