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界,她被譽為「亞洲影壇第一夫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繆斯」。她被西方媒體稱為「東方美學的活體博物館」。她就是曾經出演《紅高粱》而成名的鞏俐,被人稱作「鞏皇」。
然而,在是一名藝人的同時,鞏俐也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在她事業上升期姐姐和父親接連去世,給了她不小的打擊。她決定無論如何,都要照顧好98歲的老母親,讓她安享晚年。鞏俐鞏俐又該怎麼協調好事業和家庭?她過著怎樣的人生?
她一定要當上演員
鞏俐出生於遼寧瀋陽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母親趙英是一家國企的財務人員。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和三個哥哥。鞏俐的降生對於這個家庭是個意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對這個孩子的到來有些猶豫不定。但是在長輩的勸說下,鞏俐才得以降生,那時候一家人還不清楚這個小女孩兒將會闖出怎樣的一片天。
鞏俐的家庭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她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小時候的她,站在舞台上演出,自信而又從容。漸漸長大她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她想要學表演,想要當一個出色的演員。可是,在她的父母眼中,當演員是沒有出息的、丟人的。但是鞏俐不信命,她偷偷的報考了藝術學院,最後被中戲破格錄取,看到女兒如此堅持,鞏俐的父母選擇了支持女兒。
可是學費對這個家庭來說,成了一個大問題。正當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時候,鞏俐的姐姐鞏雯站了出來,她願意把她的嫁妝拿出來,供妹妹上學。這份恩情,鞏俐始終銘記在心中。就這樣,鞏俐成功的走上了演員這條路,成功的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那麼,她又是如何實現自己的演員夢?是什麼契機讓她一炮而紅?
她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被觀眾稱為鞏皇的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鞏俐的人生,幾乎是開了掛的存在。1987年,鞏俐被張藝謀選中出演電影《紅高粱》中的九兒。那一年,是她進入中戲的第二年。她將九兒的敢愛敢恨、堅韌頑強演繹得淋漓盡致,影片中九兒在高粱地中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這部電影在國內外獲得了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榮獲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等多個獎項,鞏俐也憑藉此片一舉成名,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
在之後,鞏俐與張藝謀保持了長期合作關係,陸續出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多部經典影片。在這些作品中,鞏俐不斷挑戰不同類型的角色,展現出了出色的演技和獨特的魅力。她獲獎不斷,被西方媒體稱為「東方美學的活體博物館」。同時,她的民族氣節也深受人們的讚歎。在金馬獎上,面對分裂言論,她毅然拒絕上台頒獎,用實際行動捍衛國家尊嚴,展現出一位中國演員的擔當。鞏俐以其卓越的演技、敬業的精神、獨特的魅力和高尚的品格,成為華語影壇的標誌性人物,闖出了屬於她自己的一片天。在事業上她連連開掛,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在家庭和愛情上,她似乎並沒有那麼幸運。她的愛情為什麼如此波折?家庭又給了她怎樣的衝擊?
她並不是十分的幸運
事業上,鞏俐風生水起,幾乎上沒有和她能夠匹敵的對手。然而,在家庭和愛情上,她過得卻十分的不幸,稱得上是一波三折。
在她的事業正處在上升期的時候,姐姐鞏雯卻突然患了癌症。她發誓要找到最好的醫生來給姐姐治療,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曾經那個支持自己夢想的姐姐還是離世了。姐姐突然離世,給了鞏俐不小的打擊。她主動承擔起照顧姐姐兩個孩子的責任,從學業到生活,處處操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對待。她決定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去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好的生活。
可是,兩年後父親的離世再一次給了她不小的打擊。姐姐的離世,讓鞏俐的父親十分難過,始終沒有走出失去女兒的悲傷中。兩年後,他也病重離開了人世。而在病重的時候,鞏俐卻因為拍戲脫不開身,沒有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這讓她十分的懊悔。她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陪伴母親,無論多忙都要照顧好母親。
接連失去親人,鞏俐的母親趙英陷入了悲痛中。98歲高齡的她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鞏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於是她將母親接到了北京,日日陪伴著她,抽出時間和她聊天說話。有時候還會帶著她去遊山玩水,這讓趙英很快就走出了悲傷,眼裡重新出現了光芒,看著母親高興,鞏俐也放下心來。
在愛情上,鞏俐也並沒有很幸運。在最初的時候,她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張藝謀。當他們終於可以在一起的時候,卻被告知婚姻不過就是一張紙,這讓她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不久後,她遇到第二個愛人,迅速結了婚,但是幾年後也選擇了分開。
愛情和家庭上,鞏俐似乎比別人少了幾分幸運。但是她敢愛敢恨,把曾經的遺憾,寄托在母親身上,用自己的孝心拖起98歲母親的晚年,也算是儘力的圓滿了吧。事業上的她幾乎無敵,而生活中的她彷彿差了些運氣,又該怎麼樣去彌補生活中的遺憾呢?
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事業有成的鞏俐有對父親病重,沒有在床前盡孝的遺憾;有著對沒有一段圓滿愛情的遺憾;有對自己沒有報答姐姐恩情的遺憾。儘管她在影視界可以「大殺四方」,但是這是她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陰霾。
不留遺憾彷彿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做的只有去儘力的彌補。當家庭和事業衝突時,儘力去把重心偏向家庭吧。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事業永遠都可以重新來過,而家人不在了便是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