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風波,凸顯跨年節慶活動舉辦與否的政治娛樂化問題


近日,台灣再度出現新冠肺炎的本土感染病例。因正值跨年節慶前夕,許多原來地方縣市政府,都高分貝宣傳的室內、戶外集會活動,是否將繼續舉辦,也讓眾多主辦方感到進退維谷、舉棋不定。

其實,台灣現在的地方縣市政府,爭相舉辦節慶活動集會的政治娛樂化現象,是有源頭來源的。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後,由於彼時陳水扁的競選路線撇棄民進黨傳統的草根悲情訴求,轉向「快樂、希望」等明亮主題,因而在當選後任市長期間,陳水扁開始大肆利用官辦節慶活動進行包裝行銷台北市府的「做事政績」。彼時這種政治娛樂化的成效卓著,加上台灣民眾的天性使然,讓官辦節慶活動開始在全台盛行,一直持續到現在。


台灣政治娛樂化的官辦節慶活動是有優點的,比如它可以為僵化的社會注入蓬勃朝氣的活力,也可以讓其他多元文化的音樂、公關等產業獲益。並且再加上台灣的「選舉文化」,官辦節慶活動也能更好的「凝聚人心」、拉抬人氣,有助於政治人物助自己更上一層樓。

但凡事都要適度,適當的舉辦類似活動是好事,只不過台灣的地方縣市政府若一味地沉浸其中,效果卻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政府混淆了自身角色,過度注重在表面功夫,就會掩蓋基礎設施建設的缺失,以文化符號包裝的節慶活動過多,文化施政就會流於形式,實質內容反而會被忽略;並且這樣的活動也會排擠民生、社福、教育等政策的預算。

因而,或許也是台灣的地方縣市政治人物,太過追求這樣的政治娛樂化,導致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20多年來的變化都不大,並且在娛樂化的擴大下,不僅影響到的有台灣民眾生活城市的發展潛力,而且還讓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看著都不像是政治專業的人才,反倒更像是在互飆演技的演員。

平時的無事光景下,台灣政客們愛搞政治娛樂化、愛表演、縣市官員喜歡搞文娛活動也就算了。但在台灣冒出本土新冠爆發風險後,聰明的縣市首長已經怕背鍋,取消跨年節慶活動了;剩下的幾個還在尬演的,希望還是多把民眾的健康放在心上吧。

#傳媒大家說#

#台灣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成定局#

#台灣跨年#

#台灣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