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奇先生》:硬碟里永遠不刪的神片,重刷幾遍決定推薦給你

1971年,洛杉磯。


每當夏莉想起,第一次看見丘奇先生的情景,總忍不住尷尬地笑…


那天,10歲的夏莉一覺醒來,發現廚房裡,出現了一個陌生的黑人!


睡眼惺忪的媽媽告訴她:那是新來的廚子,丘奇先生。


原來,媽媽的土豪前男友去世前,因為放心不下身體不好的媽媽,專門找來丘奇先生,前來照顧母女倆,給她們做飯、干點雜活兒。



和所有小孩一樣,習慣了和媽媽相依為命的夏莉,討厭陌生人進駐家裡,打擾她原本熟悉的生活狀態。


她向媽媽抗議:我希望今天放學後,這個廚子就消失!


但媽媽聳聳肩:他只會在這裡六個月,也剛好讓媽媽休息休息…對於別人的善意,我們要懂得接受。



一開始,夏莉還採取各種,「非暴力,不妥協」的舉動,打算氣走對方:拒絕吃飯,沉默抵抗,露出難吃的神情…



但面對丘奇先生,倔強的夏莉,很快就敗下陣來…


因為,丘奇先生做的飯,實在太!好!吃了!



燒得金黃的雞腿,配上半熟溏心的荷包蛋,青翠的蘆筍一邊點綴;



不用問幾成熟,就能完全迎合口味的牛排,醬汁流淌在肉的周圍;



像從童話故事裡搬出來的巧克力奶油蛋糕,糖霜在空氣里漫舞;



將要融化的黃油服帖在酥炸過的吐司上,甘甜酥香的油脂,滑向喉嚨深處;



看上去寡淡無味的粗糧燕麥粥,蔥香和粗糧的顆粒感相得益彰,咸香迷人;


平平無奇的羅宋湯,鮮嫩的雞肉、清涼的薄荷葉一攪拌,清甜的小番茄塊,在口腔中翻滾…


毫無疑問,丘奇先生是神乎其技、無所不能的魔術師,普通的食材在他手裡一通揮舞、撥弄,再出現時,蔬菜千姿百態、肉類死得其所。



人都是味蕾的奴隸,夏莉是個聰明的孩子,她當然知道,用心給自己做飯的人,怎麼也不會是壞人…


當舌頭淪陷之後,再硬的拳頭也會慢慢放下。


每天早上,從廚房裡飄來的香氣,成了夏莉的鬧鐘,也成了她每天生活的期待…


她感嘆:自從丘奇先生出現後,家裡每天都像在開派對。



但珍貴的丘奇先生,絕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廚子。


丘奇先生話不多,只要他開始做菜,屋子裡除了飄蕩飯菜香,還會飄蕩出悠揚迷醉的爵士音樂…


他從家裡拿來一堆書,分享給夏莉:詩歌、戲劇、小說…


他說:多看書總沒有壞處。


慢慢被啟蒙的夏莉,開始喜歡閱讀…她的生活,從身體到精神,都因為丘奇先生的到來,變得豐盈有營養。



但生活的調性,總不會像丘奇先生出品的飯菜一樣,永遠保質保量:夏莉的媽媽,得了乳腺癌…


為了女兒,媽媽一直在和病魔做著鬥爭,從醫生宣布的六個月大限,一直熬過了六年。


世事總變幻莫測,但唯一不變的,是一直陪伴在母女身旁的丘奇先生,和他永遠美味的食物。



2016年,《丘奇先生》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在美國上映,豆瓣8.5分。


看上去,這並不是一部足夠引人矚目的電影:導演名氣不大、情節故事不夠離奇、畫面也不炫酷炸裂…


但有些電影,就像一個彬彬有禮、穿戴整齊、談吐得當的朋友,溫柔地對你講出一個個,並不跌宕起伏,卻打動人心的浪漫故事…



《丘奇先生》就是這樣一部,無論過去多少年,都值得觀看的電影。


有觀眾評價:平穩柔和的調子就如原聲異常優美,攝影很有縱深層次的美感,人物塑造真實自然…才華橫溢、忠誠慷慨、沉穩寬容的丘奇先生,感受到愛與安全的同時,也對周圍的人,回饋全部的熱情和耐心。


還有人說:平淡卻真摯,就像一壺甘香醇厚的咖啡,飄散出生命的溫暖和愛的延續,留下人性中最純粹的美好、久遠的羈絆。導演沒把丘奇當做恩惠所有人的聖徒,卻因為他的出現,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善都會互相感染,彼此支撐起,平凡而溫暖的人生。



乍一看,總是埋頭幹活,不怎麼愛說話的丘奇先生,看似高冷,但在照顧母女倆時,總是會暴露自己,溫暖細膩的心:


比如,孩子發生意外時,他能迅速敏捷接住孩子,避免孩子受傷;



比如,夏莉不愛閱讀,他會給孩子製作一張圖書卡,充當好書指南,用心介紹每本書精彩的地方;



比如,他會偷偷畫下夏莉和小夥伴吃飯的可愛模樣,記錄下這個小小的家,有趣的日常。



酷酷的外表之下,每次看到夏莉吃得滿足的神情,看到夏莉在陽台上等待他的身影,丘奇先生的嘴角,總是泛起一絲微笑…他知道,那是一顆幼小防備的心,被感動的證據。



他要麼在廚房忙活,要麼抽著煙聽爵士樂,要麼在看書,要麼在畫畫…永遠儒雅,永遠從容。



雖然他是幫傭,但夏莉母女,早就把他視作這個家的一份子。


在很久之後,夏莉才知道,丘奇先生原本只需要在她家呆六個月,就完成任務,可以理直氣壯離開;


