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骯髒的娛樂圈,簡直是吃人不吐骨頭的修羅場」!
她被譽為新生代演員最有實力的代表,出道即巔峰,深受眾多老戲骨的青睞。
同時也是摩納哥電影節,首位獲得最佳評委會大獎的華人影后。
然而天道不公,就在她即將成為超一線女星之際,卻因一場意外突然去世。
最讓人們憤怒的是,本該負責的資本方,竟攜愛心捐款「銷聲匿跡」。
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富可敵國的資本,為何如此對待演員聶鑫?
凌晨三點的片場,聶鑫正要完成最後一場追逐戲。她飾演的民國女記者需要從街角狂奔到報社門口,這個鏡頭已經NG了五次。
導演剛喊"再來一遍",意外就發生了。轉場時,一輛違規停放在片場的道具車突然滑坡,金屬車身在寂靜的夜裡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等工作人員反應過來時,聶鑫已經被撞飛兩米遠,後腦重重磕在青石板路上。
"血瞬間就染紅了雪地,她手裡還攥著那封給男主角的訣別信。"後來目擊者在法庭上哽咽著回憶。
救護車呼嘯著衝破橫店的夜色,把這位29歲的演員送進ICU。診斷書上的"頸椎粉碎性骨折"六個字,像把尖刀插進所有關心她的人心裡。
事發後48小時,聶鑫父母從山西老家趕到醫院。老兩口拿著已經泛黃的存摺本,在病房外給每個親戚打電話借錢。
聶鑫的經紀公司卻在這時玩起了失蹤,連墊付醫療費的承諾都成了空頭支票。
倒是圈內好友何晟銘悄悄送來25萬,葉璇在微博發起募捐,黃渤託人送來進口的康復器械。
最諷刺的是,事發劇組《永不褪色的家園》製片方始終沒有現身。
直到媒體曝光,他們才派了個法務代表,在病房走廊甩出份責任認定書,說聶鑫是"意外受傷",劇組只肯承擔30%醫療費。
這話激怒了正在陪床的杜淳,這位老同學當場摔了保溫杯:"你們停在斜坡上的車沒拉手剎,現在說這是意外?"
隨著聶鑫病情惡化,治療費用像雪球般滾到百萬級別。這時,某影視公司突然跳出來,說要發起"愛心捐款"。
他們在橫店掛起巨幅海報,上面印著聶鑫的劇照,底下配著"救救我們的好演員"大字。短短三天,賬戶里就湧進90萬善款。
可當聶父去查賬時,卻發現賬戶名是製片方控股的子公司。更蹊蹺的是,捐款明細里混著幾筆大額轉賬,備註欄赫然寫著"劇組損失補償"。
原來,這不過是資本方轉移風險的把戲,用演員的生死危機,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公眾。
2014年夏天,聶鑫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後一次取證。她用還能活動的左手,在律師帶來的文件上按手印。
法庭上,被告律師拋出驚人言論:"演員受傷屬於行業風險,就像礦工可能塌方,消防員可能犧牲。"這句話被旁聽席的記者原樣發上微博,瞬間引爆輿論。
最終法院判決製片方賠償467萬,但執行時發現公司賬戶只剩13萬。
其餘資產早已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到海外,連那輛肇事道具車都被拆成零件賣給廢品站。
聶鑫父母抱著判決書在法院門口坐了整夜,老兩口的背影在路燈下縮成兩個小黑點。
2014 年 6 月 30 日,聶鑫在昏迷一年半後離世,年僅 34 歲。
追悼會上,杜淳、田亮、寧浩等圈內好友都來了,可劇組的人一個都沒出現。
更諷刺的是,她去世前幾天,製片方終於同意支付剩餘的 60 萬醫療費,但錢還沒到賬,人就走了。
最讓人憤怒的是捐款的去向,據聶鑫父母說,網友捐的錢大部分用於治療,但具體數額和使用情況從未公開。
律師王軍曾承諾要做財務審計,卻始終沒有下文。而製片方拿走的 45 萬,被質疑是 「封口費」,因為他們要求聶鑫家人簽署保密協議,不得再追究責任。
這場悲劇背後,暴露的是娛樂圈最黑暗的潛規則。演員和劇組簽的是勞務合同,不是勞動合同,出了事只能自認倒霉。
而資本方仗著財大氣粗,拖字訣用得爐火純青,反正普通人耗不起。更可怕的是,這種事絕非個例。
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有超過 20 位演員在拍戲時受傷,80% 的案件最終不了了之。
聶鑫的故事,是娛樂圈的一個縮影。在這個資本說了算的時代,演員不過是流水線上的商品。
資本方可以隨意踐踏他們的尊嚴,甚至生命,因為他們知道,總會有新的 「聶鑫」 前仆後繼。
但我們不能忘記,在那些光鮮亮麗的海報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們為了夢想拼盡全力,卻可能因為一場意外,被資本碾得粉碎。
聶鑫的悲劇,不該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應該成為改變這個行業的契機。
或許,只有當資本真正敬畏生命,當演員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當法律的利劍高懸,這樣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但在此之前,娛樂圈的 「修羅場」,仍將繼續吞噬那些懷揣夢想的靈魂。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聶鑫——個人信息
河北新聞網——2014年7月1日——34歲女星聶鑫病逝 曾裹身豹紋「色誘」田亮
河北新聞網——2013年4月18日——聶鑫拍戲出車禍四肢高位截癱 老父親哭號「求求你們」
中國新聞網——2014年7月1日——34歲聶鑫去世 父母曾願下跪求醫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