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涅槃中新生 ·
徐前明
南安場因水而興,也因水而逐步凋敝。明清時期,岷江河道水位下降,青衣江沿河險灘越來越成為制約水運的障礙。清嘉慶本《洪雅縣誌》載:今葫蘆灘塞而王灘、史灘為患矣,黃豆灘塞而桐子林、雞翅關為患矣,龍吟灘塞而南壇、燕子碥為患矣,老虎灘塞而金釜、堰口、慈航渡上流為患矣。隨著水運在全社會交通物流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南安場也迎來了落日前的輝煌。清康熙本《夾江縣誌》記載,明代中期,夾江縣「舊制九里,在郭鄉、南安鄉、古賢鄉、牛仙鄉、新興鄉、永興鄉、永平鄉、漢川鄉、永豐鄉」。民國本《夾江縣誌》載:「夾江編戶,清酌為六里,在古鄉、辛仙鄉、永興鄉、南安鄉、漢川鄉、永豐鄉。」清嘉慶時,南安場分為南安場、迎江場。清宣統三年(1911),南安場成立保路同志會,並同全縣一道宣布獨立。民國六年(1917年)七月十九日,木城石面渡杜山約1平方公里山體滑坡至青衣江邊,導致青衣江主河道由沿大旗山腳至南安鄉張口村,改為經迎江鄉至張口村至千佛岩,經迎江鄉至石骨坡至千佛岩。民國十八年(1929)屬六區,轄南安場、迎江場。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第二區區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第二指導區,轄木城鄉、迎江鄉、南安鄉、華頭鄉、歇馬鄉;南安鎮更名為木城鄉,這是木城正式成為鄉鎮建制。1944年,抗日戰爭正處於最艱難時期,一架在執行「駝峰航線」運輸任務的美國飛機,從木城上空飛過,在飛越高入雲端的大旗山時,不幸撞岩,當即機毀人亡,5名美國飛行員殉難山中。事發之後,當地有鄉民參加了救援,尋找飛行員遺骸,體現了在戰火中凝結的中美友誼。
要致富,先修路。新中國成立後,歷屆縣委、縣政府支持並幫助木城加快了以區劃調整基礎上的基礎設施建設,木城東西南北全通公路,「四通八達」成為現實,歷史上的以水運為主的情形已被陸路客貨運輸完全取代。1949年12月16日,500多名國民黨潰軍在木城鎮茅壩向解放軍繳械投降。1950年2月,南安場為夾江縣三區,轄木城鄉、南安鄉、華頭鄉、歇馬鄉、悅連鄉。1951年1月增轄迎江鄉,划出華頭鄉、歇馬鄉、悅連鄉建五區。1951年6月,夾江縣南安鄉供銷合作社成立,是為川西區第一個供銷合作社。1952年,木城鄉分出木城場鎮、太平鄉,南安鄉分出和平鄉(龍沱鄉)、青竹鄉。1955年12月,更名木城區。1958年,撤銷木城區,木城鎮與南安鄉、青竹鄉、迎江鄉、和平鄉合併為木城公社;修建成木城至華頭的18公里公路。1961年,恢復木城鎮建制,析置木城公社、迎江公社、南安公社、和平公社。1967年,復建木城區,轄木城鎮和木城、南安、和平、迎江4個人民公社。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通木城經南安鄉到峨眉縣雙福場的14公里公路,經夾(江)峨(眉)公路連接縣城。1973年,又修建出縣城西門經千佛岩後山至迎江場、五里渡的長15公里公路,在渡口增設汽車輪渡,縮短了從縣城到木城的交通里程。1981年,和平公社更名為龍沱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89年,又辟經木城上壩石面渡、稚川溪河口連接洪雅三寶場的公路,此為汽車18團入藏區的必經之路。1992年,撤銷木城區,木城鄉併入木城鎮,龍沱鄉併入南安鄉。1999年,南安鄉析置龍沱鄉。新世紀以來,木城在原五里渡的青衣江河道上修建了總裝機102mw千的佛岩水電站,大壩堤路合一,方便了車輛和路人。樂雅高速公路自東向西穿鎮而過,有匝道進出木城場鎮,交通更為便捷。
隨著社會的變革,環境的變化,傳統的古鎮增添了時代內涵,也讓木城這塊黃楊木雕「活」了起來,「亮」了起來。20世紀60年代,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角聲中,南安鄉的山谷里,聚集了一個8000多人的團隊,滿懷激情,投身建設,開闢荒山,鋪平道路,興建廠房,安裝設備,開發技術,一個代號「909」的三線建設基地在這裡誕生,中國第一代核反應堆在這裡首次滿功率運行,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2015年,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又拉開了建設的序幕。「909」,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特殊而光榮的代碼!2017年,夾江縣核技術應用產業園正式破土動工。2018年,木城核技術應用產業園區取得園區規劃環評,是全國第一個取得園區環評批複的核技術應用專業化園區,現落戶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四川省放射性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核電儀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台,是四川省首批高技術產業基地、四川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古老的南安場即將實現華麗轉身。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誌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徐前明
供稿:夾江縣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