但隨著媽媽病情越來越嚴重,尚處於青春期的夏莉,敏感而脆弱…


不發一言的丘奇先生,選擇留下,陪伴這對母女,度過孤單冷清的日子…



他給夏莉認真挑選和剪裁去舞會的舞裙;



他給病床上的媽媽讀睡前故事,抱著骨瘦嶙峋的媽媽,在客廳跳舞;



得知媽媽時日無多,夏莉無法接受殘忍的現實,用哭鬧逃避現實…而丘奇先生,沒有干預和多說,默默安慰和照顧媽媽;


他始終做好一日三餐,照例給夏莉推薦好看的書,播放好聽的音樂…



媽媽的葬禮上,來了很多人。


有人哭著懷念媽媽,是個多麼善良的人;


有人刻意迴避逝者,有一搭沒一搭聊天;


有人安慰夏莉,要勇敢生活…



而丘奇先生,一如既往,幫助夏莉接待客人,烹煮食物,處理垃圾…妥帖、細緻,一絲不苟,正如許多年來,他為這個家所做的一切。



當客人散去,這個一向淡定的男人,坐在走廊外,半晌,流下了眼淚…


他甚至有點狼狽: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幹什麼了…



但很快,他又鼓勵起夏莉,應該去遠方求學: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應該去更遠的地方,完成更多的夢想。


多年的相處,丘奇先生和母女倆,早已像大樹和土壤一樣,互相交織纏繞…


他就像堅實的土壤,給這個家輸送著養分。


他目睹樹葉枯黃、飄搖、掉落,儘管悲傷難過,也依然沉默而堅持地,承接著那一片,對他來說,意義深重的樹葉…


而後,繼續環抱著留下的生命,等待第二天的陽光和雨水…



但電影並沒有把丘奇先生,塑造成完美無瑕的救世主。


每當夏莉想要了解,丘奇先生的過去,對方總是會堅決回懟:不要打探我的隱私!


除了廚藝了得,能寫會畫,關於丘奇先生,夏莉從未知道更多。



但在多年以後,當夏莉回到家鄉,再次和丘奇同在屋檐下,她發現了不一樣的丘奇先生:


每天晚上喝得醉醺醺回家,和空氣對罵,像是在和自己的爸爸吵架:別再想控制我,你個死老頭!



他總是去同一間酒吧,那是市裡著名的,同性戀聚集地;


在那個年代,全世界對於同性戀的認知,掛鉤的只有變態和疾病。


他結過婚,但沒多久就離了。從那以後,他孤身一人…


從模糊的隻言片語和蛛絲馬跡中,夏莉拼湊出,丘奇先生心碎的過往:總被父親虐待、控制的前半生,被迫隱瞞性向的後半生…



一天,丘奇先生喝醉回家,不慎將酒吧的火柴扔在了桌子上。


為了不讓丘奇先生尷尬,夏莉把火柴藏了起來…


日復一日,夏莉藏起了無數盒火柴,幫助丘奇先生,一直隱瞞固守這個秘密…



或許,愛有太多種表達:是試探,是擔心,是了解,是觸碰;


但也是需要一些時日,一些察覺,我們才會更懂得,愛的更高級形式,是隱瞞,是理解,是尊重,是掩埋和深藏,是知道真相之後的,顧左右而言他。


夏莉未婚先孕回家,丘奇先生從未多問,而是默默地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就像這許多年,彼此從未分開;



媽媽患病的六年,是丘奇先生自掏腰包,接濟她家…



許多年來,儘管獨自承受著寂寞和悲傷,但丘奇先生面對這個粗魯的世界,仍然決定用友善和優雅,守護著愛的人。


丘奇先生說:許多年前,我就像一隻瓢蟲,飛進了一對母女的家…這隻瓢蟲,原本只想駐足一陣,但母女對瓢蟲說:留下來吧,我們擁有的不多,但會和你分享,我們的一切…瓢蟲決定留下,因為和她們在一起,瓢蟲有了安全感,不再害怕。



都說:施比受,更有福。


然而,在互為羈絆的交匯里,我們很難去說得清,付出和得到的界限。


一起吃過的每頓飯、一起看過的每本書、睡前講過的故事、跳過的舞…


陽台看過同一片夜空、擦拭過的每寸瓷磚、離別前的擁抱…



對夏莉來說,丘奇先生是廚師,是管家,是啟蒙老師,是摯友,是親人…


他們彼此慰藉,彼此給予,在漫長的人生中相互支撐…那些無法衡量的善意和給予,讓他們在孤清的歲月和哀傷的世事里,有遙望的理由,也有回望的勇氣。



電影的結尾,是這樣的:


年復一年,丘奇先生去世了…


這天,夏莉早上醒來,發現廚房傳來爵士樂,原來是六歲的女兒,照著丘奇留下的食譜,像模像樣地學做飯…


夏莉會心一笑,像許多年前給丘奇先生打下手一樣,開始忙活起來。



是啊,冬去春來,春榮秋謝,愛的人會離開,生活會繼續庸常,繼續煩憂…


但只要有牽念和陪伴,生活漫長一點,又何妨呢。


後台回復 丘奇先生

獲得觀看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