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黃聖依,李嘉格母親的行為,讓她顯得格外可憐

母親作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一直以來都被用以慈愛、溫柔、偉大等辭彙來形容。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母親因為急於求成的,難免會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

而這樣的情況,在娛樂圈內也是存在的——內地女歌手李嘉格便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那麼,李嘉格的母親到底做了什麼,才能讓李嘉格被冠以一個「慘」字?

黃聖依母女間的真情對話

相信對於黃聖依這個名字,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

1983年出生的她,自20歲開始就活躍在中國影壇內。

憑藉在《功夫》、《天仙配》等優秀影視劇中的傾情出演,她躋身成為了上一任「流量女王」的其中一位。

也因此黃聖依被人們同劉亦菲王珞丹楊冪等人共同評為了內地的「四小花旦」。

但,黃聖依成功的背後,卻一點都不輕鬆。

黃聖依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

自黃聖依出生以來,父母就對她抱有了極高的期望,而伴隨著的就是對她過分般高的需求。

根據黃聖依自己的說法,她的童年總是被「滿分」和「成功」所填滿,嬉戲打鬧對她來說完全就是奢求。

但即便是如此,母親對她說過最多的話,仍然是「丟人」、「不夠好」。

即便是黃聖依已經憑藉自己的力量的,在內娛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後,母親也從未改變這樣的說法。

這讓黃聖依自幼就十分缺乏自信,同時也讓母女關係產生了隔閡。

但任何矛盾只要說開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是媽媽是女兒》第二季開播,黃聖依母女倆受到邀請,參加了這檔節目。

在第二期節目中,節目組提出了一個名為「歡迎回到小時候」的主題活動。

讓黃聖依回到11歲,向媽媽鄧傳理訴說一件小時候自己感到委屈的事情。

黃聖依和媽媽被分隔在兩個房間,通過一部電話交談。

拿起電話後,黃聖依便開始回憶起自己的中學時期。

她質問媽媽,為什麼在那時只關心自己的成績,而對自己情緒與心理健康一點都不在意。

鄧傳理默默聽完女兒的話後,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到:

「一直以來以打壓式的方式教育你,讓你受委屈了。」

聽到母親的道歉,黃聖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邊流著淚一邊向母親述說著這些自己心中的不甘。

她如此努力也無法換來一句媽媽的一句「你已經很棒了。」

鄧傳理在此後沒有再進行任何一句反駁,而是默默的聽完了女兒的哭訴。

在這通電話結束後,母女兩的心結徹底揭開,隨著黃聖依的一聲「媽媽」,兩人緊緊的抱在了一起。

母女倆破鏡重圓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也讓這個鏡頭成為了這檔節目的經典畫面。

李嘉格的悲慘遭遇

但,與黃聖依一起參加這檔節目的另一位嘉賓,李嘉格卻迎來了與截然不同的結局。

李嘉格在這個主題中按照節目組的計劃,是回到12歲。

但李嘉格在與媽媽聊起來後,就不只是停留在這個年齡。

和黃聖依一樣,自李嘉格幼時,李嘉格的母親就對孩子抱有極高的要求,希望她能在未來成為「人中龍鳳」。

但不同於鄧傳理,李嘉格的母親薄永霞對她,只有急於求成,沒有幫助也沒有教導,只在乎事情的結果。

並且隨著李嘉格年齡的增長,薄永霞的這種要求近乎「變態」。

在李嘉格初出演藝圈後,母親就要求女兒,要有事業、要能自己「賺大錢」、要能在上海買得起房。

這對於一個剛來到社會的女孩來說,無疑是相當困難的。

但一旦李嘉格顯示出頹勢,就會迎來母親的一頓「臭罵」。

這讓李嘉格倍感無奈,她苦於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也害怕被母親責備。

就這樣,在李嘉格的肩上,一直承擔著讓人無法想像的重擔。

為了找到自己的避風港,李嘉格早早的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女兒,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支持。

婚後,李嘉格不再遮遮掩掩,想說啥就說啥,這也讓她與母親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在這場面對面的談話中,李嘉格向母親提出了一個最為「致命」的問題。

「你覺得你有做錯過嗎?」

但,薄永霞卻直接說:「可能沒有吧。」

這一句話,如同晴天霹靂,讓李嘉格啞口無言,再也無法與母親交談下去。

提前中斷了這場活動,自己獨自外出吃飯去了。

但,顯然美食也沒有能夠完全緩解李嘉格的情緒。

在吃過飯後,李嘉格回到了她們的住處,找到了結束錄製的黃聖依,想通過聊天來緩解自己心中的鬱悶。

在鏡頭下,黃聖依作為一個合格的傾聽者,默默的聽完了李嘉格的哭訴。

但,她與母親之間的矛盾,與李嘉格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

她們母女兩都比較強勢,無法耐心的坐下來交談,這樣的情況下母女兩的矛盾根本沒辦法得到真正的解決。

黃聖依在分析完後,提出讓李嘉格與爸爸談談的想法。

但這一提議卻立即遭到了李嘉格的反對,因為相比於母親,父親的情緒更為糟糕。

聽到這裡,黃聖依不由自主的感嘆了一句:

「你好可憐。」

而李嘉格也在之後,苦笑了起來。

過於「沉重」的母愛

其實就目的而言,沒有人會懷疑薄永霞為孩子好的初衷。

但這個過程對於李嘉格來說,無疑是過於「沉重」了。

天下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的更好、飛的更高,過上衣食無憂的成功生活。

但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注意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畢竟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往往會伴隨他們一生。

家並不是我們評判對錯的地方,但互相之間的愛一定要有所權衡,這樣彼此之間才會有更多理解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