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經濟 熱潮來襲

美編范敏/製圖

陪空巢老人到醫院就診,陪外地遊客逛特色商街,陪學子共度難挨的備考時光……近兩年,隨著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陪伴經濟」在昆明應運而生,陪診、陪旅遊、陪考研、陪購物等新的服務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陪伴經濟」的浪潮逐漸形成。

因需求而生

現實有需求,就可造就特定的經濟。陪伴經濟敏銳地捕捉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帶給人們實實在在的幫助。

孫小美曾經是一名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2023年從大學畢業後,她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成為服裝設計師,而是當起了「陪購師」。「我的工作就是陪客戶選擇合適的商品,比如買衣服時,會根據客戶的髮型、身材比例、膚色等外形條件選擇衣服,來幫助客戶提升氣質和形象。」孫小美說,陪購師的職業既能讓她用上自己的專業知識,又能與興趣愛好契合。

當然,僅有審美素養還不夠,陪購師還要熟悉商場的各個服飾品牌特點,具備很強的觀察能力、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當客戶面臨多種選擇猶豫不決時,我要給出專業中肯的建議;在聊天時,要選擇有趣、有意義的話題,避免服務過程中的尷尬,並從交談中知悉客戶的喜好。」孫小美在做陪購師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選擇陪購服務的客戶大多是中高收入群體,他們標榜個性和追求自我的價值觀在消費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需要我們的服務更加『走心』。」

孫小美說:「或許是由於孤獨和焦慮,在年輕群體中流行一種『搭子』式社交,飯搭子、健身搭子、旅遊搭子……他們可以不談戀愛,但不能沒有搭子。」也正是這種搭子式社交爆火,催生了為緩解孤獨和焦慮去進行消費的「陪伴經濟」。

根據此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針對青年群體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受訪青年體驗過陪伴服務,其中37.2%的受訪青年體驗過遊戲陪玩,34.8%的受訪青年消費過陪跑、陪健身,30.6%的受訪青年體驗過陪聊服務。

催生新職業

有學者將陪伴服務分為兩類,一類是工具型陪伴,如陪學、陪游、陪逛等;另一類是情感型陪伴,如陪聊。「這是社會發展、民眾需求、分工細化的產物。」在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金子強看來,「陪伴經濟」是服務業細分之下的新消費領域,一方面提升了服務的便捷程度,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優質的生活體驗。「這類服務是付費的互助,已逐步走向市場化。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出租自己的閑暇時間、技能和經驗,不斷衍生新的業態和服務來擴大賽道,也催生了一批新的職業。」

此前國金證券預測,2025年左右,中國陪伴經濟的市場將達到500億元規模。

陪伴經濟覆蓋的服務人群極為廣泛,但凡可以結伴做的事情,幾乎均可找到對應的陪伴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陪伴需求」也將不斷衍生。但是目前大多數陪伴服務屬於個體經營,交易雙方在履行服務之前並不會形成書面合同,逃單時有發生。「有過幾次被放鴿子,或超過約定時間好幾個小時的情況。」何蕾是一名旅遊管理專業的在校學生,她會利用課餘時間在網上接一些旅遊路線規劃和地陪的工作,她通常採取收取定金,並設定延時費的方式來規避客戶「逃單」行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與所有新業態一樣,陪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煩惱」,如缺規範、缺標準、缺監管。目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陪伴服務還沒有被納入其中,也未形成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和管理體系。

「陪診師應當具備一定醫學背景、護理經驗等專業技能,並針對性地參加各項專業化培訓。」在醫院從事陪診工作的劉瓊一直期待,陪診師能成為「正規軍」。(昆明日報 記者李夢瑤

陪診師:

患者的「臨時家屬」

陪同挂號、引導就醫、就診時為患者補充描述相關癥狀、跑腿拿葯……記者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見到兼職陪診人劉丹丹時,她正陪著患者就診,有了她的全程陪同後,患者王大爺覺得看病省心不少。

