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讀完歌德的這部著作之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兩個字:矯情。在大多數人眼裡,主人公維特太脆弱了,就因為愛上了不該愛的人而患上精神病,甚至自殺。但是想一想,這樣的例子即使在我們現代社會仍然不鮮見。那麼到底是他們太脆弱,還是我們心太硬?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注意到歌德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18世紀末,德國仍處於封建主義的社會制度下,人們自由發展的空間非常小。為了獲得地位,他們只能溜須拍馬、人云亦云,對於真性情則十分排斥。歌德這部作品中的維特正是一個真性情的代表,他敢於表達自己與其他貴族相左的意見,因此經常被視為異類。因此這部作品也往往被視為浪漫主義顯現雛形的標誌。
此外這部作品帶有自傳性質。歌德本身的經歷與《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故事十分相似。而且歌德似乎不止一次愛上有婚約的女子。他本人也因為愛情的痛苦而升起過自殺的念頭。可以說是這部作品救了他。在憤懣到極點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文字,僅用四周就寫就了這部飽含熱情和憂鬱的作品。
本書採取書信體的形式,通過一封封信件將維特崩潰的精神狀態逐步展現出來。他愛上了綠蒂,然而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又是非常優秀的一個男人,他有朝氣,又有自己的事業,這都是維特所沒有的。這讓維特感到十分的壓抑。
在這裡還是要提出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我認為不是因為維特太脆弱,也不是因為什麼天荒地老的愛情,而是因為維特太閑了。彷彿愛慕綠蒂成了他唯一可乾的事情。他由於繼承了父親的遺產而衣食無憂,同時也不願意去職場上看人臉色,乾脆躲在景色優美的世外桃源,欣賞美女,思考人生。這種毫無根基的生活註定了維特的失敗。
現在回過頭去考慮一下第一段的問題,關於那些為情自殺的人,到底是他們太脆弱,還是我們心太硬?我想說,如果你周圍也有這種憂鬱型的朋友,試著多開導他們吧。鼓勵他們讓自己忙碌起來,找到一個比較有希望實現的目標,然後為之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