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還記得鮑毓明李星星事件嗎?
最初受理案件的煙台警方,做到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可這樣恪盡職守換來的是什麼?
是煙台警方微博評論區被網友罵上天。
是獲評當地「最美警察」的刑警隊副隊長張高照片,被醜化P圖,全網瘋傳,萬人唾棄。
在親人、同學、朋友面前顏面掃地,連家人走到外面都被人指指點點。
真正經歷了一回「社會性死亡」。
事實上,自打鮑李事件被《南風窗》曝光以來,稍微有點法律常識、證據意識的人,都能發現其中問題:
沒有做深入調查,向警方求證,全程依據李星星口述記錄。
當時,還有一家叫財新的媒體,站在鮑毓明的視角上,做了一篇報道,結果可想而知:
官方道歉刪帖,撤銷新聞 ,記者迫於壓力辭職,簡直被噴到生活不能自理。
回過頭看,財新的報道反而更接近真相本身。
這也印證了當下公共討論空間現狀:
微博斷案,死刑起步;
輿論審判,弱者有理;
只有定論,沒有討論。
但凡有人提出一點異議,謾罵侮辱就如雨點一般砸過來。
輿論陷入絕境,理性三緘其口,情緒充斥網路。
什麼時候開始,沒有人願意好好說話了?
一個成熟社會的包容在哪裡?
與之相伴的,是本應承擔引導公眾價值觀的談話類節目日漸式微,最後消失於歷史的記憶中。
02
1996年,央視《實話實說》開播。
還是新人的小崔走路略帶痞態,一口油腔,隨著觀眾「這孫子是誰?」的疑問,就此走入人們視線。
這個節目在當時有多火?
每周日所有收看電視的觀眾當中,《實話實說》的觀眾比例一度達到過62%。
與現在做個對比,《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很火吧?
但收視率也就在1%-2%之間。
製片人陳虻在談及節目誕生初衷時說:
選擇主持人訪談這一節目形式,最根本的衝動就是要實現尊重人的主張,而尊重人的基本標誌就是讓人說話。
為了最大程度呈現真實,每期開拍前,節目組從不排練,沒有台詞。
那麼「玩真的」的《實話實說》,都聊過哪些話題?
有倫理道德、醫患關係、子女教育、女性權益、下崗工人、北京房價等許多社會關注度高的話題。
也有主動出擊,揭露社會中的「假惡丑」現象,比如批判假球黑哨的《回首馬賽假球事件》,討論維護版權的《盜版怎麼反》。
有一期聊賭博,民警、賭徒共坐一堂。
民警談如何偵查布控,賭徒談如何逃避抓捕。
人間百態,好不熱鬧。
這才叫實話實說。
節目開播第一期,就請來了「打假英雄」王海,針對王海碰瓷式的打假手法,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討論。
王海,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從1995年開始在北京各大商場購假索賠,
截至1996年3月累計購假金額近11萬元,獲得加倍賠償5萬餘元
有人認為,王海打假純粹是為了個人利益,沒有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王海則針鋒相對。
觀眾:去商店索賠到底是為了他個人的利益,還是為社會做了什麼?
王海:最起碼大家對「消法」都有了一定的認知。
觀眾:但是你為社會做了些什麼呢?你只是擾亂了社會秩序,我覺得。
王海:沒有,沒有。到底是賣假擾亂社會秩序,還是打假擾亂社會秩序?就像做賊擾亂社會秩序還是抓賊擾亂社會秩序一樣。
第一期節目現場
也有嘉賓律師認為王海的行為並沒有遵循法律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因此算不上打假,更遑論「打假英雄」。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樊綱反駁的一席話,觀點超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硬懟「道德帝」:
我覺得高律師說的要做到大公無私、誠實信用、公正等,是對你們法庭、法官、執法部門的要求。
現在消費者面對的是不講實話的假冒偽劣商品,你為什麼要求消費者每個人都是聖人?
