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電視界的獎我都拿到了。」
若這句話從旁人嘴裡說出,恐怕會被貼上「狂妄自大」的標籤,招來無數非議。
可陳寶國說了,觀眾卻只認為實至名歸。
《大宅門》《漢武大帝》《大明王朝 1566》,哪個不是精品中的精品?
遺憾的是,這位演技、口碑齊備的演員,這幾年鮮少在熒幕上露面。
如今,69歲的他又以新身份亮相,再一次讓世界刮目相看。
此刻,趙寶剛那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熒屏千面人
在影視界,陳寶國的名字與大滿貫視帝緊緊相連。
三座飛天獎、兩座金鷹獎、兩座白玉蘭獎的獎盃的成績遠超很多藝人。
那麼,憑什麼他能在人才濟濟的演藝圈登頂?
答案,藏在他為戲痴狂的一生里。
1956年,陳寶國出生於北京一戶普通人家。
命運最初的安排,是讓他穿上工裝,成為工廠一員。
本來,陳寶國就不喜歡這份工作。
做了一段時間後,他更不喜歡了,還產生了跳槽的想法。
恰逢當時中央戲劇學院在招生。
沒有任何猶豫,這個對輕工工作滿心抵觸的青年,懷揣著忐忑與期待,踏入了考場。
據悉,那時還沒有文化課考試,只需要藝考。
陳寶國靠著周正的五官、富有感染力的嗓音以及一口標準的京腔,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當然了,此時的陳寶國還不是那個人人稱讚的大滿貫視帝。
初入中戲的陳寶國,不過是萬千學子中普通的一員。
並且身形偏瘦,還常被淹沒在人群里。
他的表演課老師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也表示陳寶國當時很不起眼。
但命運的齒輪一旦開始轉動,便無法阻擋陳寶國向藝術的最高殿堂進發。
文氣的長相不佔優勢怎麼辦,他就去飾演壞人。
多年後老師也笑著稱陳寶國入學後經常演壞蛋。
不過,他的事業很快就迎來了高光時刻。
1982年,畢業4年左右的陳寶國出演電視劇《赤橙黃綠青藍紫》。
雖說多年後再看這部劇,本人害羞不已,還擺手表示太青澀了。
但不難看出那時的他非常帥氣,滿口京腔的台詞也是沒話說。
最後,他也靠著這部僅有3集的電視劇,成為了首屆金鷹視帝。
可他卻總是想挑戰自己,為了突破以往形象。
他推掉《四世同堂》,在正風華正茂的年紀接下《神鞭》。
在那個沒有美瞳與特效的年代,為了能飾演好這個小混混,他直接將紐扣放進了眼睛裡。
他的視力也因此受到了損傷。
可即使是這樣,陳寶國也表示這是他身為演員應該做的。
小試牛刀成功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
1995年,他再度突破形象,與慶奶合作《武則天》。
這部戲不僅讓劉曉慶在電視界留名,也自此開啟了陳寶國的「帝王」之路。
當然了,在此之前,陳寶國還有一部經典之作,《大宅門》。
目前,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都還有9.4。
從2005年起,陳寶國先後出演了多部歷史正劇。
他先是在《漢武大帝》中化身雄才大略的「劉徹」。
一句 「寇可往,我亦可往」 喊出了帝王的鐵血雄心。
還有老年時期的戲份更是入木三分。
轉身,他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又將嘉靖帝演成了教科書級帝王群像。
可飾演的多了,他又想突破自己了。
後來,他又通過《茶館》等戲完成了華麗轉身。
還有那部他關了自己六個月禁閉才完成的《老農民》,也是他的一次嘗試。
果然很全面,工農帝商他都能演。
而除了有精湛的演技之外,陳寶國的愛情也讓人動容。
「教科書式」婚姻
多年來,他的身邊只有趙奎娥一個人。
兩人也實現了真正的風雨同行,一路相伴。
遙想當年,兩人還只是中戲的同班同學。
青梅竹馬的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畢業後,她留校成為了一名老師。
他則被分到了兒童藝術劇院。
直到1982年,也就是兩人相戀8年後,陳寶國才正式向趙奎娥求婚。
這樣看,兩人也算是度過七年之癢才正式結婚的。
婚後,雖說趙奎娥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但因為要照顧家庭與兒子的她,難免會犧牲很多。
妻子的付出,陳寶國也都看在眼裡。
外出拍戲,他會用自己半個月的飯錢給妻子買大衣。
採訪時,他會說趙老師旺夫。
獲獎後,他也會對妻子說我愛你。
在娛樂圈,這樣十幾年如一日的感情,誰看了不動容。
然而,這樣一位在戲裡戲外都活得敞亮的老戲骨,卻曾因「捧子心切」陷入輿論漩渦。
原來是兒子陳月末的演技一直都不是很出彩
被父親捧了這麼多年,他依舊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好在這些負面評價對陳寶國影響不大。
他依舊是那個在事業和感情上讓世界刮目相看的老藝術家。
其實,觀眾真正遺憾的是他這些年不太拍戲了。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一向低調的陳寶國這次會以白玉蘭評委會主席的身份重新走入觀眾視野。
趙寶剛的話應驗了
沒錯,一年一度的白玉蘭又迎來評選時刻。
今年,評委會成員也公布了。
其中,陳寶國的名字異常顯眼。
作為擁有多項大獎的大滿貫視帝,他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陳寶國也給出了評獎標準。
首先,「筋骨」是劇本,還有真誠也很重要。
最後是創新性也比較重要。
總的來說就是評的是「戲骨」而非「戲皮」。
老戲骨一開口,便知有沒有,這通透的見解,正是他深耕演藝圈數十年的底氣與積澱。
這不禁讓人想起趙寶剛對陳寶國的一番評價。
1998年,兩人曾在電視劇《無雪的冬天》中合作過。
所以,對於陳寶國的實力,趙寶剛可謂是相當了解。
「他是能演一輩子戲的人,看看《大宅門》就知道了」。
這樣的評價,道破了陳寶國演藝生涯的核心密碼。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樣,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角色,陳寶國都能完美駕馭。
並且他始終都在「做減法」,讓自己消失在角色里。
千人千面,演誰像誰的評價就是這樣來的。
這種戲骨特質,與他在白玉蘭評審席上強調的筋骨論不謀而合。
所以,當陳寶國以評審身份重歸公眾視野。
與其說是一次曝光,不如說是行業對戲骨精神的一次致敬。
也難怪他能讓世界再一次刮目相看。
結語
趙寶剛說他「能演一輩子戲」。
如今看來,陳寶國的一輩子早已超越了角色範疇。
當評審席上的他強調真誠與創新,何嘗不是在為行業補一堂初心課?
四十多年前,他用《赤橙黃綠青藍紫》叩開演藝圈大門。
四十多年後,他用筋骨論為後來者樹起標杆。
這或許就是老戲骨的終極浪漫。
只能說趙寶剛看人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