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二篇關於《破·地獄》的觀感。第一篇,我非常克制地表達,《破·地獄》挺好,但沒「那麼」好,即便如此,也遭受質疑,質疑言論也如我文中所說——看不懂《破·地獄》是閱歷不夠,看不懂《破·地獄》是太幸福。
我不想證明自己有沒有閱歷,也不想證明自己是否幸福,我只是好奇,看部電影而已,哪來的「優越感」?喜歡《破·地獄》,就是人生坎坷、滄桑世故的「成熟人士」?以後電視採訪也別問人幸不幸福,就問ta能不能看懂《破·地獄》。最離譜的言論是,你不是廣東人,你不懂這些傳統文化。我不知道別的地區如何,我只知道,在咱們湖南鄉下,這些「治喪」法事,並不少見;你不懂粵語,看什麼粵語電影。這個,我還需要反駁嗎?言歸正傳,不談這些電影外的事物,就說電影,《破·地獄》就是一碗濃厚的雞湯,並且,為了保證味道「醇厚」,《破·地獄》放了諸多配菜,譬如隱晦的「女性情誼」。《破·地獄》其實主題很散,前後特別割裂,前半段,是所謂「生死議題」,後半段,又落入所謂「原生家庭議題」,格局大降,這是避重就輕。此外,前半段,那些「生死議題」,根本就沒有觸動我,我沒有看到「新」的視角,我對「生死」也沒有所謂新體會,一切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個觸動,遠不如我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部電影,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所謂「活著就是地獄,但生活就是這樣,減少慾望,善待他人,完成這殘酷的修行」。後半段,所謂「父女和解」的戲碼更是俗套——被視為污穢的女兒,終於能為父親「破·地獄」,真是榮幸啊,真是感人肺腑啊。一生不會表達愛的傳統父親,有什麼值得歌頌?不表達愛,就是沒有愛。事實就是,衛詩雅飾演的女兒郭文玥一輩子活在父親陰影里,為了報復父親,感情觀扭曲,插足有婦之夫;她渴望得到父親認可,但直到父親死去,都沒有得到正面反饋。這樣的父親形象,文藝作品已經塑造太多,我很反感這類形象,因為我無法確定,這類父親,是真不會表達愛,還是因為他們老了、殘了,才開始懂得「示弱」。和這種父親有什麼好和解的?幾千年前,陳塘關三太子哪吒就已經示範,面對這樣的父親,不原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鄙視、唾棄這類父親,這種父親才會真正消亡,不然他們真以為自己笨拙、父愛如山,只是不會表達。再次強調,我喜歡黃子華、許冠文,但正是因為這份喜歡,我不會盲目地吹捧他們,借著他們的光環,成為激進的信徒,對任何質疑他們的人,以「你太幸福了」嘲諷、揣度他人是否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