劉丹丹是一名臨床藥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對醫學、藥物學有著深入的了解,去年上半年她選擇成為一名兼職陪診人,希望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更多的患者。「今天的患者王大爺是我的回頭客,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到醫院複診,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獨自就醫常常讓他感到力不從心。」

自去年8月開始為王大爺提供陪診服務後,劉丹丹每次都會早早來到醫院門口租好輪椅等候,看到王大爺步履蹣跚走來時便會立刻迎上去接待,「大爺,您別著急,咱慢慢走。」從等待迎接到挂號就醫,劉丹丹的專業無時不溫暖著患者。憑藉專業優勢,她很快為王大爺掛到了適合的科室和醫生號;進入診室前,她詳細詢問了王大爺近期的身體狀況、用藥情況,還認真查看了他在家記錄的血壓、血糖數值;輪到王大爺就診時,她則熟練地向醫生介紹著王大爺的病情,清晰的條理、專業的術語讓醫生對患者的情況有了快速且全面的了解。

在陪診的過程中,劉丹丹發現醫學專業學生兼職陪診的優勢:「曾經有陪診師因為不太熟悉某個科室,所以被患者質疑不專業,我的專業和醫院實習經歷可以讓患者更信任,這樣在工作的時候更順利一些。」

經過快一年的陪診,劉丹丹的腳步幾乎踏遍了昆明的所有大型醫院,也接觸了50多個陪診患者,這些患者里年齡最小的只有12歲,年紀最大的90多歲。總體來看,她的陪診服務基本能滿足有需求的患者,「作為陪診人,我們不僅需要解決他們在獨自就診時遇到的『困境』和『煩惱』,讓患者感到親切、方便、快捷。」(昆明日報 記者何文靜

陪考師:

考生的「護航使者」

隨著考公、考研、考證等各類考試熱度不減,陪考師這一新興職業也逐漸受到考生和家長的青睞。陪考師就像是陪伴型的督學,往往都是經歷過考試的「過來人」,在陪伴之餘也能給予考生專業上的指導和備考心理上的疏導,幫助他們調整心態,以最佳狀態迎接考試。

談起走上陪考師這條路,李艷萍說純屬偶然,自己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後就開始監督大學的一個學妹考研。「學妹找到我表示她決定要報考研究生,因此希望我同意以收費形式監督她學習。」在近半年陪學妹考研的過程中,李艷萍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處理學妹崩潰的情緒上,更多時候像是一名心理疏導師。

「她自律性極強,甚至有些完美主義,但抗壓能力比較差。於是我讓她每天都通過微信打卡複習內容,並以過來人身份對其進行指導,把控複習進度,進而保證她的情緒穩定。」經過兩人共同努力,最終學妹如願以償考上了理想的學校,至此,李艷萍的「陪考」生涯也就真正開始了。之後,她接連輔導了親戚家的小孩、朋友、朋友的朋友……久而久之,似乎周圍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陪考」很厲害。

李艷萍介紹,「陪考」主要還是以線上形式來監督學習進度。若按一年備考周期來算,備考前兩月屬於打基礎時間,不需要高強度複習,會通過微信指導督促考生完成主體課程學習並反饋;到了提升階段,要求考生每天通過記錄總結復盤筆記,並在微信打卡,還會每周一次通過騰訊會議講解解題思路並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答疑,從而把控考生的複習節奏,在這個階段,陪考師的作用會更大一些。「我會根據考生情況個性化制定他們每天從起床到睡覺的時間計劃表,精準到每個小時要做什麼事情。到了計劃時間,讓考生彙報行程動態並按時完成打卡任務。」

為保證督學質量,李艷萍還制定了詳細的「陪考」規則。「開始輔導前我會收取一定的保證金,合同到期便返還。如果考生多天按時完成便有禮品或獎勵;反之,則會根據表現,按比例扣除考生保證金。」李艷萍介紹,她除了幫助考生制定學習計劃並監督學習進度,還會在考生遇到難題時給予解答和鼓勵。同時,她也會關注考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疏導他們的焦慮情緒,確保考生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考試。(昆明日報 記者劉妍琳

空巢老人:

