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瑞英:當初節目開播前15分鐘聽聞兒子墜樓,仍堅持直播完

在央視的舞台上,曾經有一位備受矚目的主持人 —— 李瑞英,她的職業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其中一段經歷更是令人刻骨銘心。李瑞英出生於軍人家庭,打小就接受著極為嚴格的軍事化教育,那日子過得就像在部隊里一樣。每天天還沒亮就得起床,晚上到點就得睡覺,作息規律得像上了發條的鬧鐘。這種生活方式,看似辛苦,卻為她日後成為優秀的主播奠定了堅實的紀律基礎。

這姑娘還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那聲音清脆悅耳,宛如天籟。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她和其他考生一樣迷茫,不知道未來的路該咋走。命運就是這麼奇妙,在北京廣播學院考場外的一個午後,她的人生迎來了重大轉折。當時,她瞧見一位老人坐在走廊上,眼睛都快貼到報紙上了,顯然是視力不太好。李瑞英那善良的勁兒一下子就上來了,毫不猶豫地走上前,主動為老人讀起了報紙。誰能想到,這一讀可不得了,老人竟然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的大咖教授張頌!張教授一聽她的聲音,眼睛都亮了,就像發現了稀世珍寶。就這樣,憑藉著這得天獨厚的嗓音和這次偶然的機遇,李瑞英順利考入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

進了大學後,她那軍人家庭培養出來的自律精神完全爆發了。當同學們都在盡情享受大學生活的自由時,她卻像著了魔似的整天泡在練功房。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音,每一個音節都要反覆琢磨,力求做到完美;一次又一次地調整語氣,根據不同的稿件內容,尋找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播音技能日益精湛,為她日後登上央視的舞台做好了充分準備。後來,李瑞英的人生更是像開了掛似的。進入央視的第二年,她就和著名經濟學家張宇燕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可真是才子佳人的絕配,讓人羨慕不已。

在央視主持《新聞聯播》的工作強度,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每天下午 4 點,當大多數人還在辦公室為下班前的工作忙碌時,李瑞英就得準時趕到崗位開始備播。這一忙起來就沒個停,一直要忙到晚上 9 點半才能下班回家。而且,播音時速度必須精準控制在每分鐘 220 字,還得保證字正腔圓、流暢自然,中間不能有絲毫停頓或結巴。更要命的是,主播們得提前 3 小時到崗,這可不是簡單地坐在那裡就行,還得認真預習文稿,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吃透,熟悉內容的同時還要調試好設備,確保萬無一失。手機更是得 24 小時開機,隨時準備應對突發任務。但李瑞英硬是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創造了一個播音界的奇蹟 ——28 年的播音生涯,居然做到了零失誤!像海霞康輝這些主播大神,從進入央視到主持《新聞聯播》都等了 15 年,而李瑞英也經過了 10 年的磨礪,才登上這個舞台。

然而,在 1998 年的一個看似平常的下午,一場巨大的考驗降臨了。當時,李瑞英正在化妝間做著直播前的最後準備,突然,電話鈴聲急促地響起,打破了化妝間的寧靜。電話那頭傳來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瞬間讓她的世界天翻地覆 —— 她年幼的兒子從高處墜落,生命垂危,正在醫院全力搶救。那一刻,她感覺整個世界都停止了轉動,心像被重重地捶了一拳,疼得無法呼吸。任何一位母親聽到這樣的消息,恐怕第一反應都是立刻飛奔到孩子身邊。可此時,距離《新聞聯播》開播只剩下短短 15 分鐘。

這 15 分鐘,對李瑞英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她的內心在痛苦地掙扎,一邊是危在旦夕的親生兒子,她多想立刻趕到醫院,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力量;另一邊是即將開始的直播,她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不能輕易離開。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時間裡,她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又無比敬佩的決定 —— 堅守崗位,完成直播。

在整個直播過程中,李瑞英強忍著內心的悲痛,臉上始終保持著專業的微笑,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和平常一樣,沒有絲毫破綻。觀眾們絲毫沒有察覺到她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可當直播結束,鏡頭一離開,她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如決堤的洪水,洶湧而出。那一刻,她不再是那個在鏡頭前鎮定自若的央視主播,只是一個心系孩子的普通母親。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指責她太冷血,怎麼能不第一時間去醫院;也有人感嘆她太理智,覺得這種選擇違背了人之常情。但李瑞英只是平靜地說:「兒子是私事,播音是公事。」 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她對責任的深刻理解。

52 歲那年,這位央視一姐做出了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 提前退休,告別了那個她曾經閃耀的舞台。不過,退休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她投身於播音培訓事業,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每當看到學員們在播音台上努力練習的身影,她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