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上的雲朵》熱映口碑持續發酵 與觀眾共話「土地與家的溫度」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所屬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攝製、出品的紀錄電影《地上的雲朵》自5月7日全國公映以來,憑藉其新疆棉農生活的真實呈現、細膩的鏡頭語言與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引發廣泛社會關注。影片以新疆阿瓦提縣兩戶棉農家庭的勞作與生活為切口,不僅展現了棉花產業的真實圖景,更通過四季流轉中的家庭敘事,傳遞出中國棉農和土地共融共生的生命哲學。

海內外展映獲贊: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讓世界看見新疆

繼202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地上的雲朵》接連入圍第37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docs for sale單元、第6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斬獲第三屆華語紀錄片電影大會「年度特別推薦導演」殊榮。其「去標籤化」的真實表達,更是在海外展映中引發強烈共鳴。

在哈薩克國家電視台製片人賈孜拉·別爾得別闊娃看來,影片以精良的拍攝手法和共情力,讓觀眾沉浸於棉農的喜怒哀樂,同時領略新疆壯美的自然與人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生西恩觀影后表示:「片中浪漫溫馨的生活場景令我印象深刻,明年想要去新疆看看。」荷蘭首映現場,一位來自德國的觀眾米勒女士感慨:「影片讓我首次深入了解棉花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

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中非電影文化交流展映」環節,斯瓦希里語版《地上的雲朵》於桑給巴爾古堡石頭城放映時,當地觀眾評價:「影片讓我看到中國不同民族的生活狀態與獨特風景,拓寬了我的認知邊界。」

國內映後觀眾反饋:被親情感動,被土地治癒,被新疆震撼

5月7日影片全國上映後,口碑持續發酵,觀眾用「現代化進程下的新疆生活詩」形容這部作品。

社交媒體上湧現出大量「自來水」觀眾,以獨特視角解讀影片內核。有觀眾寫道:「沒有煽情,卻讓我哭濕三張紙巾——艾爾肯一家送女兒求學的場景,以克制的鏡頭語言呈現了跨越地域的父母之愛。」更有觀眾犀利指出:「我們總討論新疆的風景,卻忘了這裡的人也在為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未來和家人的健康而努力——這才是真實的新疆。」

影片同樣獲得業界深度認可。知名影評人「門徒電影」發文稱:「采棉人的笑容比棉花更耀眼,棉田裡的民歌與流行音樂交織,構成了當代中國鄉村最動人的交響曲。」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則從專業角度撰文道:「雲朵與大地、現實與夢想就這樣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地上的雲朵》中從容展開的新疆棉場景、新疆人群像和新疆面貌,相信它能夠為國內外觀眾帶來一種新的感知,並對大美新疆形成一種新的認知。」

北京專場放映:主創與觀眾共探「棉田深處」

5月8日與10日,影片接連舉辦兩場北京專場放映活動。導演劉幗軼、製片人劉洋與觀眾朋友及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們一同觀影,並在映後展開深度對談。整個對談以「真實」為紐帶,串聯起主創人員的創作心路和在場觀眾們的情感共鳴。

中央民族大學的新疆同學表示,影片真實地展現了新疆棉農的生活,用極強的「共情力」讓她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與親切,也為自己能夠有這樣的文化背景而感到自豪。隨後更是現場表演了一段新疆舞蹈,濃烈的「新疆氛圍」瞬時感染全場。

更多影迷則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與導演探討了影片的拍攝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導演劉幗軼在現場分享了影片的創作歷程和背後的故事,她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電影,讓觀眾記住土地上那些彎腰、奔跑、歌唱的人——他們的故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持續發酵的社會影響:一部「有溫度的、有意義的電影」

隨著電影《地上的雲朵》熱映,其影響力不斷擴散。影片不僅讓觀眾對新疆棉農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廣泛關注。同時,影片中傳遞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為觀眾帶來了溫暖與力量。

這部紀錄片的獨特價值正在被更多領域發現。它不僅是一部影像作品,更成為一座消除誤解、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樑。通過影片中對新疆棉農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觀眾得以更深刻地去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理解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堅守與蛻變。

土地孕育故事,銀幕傳遞溫度。目前,《地上的雲朵》正在全國院線熱映,誠摯邀請各位觀眾走進影院,聆聽新疆棉農與土地的深情對話,見證平凡生活中閃耀的堅韌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