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到底丨批量化「造星」如何做到「快工出細活」?

衛星,是人類製造數量最多的航天器,分為氣象、通信、導航等等諸多類型。在浙江台州的一家衛星超級工廠里,自動化的生產線讓商業衛星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量產。衛星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製造的精度和速度如何?一起去工廠看一下。

在浙江台州的衛星超級工廠,年產衛星可達500顆,實現量產。他們是如何實現「快工出細活」的呢?

過去衛星的製造使用的傳統宇航級元器件生產周期長、價格高,所以很難做到量產。而在浙江台州的這家衛星超級工廠里,工業級元器件替代了高等級元器件,同時,根據產品的生產節奏和需要,打造出柔性化衛星產線,實現了自動化生產。

衛星製造工程師 錢誠誠:我們這條智能化的脈動生產線,通過改造不同的介面,能夠同時實現10公斤小衛星以及1000公斤大衛星的並行生產,以這種工業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流程,我們能夠快速地實現衛星量產。

為了讓衛星生產變得更高效,工廠還建立了一個智能網路系統,讓設計、研發、生產、測試和運行衛星等各環節的工作能夠在同一個系統里完成協調。

衛星製造工程師 錢誠誠:例如說,某個單機在生產當中出現了問題,這個系統會實時報警,我們工程師能夠第一時間收到信息,去處理這個單機的問題。

出廠衛星如何安全運抵發射場地?

衛星在被製造出來之後,還需要通過力學試驗、熱真空試驗、磁試驗等30多次測試和一系列關鍵試驗,而後就要被運往發射場地了。長路漫漫,如何才能保證衛星安全抵達呢?

在3000公里左右的運輸過程中,要想保證安全,盡量減少長途顛簸帶來的影響,就要用到一種特殊的衛星包裝箱。

衛星製造工程師 劉康這種不是普通的集裝箱,而是採用高強度輕量化的複合材料製造而成,箱內也設置了減震裝置,保證衛星整個過程中受到的震動幅度是在我們要求範圍之內的。

溫濕度控制設備,保證包裝箱內的環境,溫度可以控制在15-25攝氏度,濕度控制在30%-60%。通過給包裝箱內充入氮氣以保證外界環境不會影響衛星的潔凈度。

通過隔絕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和其他可能對衛星造成腐蝕或損害的成分,有效避免了衛星在運輸途中發生電氣故障等風險,防止了污染物或者多餘物進入衛星內部。

加快推動商業衛星量產有何意義?

我國在商業衛星生產製造方面有著「硬實力」,那麼,加快推動衛星量產有何重要意義呢?

這家超級工廠製造的自有商業星座衛星發射高度在距離地球六百公里的位置,屬於低軌衛星。目前,我國商業低軌衛星星座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多重挑戰。

據估計,近地軌道總共可容納大約6萬顆衛星,由於空間是有限的,所以誰先突破核心技術順利發射進入軌道,成了關鍵。

衛星智能製造領域專家 張華:根據國際空間的通用準則是先到先得,所以快速量產是搶佔低軌空間的軌道和頻率資源的關鍵。我們一期是72顆衛星,在今年的下半年,計划進行第三軌衛星的發射和部署,並且,在未來兩年實現一期整個衛星星座的建設和部署,可在全球範圍內為汽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手機直連衛星等業務提供賦能。

新聞多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