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吳冠中關於藝術創作的文字過程中,對於他的大多數觀點我基本都是贊同的,只有少部分例外。這大抵是為什麼自己看到他的畫後必然會喜歡,因為我們關於現代藝術的許多理念與思考是相近的,既然如此則必然會喜歡。
在吳冠中關於個人的感受與風格一文中,吳冠中用了一個例子來介紹他對於個人感受與精確的透視原則之間的把握問題。他是這樣說的:我常喜歡畫鱗次櫛比密密麻麻的城市房屋或參差錯落的稠密山村,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有時碰上時間富裕,呵!這次我要嚴格準確地畫個精確,但結果反而不如憑感覺表現出來的效果更顯得豐富而多變化,因為後者某些部位是強調了參差,重複了層次,如用攝影和透視法來比較檢查,那是遠遠出格的了。
吳冠中《鱗次櫛比的城市》未知
實際上,吳冠中所覺察到的感受與精確之間的取捨問題,幾乎每一個畫畫的人都會遇到。假若你完全按照透視的原則及其技術去畫的話,無論是風景還是背景,都具有一種機械感。那種機械感來自於畫面的過於精確甚至說是整潔。
宮崎駿《千與千尋》動畫背景
尤其是當我們使用軟體來畫畫時,因為有太多的透視工具可以來規範我們繪製的精確性,因而每每當自己得到結果時,總感覺那不是自己畫的,而是一種工具背後的結果。這種感覺與吳冠中的感覺是一致的。
對此,在精確與感性中,吳冠中選擇了自己的感性,哪怕為此放棄一定的精確性都在所不惜。
新海誠《你的名字》背景
從另一個角度,就拿如今日本最為有名的兩個動畫導演宮崎駿與新海誠的動畫背景來說,新海誠動畫的背景完全製作於PHOTOSHOP以及相應的三維軟體,而宮崎駿動畫的背景都是水彩手繪的。從他們作品所達到的效果來看,新海誠動畫的背景讓我們沉溺於現實東京的畫面,而宮崎駿動畫的背景則更像是浪漫主義裡邊的場景,更具有那種溫暖的繪畫性。說實話,我喜歡後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