現場嘉賓觀眾各抒己見,金句頻出。
整個討論過程火星四濺,卻也沒有下非黑即白的定論,而是將獨立思考的權利和空間留給電視前的觀眾。
《實話實說》播出一年後,因為話題爭議性進行調整,轉為個人故事分享形式,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帶著枷鎖跳舞,終究難以持續。
2002年,崔永元離開。
2009年,《實話實說》停播。
03
《實話實說》熱播期間,湖南台一檔節目,一直視他為競爭對手,這便是《有話好說》。
節目創辦人叫馬東,提起他,人們更多想起的是《樂隊的夏天》《奇葩說》這類綜藝節目。
殊不知,剛剛大學畢業那會兒,一腔熱血的馬東,著手做起了社會話題討論節目《有話好說》。
《有話好說》節目組
這檔充滿熱血與新聞理念的節目,也曾製造出諸多引起轟動的題材。
據馬東的同事回憶,他們甚至把節目做到了皇城根下,完全忘記了自己只是一個地方台。
而現在常常自嘲「人慫志短」的馬東,當年也可以為了節目內容,和領導爭得面紅耳赤。
最終,《有話好說》因為觸碰了同性戀題材,而被緊急叫停。
這一停,就再也沒能站起來。
一個所有同事都無法忘記的場景:
現在這樣一個插科打諢、精通世故的馬東,在聽到節目停了以後,當著所有人的面,失聲痛哭。
多年後的今天,馬東仍能清楚的回憶起,這檔周播的節目,他做了一年半,一共83期。
04
《新周刊》曾將《有話好說》《實話實說》《鏘鏘三人行》評為「談話節目的三駕馬車」。
與前兩者相比,《鏘鏘三人行》行是三檔節目中最不溫不火的,卻也是最長壽的。
節目名字源自於《左傳》典故: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主持人竇文濤,帶著一種北方人特有的貧,加上兩個嘉賓,一共仨人,可以聊上20多分鐘。
就像在茶館裡聽人講話,也像是一群老友,深夜裡圍爐夜談。
19年的時間中,共播出5000多期,堪稱電視節目長壽明星。
也培養出一批老觀眾,一旦發生什麼新鮮事,就想聽聽《鏘鏘》怎麼說。
節目所邀請的嘉賓,橫跨360行,從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到成龍、周星馳各路演藝明星。
再到北京「老流氓」王朔,甚至是在日本混歌舞伎町街的李小牧,按摩房老闆唐小燕。
三教九流,既有明星高大上的生活,也毫不避諱的展示社會陰暗面。
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郭敬明那期。
原本郭敬明是去《鏘鏘》宣傳電影,卻無可避免被問到到抄襲事件。
竇文濤問:這個書里涉嫌抄襲(《夢裡花落知多少》被判決抄襲《圈裡圈外》)這個事,你自己怎麼想?
郭敬明顧左右而言他,直打太極。
郭:過去的事不要提了。。。至少我知道自己要什麼,最可惡的是那些明明愛慕名利的人表面卻不承認。
竇文濤抓到漏洞:就你不承認當年法院的這個判決事實?
郭敬明慌了:我覺得,你能不能要聊太多......太久了...... 竇老師。
作為公眾眼裡的知識分子階層,《鏘鏘》同樣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正如竇文濤袒露,他願意和社會底層人打交道。
有一期邀請了紀錄片《算命》的主人公唐小雁。
十七歲被人強姦,被人用土槍堵在門口,當過「老鴇」,開過窯礦廠,現在成了製片人。
典型的反面人物,竇文濤卻這樣說:
我們的觀眾通常認為上電視的,
都是我們要宣傳的人,都是我們要表揚的人,
我現在覺得,我們現在的傳媒不一定是這樣,
也許您在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反面教材,
但也可以去了解。
《新周刊》曾對《鏘鏘》作出評價:
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觀,不反動。所以它只會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結果.
開播19年來,《鏘鏘》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卻自有其生命力。
它已不再是一檔單純的節目,更像是一塊情感的自留地。
正如一位知乎網友對它的評價:
你可以想像,一個市井小民,一個屌絲學生,整整四年,也就靠著鏘鏘,也可以說是竇文濤,漸漸的擁有了一些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這也是《鏘鏘三人行》的魅力。
可惜,再通透的節目,最終也難逃輿論的屠戮。
05
莫言在《生死疲勞》中寫:
極度誇張的語言是極度虛偽的社會的反應,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
你看啊,正是言語暴力和極端觀點的存在,任何熱點事件,最後只剩下一種聲音。
討論被殺死,留下的只有定論。
這才給李星星之流提供了作妖作秀的舞台。
他們知道,只要有自媒體擁躉,只要有平台保護,編故事也能夠成為新聞,假的也能說成真的。
有人曾評論說:曾經那些有料的節目都停了,非得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歌舞昇平,滿眼小鮮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時代嗎?
一語成讖。
我懷念當年談話節目尺度的不受限,通達、透徹與多方視角。
更懷念他們可以「論」而不是「吵」。
如果這類談話節目能存活至今,我真希望好好聽他們聊一聊:
陳春秀高考頂替事件,背後還有多少黑幕?
從李星星鮑毓明案中,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自殺事件
高校導師高度集權背後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事?
B站UP主羅翔說過一句話,深感認同:
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這給了我們警示:
不要用自己狹隘的認知去揣摩別人的言行。
不要用言語暴力和極端觀點,去抹殺別人開口的權利。
不要用謾罵定論、輿論審判,掩埋了對真相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