樂意為排解孤獨買單

「年紀大嘍,身邊就盼著能有個人說說話。」72歲的張錦春大爺感慨。記者近日走進張大爺的家,深入了解他的「陪伴經歷」。

張大爺住在昆明護國路附近的一個老小區里,走進他的家,房間收拾得很整潔,傢具擺放有序。窗外,昆明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窗台上。張大爺坐在沙發上,回憶起自己的獨居生活。「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來幾次。以前,每天就是對著空蕩蕩的屋子,從早坐到晚。」他說,這種孤獨感在生病或者遇到麻煩事時,愈發強烈。

直到接觸到陪伴服務,張大爺的生活有了改變。「一開始,我還挺抵觸的,覺得這不就是花錢找人陪我浪費時間嘛。」但一次偶然機會,身邊的老夥伴們給他推薦了陪伴服務,他嘗試著接受了。第一次來陪伴的是個年輕姑娘,叫曉敏。「那姑娘一進門,就甜甜地喊我張爺爺,還幫我把家裡打掃了一遍。」曉敏陪張大爺聊天,聽他講過去在昆明的故事,從年輕時在昆明機床廠的奮鬥,到帶著孩子在翠湖喂海鷗的趣事。「好久都沒人這麼認真聽我說話了,我感覺心裡那些憋了很久的話,一下子都涌了出來。」

現在,張大爺每周都會預約兩次陪伴服務。「每次曉敏來,我都提前準備好水果就盼著她能多坐會兒。」除了聊天,曉敏還會幫張大爺採購生活用品,教他使用智能手機。「前幾天,我還跟遠在上海的兒子視頻通話了,多虧了曉敏教我。」

談到陪伴服務的費用,張大爺表示,雖然要花些錢,但收穫的快樂和幫助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孩子們在外面打拚也不容易,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現在有了陪伴服務,我這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他們也能放心。」

張大爺的經歷並非個例。在與周邊其他獨居老人交流中,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依賴陪伴服務。陪伴服務不僅為他們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更給予了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讓他們在晚年感受到溫暖與關懷。正如張大爺所說:「陪伴就像昆明冬日裡的暖陽,照進了我這孤獨的日子。」(昆明日報 記者王曼君

行動不便者:

陪伴「托」起幸福新生活

「要是沒有小周,真不知道這日子該怎麼過。」45歲的李慶陽因一場意外導致行動不便,只能依靠輪椅生活。記者在李慶陽位於昆明北市區和諧世紀的家中,看到了他與陪伴服務提供者小周。

李慶陽的家布置得溫馨且方便輪椅活動。「剛受傷那會,我覺得自己的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什麼都做不了,連去小區花園看看盛開的花都成了奢望。」李慶陽說,那時的他,整天沉浸在痛苦和自卑中。

小周是通過陪伴服務平台來到李慶陽身邊的。「第一次見到小周,我還挺不好意思的,覺得自己啥都要麻煩別人。」小周卻熱情又耐心,他幫李慶陽打掃房間、整理衣物,還細心地詢問李慶陽的喜好和需求。「小周知道我喜歡看書,就經常去昆明的新知圖書城幫我買書,還會跟我分享他看到的有趣文章。」李慶陽說,小周的陪伴讓他逐漸打開心扉。

除了日常照料,小周還鼓勵李慶陽進行康復訓練。「一開始,我根本沒信心,覺得自己就這樣了。」小周不斷地給他加油打氣,輔助他做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手臂力量增強了,能做更多的事了。」李慶陽激動地展示著自己現在能獨立完成的一些動作。

在陪伴過程中,小周還會帶著李慶陽出門。「第一次出門,我緊張得不行,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小周推著輪椅,一路上向李慶陽介紹昆明的新變化,還會在公園找個安靜的角落,讓李慶陽感受陽光和新鮮空氣。「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又重拾多彩人生了。」

對於陪伴服務,李慶陽說:「這是我生活的重要支撐。有了小周的陪伴,我能做很多事,還認識了不少同樣行動不便的朋友,我們還計劃開啟一段有趣的旅程。」李慶陽說。(昆明日報 記者王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