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的兩次劇情整體來開是線性敘事,也就是正常的邏輯鋪展開,並沒有太多燒腦需要猜的地方。
劇情簡要整理:
旅行者和草神在解除了花神誕祭的輪迴之後,開始尋找突破點來偵察賢者們的計劃。
在最開始,主角有著草神躲在暗處和意識跳轉的神級力量,所以旅行者打算進行滲透計劃,可是滲透計劃遇到了更精明的暗處的對手,那就是博士,旅行者更不知道的是博士的心思如此縝密,手段如此老辣,以最快的速度動員教令院的資源捕獲草神。
後來旅行者在提納里的幫助下,動身前往沙漠,遇見了教令院的「異類」艾爾海森,同時也遇見了大風紀官賽諾,又恰好遇見了迪希亞這個可以一起行動的沙漠地頭蛇,主角團便以阿如村為支點,開始探索教今院在沙漠的布置,回收了之前大部分劇情的伏筆,並達成了營救草神,剷除奸臣的共識,最終要依靠所有人的力量制定計劃反攻教令院。
劇情特點:
1.雙方博弈相當在線:草神手中有教令院不知道的牌,而教令院手中有更兇狠的研究神明的牌,這是主角第一次嘗試在敵人核心進行滲透計劃,所進行的博弈可見滲透刺殺關鍵人物根本不可行,對方的布局很縝密,留下的後手也非常危險。
2.主角團有著不同的立場:艾爾海森的立場很奇妙,感覺就是天生反體制的獨立學者;大風紀官賽諾的立場是賢者把他當成了工具,背離了追求知識的初心,所以要糾錯;迪希亞的立場是溫和的沙漠子民,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沙漠出身,另一方面也知道草神子民也有善良和無辜的人,所以她選擇維持現狀。
3.矛盾與衝突:這三人基本上都發生了矛盾與衝突,艾爾海森和賽諾是不信任的孤狼之間的博弈,迪希亞身上體現了沙漠子民面對防沙壁的複雜心理,這也體現在她營救守村人的事件上。在矛盾與衝突中塑造人物,首先可以凸顯出人物的顯要特徵,俗稱立人設,其次可以在眾多人物的基礎上,塑造大共識,也就是最終的合力計劃反攻教令院。
智慧與賢者(重點!)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知識嗎?不是,知識的多寡並不是智慧的標準,也不是能否辯論的資格。教令院的賢者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投入了百年多的人力物力,搭建了一條又一條的知識鏈條,這些知識鏈條既是知識的財富,也是他們身上的鎖鏈,是智慧的詛咒。然而最終還是碰壁,他們提出了疑問:身而為人是不是有著知與能得極限?是不是這條路只能由全知全能的神來指導才能走下去?倘若沒有神的知能作指導,人是不是只能在危險的冥想中瘋掉?
賢者們看著小吉祥草王,發現這個神就是一個初生的孩童,沒有全知全能,而她的神之心又用來維持虛空運轉,不能動用,知識沒有了神明作為了背書,那麼研究出的知識真的是智慧嗎?;賢者們又看著百年來多代人的努力,看著自己運用虛空汲取全城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人的極限,不由得發出了疑問,智慧真的是人能探知的智慧嗎?還是神明們故意設下的規則來愚弄凡人呢?
賢者們在面對普通人的自大中,面對神明智慧的謙卑中,面對知識鏈條的束縛中,面對新生草神的不屑中,選擇了與博士聯手,以人之軀,去創造神明,藉助神之力量,去獲得全知全能的權柄。
智慧是智慧之神的敵人,知識是無知之海表面漂浮的誘餌。學城的學者已經吃了太多誘餌,早就沉溺於無知之海不可自拔,同時也為「智慧」所困,為「智慧」所詛咒,臣服於名為「智慧」的概念之下,從知識的主人變成了智慧的奴隸。
賢者們再次看向小吉祥草王,難道忘卻才是唯一的答案嗎?赤王接觸了禁忌的知識,智慧之神大慈樹王的方法最終是忘卻,忘卻智慧,「世界……遺忘我」賢者們無法做到,因為他們早已是智慧的奴隸了,怎麼可以放棄百年來的努力以及捆綁在一起的智慧的「意義」。
具體「智慧」這一核心概念應該如何闡述,還要看原神93.2的劇情,我在這裡就不作猜測了,期待原神能將「智慧」,「愛」「忘卻」等等概念講好。
PS:部分文稿非原創,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