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青年演員陳麗君因在央視《文化十分》欄目採訪中誤稱「賈寶玉是長子長孫」,引發公眾對經典文學解讀與演員文化素養的廣泛討論。這場爭議自5月2日發酵,以陳麗君落淚道歉暫告段落,但其背後折射的文化現象仍值得深思。
一句口誤引爆輿論場
5月2日,陳麗君在接受央視《文化十分》採訪時,為推廣新戲《我的大觀園》解讀角色賈寶玉,稱「賈寶玉是大觀園的希望,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長子長孫,也是因為他在那個時代裡面,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此言一出,迅速引發紅學界與網友的質疑。
看過電視劇《紅樓夢》的觀眾應該知道,賈寶玉被稱「寶二爺」,何來「長子長孫」一說。事發後,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到了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其指出,按《紅樓夢》原著設定,賈府分寧、榮二府,又稱東府和西府。長房是寧國府,族長是賈珍的父親賈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賈珍負責。因此,從長子長孫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賈珍。榮國府里賈赦、賈政兄弟倆,賈赦是哥哥,如果從這邊論,夠長子長孫資格的應該是賈璉,而不是賈寶玉。即便從賈政這邊說,賈寶玉上面有個哥哥賈珠、姐姐賈元春,長子是賈珠,也不是賈寶玉。苗懷明還藉此機會呼籲大家閱讀原著,但說錯了也沒必要抹黑,希望更多年輕人在青年偶像的帶動下,多去讀一讀經典。
爭議爆發後,央視《文化十分》節目組刪除了相關片段,但輿論已如燎原之火。網友的批評集中於兩點:一是質疑演員是否真讀過原著,並結合此前其他藝人目不識丁、德不配位等案例,批判「文藝舞台儘是絕望的文盲」;二是將此事件上升至「文藝工作者文化素養」的層面,暴露了「流量時代」演員文化儲備的短板,呼籲行業加強經典文本培訓。爭議中,多數人保持理性,認為演員職責是演戲,非學術研究,不必揪著錯誤不放,但應對經典角色保持敬畏。
事件發酵數日後,陳麗君在《我的大觀園》的返場表演時,就此前關於賈寶玉的相關言論含淚道歉。視頻里,她帶著妝在粉絲面前含淚道歉:「『寶二爺』面對記者的時候說錯了點話,其實『陳麗君』面對你們的時候也老是會說錯話,我以後一定會讓我自己的嘴和我的腦子站在同一戰線上。」「我是『不完美小孩』,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不是不能犯錯,而是知錯就改、知錯會改。」
飯圈文化入侵傳統文化
演員作為文化符號的傳遞者,對作品解讀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觀眾的理解。如果要深究,陳麗君的道歉不應該只針對粉絲,還有大眾。但口誤也好,沒有深讀原著也罷,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陳麗君道歉展現了一名年輕文藝工作者的自覺和擔當,但她的不少粉絲並不想善罷甘休,甚至比陳麗君本人還難以接受錯誤。
陳麗君被推上風口浪尖後,不少粉絲出面維護,強調陳麗君是「口誤」,不能憑藉一句口誤就抹殺一個人的努力。他們羅列陳麗君此前獲得的榮譽和獎項,質疑訪談節目審核不嚴導致演員被指責,將所有報道此事的媒體視為「挑刺」,還有人撰寫《陳麗君對寶玉的解讀無誤》等文章進行「洗白」,將學術糾偏與偶像崇拜混為一談。
更讓人痛心的是,「紅學專家」苗懷明在接受採訪後,也遭到了鋪天蓋地的網暴以及狂轟濫炸的騷擾電話,直到陳麗君道歉也沒有停止。據揚子晚報報道,苗懷明有三點疑問,「首先,陳麗君說錯了嗎?第二個問題是,說錯了,難道不能指出問題嗎?第三個問題,陳麗君道歉了,這幾天一直在鋪天蓋地罵我、騷擾我的粉絲,是不是該給個說法?」苗懷明表示,看到有人對粉絲寫的《陳麗君對寶玉的解讀無誤》發表看法,說明明白人還是有許多,「反向捧殺的同時,暴露了自己的無知。本來沒多大的事情,書沒讀清楚可以再多讀,話說錯了承認錯誤提升自己就好了,沒必要強行洗白,更不能網暴他人。對事情的判斷缺乏常識、不講邏輯、沒有是非觀念,這樣的飯圈文化令人痛心。」苗懷明認為,本來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沒想到會演變成如此大的一件事情,但他強調,作為專業學者、教育工作者,見到常識性的錯誤進行糾正是他的職責所在,「我過去這樣做,現在這樣做,將來我還會這樣做。」
陳麗君憑藉《新龍門客棧》躍升為傳統文化領域的「頂流」之後,參演作品一票難求,流量入局也讓陳麗君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劇院變得炙手可熱,一度沉寂的越劇在年輕粉絲入局後煥發了生機,這是傳統文化圈一件天大的好事,也被廣大路人喜聞樂見。而陳麗君引發的這場輿論本應成為文化討論的契機,卻因部分粉絲的極端行為演變為「以愛之名」的集體捧殺。
「長子長孫」言論之所以觸動了大眾的敏感神經,是因為《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其人物關係複雜,賈寶玉的「寶二爺」身份早已深入人心,大眾擔心的是,如果連「賈寶玉」的扮演者都對他一知半解,傳統文化又如何傳承?演員對經典角色的詮釋,需建立在對原著的深度研讀之上。1987年版《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演員接受了三年的封閉培訓,學習內容貫穿琴棋書畫、禮儀典故功不可沒。反觀當下,部分演員依賴「二創」劇本,甚至以「個性化解讀」為借口篡改原著,實則是對經典的褻瀆。
從《新龍門客棧》的「轉圈圈」到《乘風破浪》中的水袖舞,90後越劇演員陳麗君以創新形式讓年輕觀眾重新關注越劇,為傳統戲曲的破圈提供了新的範本。就在「長子長孫」言論發生的前兩天,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獲獎名單,陳麗君的名字便在其中。作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傳統戲曲演員,大眾對她的期待更高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部分粉絲將「流量」等同於「文化正確」,將演員的商業價值凌駕於藝術水準之上,當陳麗君因口誤被質疑時,粉絲以「她演戲就行,何必懂原著」的言論為偶像開脫,將「文化傳承」矮化為「流量遊戲」的邏輯,既損害了偶像的路人緣,也消解著越劇藝術價值。
這一事件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文藝界的矛盾。傳統文化需要傳承,需要年輕演員接力,也需要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但當流量與資本裹挾,飯圈文化入侵,短視頻稀釋文化傳播的深度,年輕的傳承人在享受流量紅利時,應如何堅守文化初心,承擔好「文化轉譯者」的重任,又該如何守護經典的尊嚴?
近年來,飯圈文化已經深入娛樂、體育、傳統文化等各個領域,粉絲群體性的強烈認同感在網路上形成巨大聲勢,不僅干擾社會評價的客觀理性,一些極端粉絲的行為,如網路暴力、人肉搜索、惡意攻擊等,甚至嚴重擾亂了公共秩序和社會和諧。
文化傳承容不得「我的愛豆絕不能錯」的巨嬰邏輯,今日的「捧殺」將會化作明日的「反噬」,這場風波終將平息,但它留給行業的思考才剛剛開始。「知錯就改」只是第一步,對於廣大的年輕文化傳承人來說,唯有帶著敬畏之心去創作,才能讓經典真正迎來新生。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杜鵑)
編輯:邢媛 校對: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