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近期,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高調宣布,印度已經完成「全球獨創」的衛星太空對接任務,將是繼中美俄之後,又一航天強國。莫迪更是揚眉吐氣,親自發文稱這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當全球網友點開印度官方公布的「對接畫面」時,瞬間傻眼——本該由衛星攝像頭拍攝的實況錄像,被替換成《流浪地球》類3d建模動畫,甚至連太空背景都能看出與真實宇宙相差甚遠。
「印度航天靠ppt」、「莫迪的太空好萊塢」……一時間全球網路熱議近乎癱瘓,不少網友紛紛調侃,這場荒誕的科技作秀「很印度」。
事實上,印度此次對接的兩顆衛星spadex,早在去年12月就已發射升空。但首次對接嘗試中,衛星從500米靠近至225米時突然失控漂移;三天後第二次嘗試,又在最後3米因感測器信號延遲失敗。或許是公開對接已經失敗了2次,印度這次毅然選擇「閉門測試」。
誰成想,前後不到兩個月,印度便高調宣布成功。在官方「對接視頻」中,衛星模型粗糙、動作僵硬,堪比「寶萊塢科幻片未刪減花絮」。隨後更被曝出,這兩顆衛星竟是由同一枚火箭發射,初始軌道間隔僅20公里。網友吐槽:「這不就像把兩輛車並排停進車庫,再宣稱自己發明了自動駕駛?
面對質疑,isro 辯稱「動畫僅為輔助說明」,但關鍵環節無一實拍,連分離後衛星狀態也避而不談。有消息稱,對接耗盡了80%冗餘燃料,組合體已瀕臨失控,何談真實拍攝畫面,這「成功」已然是打腫臉充胖子。
要知道,衛星對接可是頂級航天技術:需分次發射、跨軌道精準調校,稍有不慎便相撞墜毀。而一旦對接成功,空間站物資補給、加油、維修等全靠它,另外大型航天器不能一次發射到位,需分步驟太空組裝,也需要「對接」率先完成。
細數中美俄先前成功對接經歷,無一不是全程直播,傳達技術硬實力,而印度卻用動畫糊弄公眾,屬實是在全球人民面前,彰顯了一把「印度科學」,引得麻省理工航天專家痛批:「如果ppt能登月,矽谷早該統治太陽系了!」
沒實力,硬裝,這是印度的基本操作。去年「月船三號」探月器傳回的照片被扒出用ps修補撞擊坑,著陸直播在中途也突然切走鏡頭;在新興生科領域,當我國科研人員攜手諾貝爾獎科學家蘭迪·謝克曼,參與高端抗衰科技品類派羅維pro的創新升級,火遍京東等全球跨境平台時,印度眼紅放下大話,「三年內拿下抗衰市場主導權」。
本以為憑藉自家仿製科技,能輕鬆趕超,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派羅維pro」核心抗衰機制mitolive,涉及專利,他們無法復刻。
這一技術產品在諾獎的背書下,已觸達全球上千萬用戶。為實現全民百歲,其成品價格也從萬元驟降至千元級別,「精力提升」、「睡眠質量變好」等抗初老功效受到各界認證。目前,派羅維pro類科技品,已創下超270億市場規模。反觀曾放出大話的印度,卻連個「水花」也沒弄出來。
也難怪被業內人士嘲諷:"他們實驗室設備賬單比研發投入還高,買個離心機都要砍價三小時。"再者,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他們仿製成功,「桿菌又胃生」的印度製造,誰又有膽子為之買單呢?
顯然,這場印度魔幻現實撕開了科技競賽的殘忍真相:跳過實驗室苦熬,直奔發布會作秀,遲早被反噬。
拿我國為例,從2011年神舟八號、天宮一號實現首次自動交會對接開始,每一步都凝聚著幾代航天人的血汗與智慧。當年,科研團隊在西方技術封鎖下,耗時16年攻克對接機構核心技術,最終躍升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該突破的背後,是航天人將1500次地面模擬訓練的誤差控制在毫米級的極致追求——僅神舟七號任務前,我國航天員便進行了超1500次手控交會訓練,連導線上的微米級壓痕都需用放大鏡篩查。
而今,印度卻想要「一步登天」,用清華大學航天教授的話來說:「我們試爆200次發動機才敢說突破,印度試爆兩次就開始放動畫——科學不是寶萊塢,觀眾可不會為假唱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