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春晚上,白敬亭與魏大勛、魏晨合作演唱了歌曲《上春山》。這首歌的舞台設計是「上山」的概念,設計了一個山形階梯,原計劃是讓三人輪流登上「山頂」位置唱歌。
但是實際表演中,觀眾發現白敬亭的著裝和站位都與另兩人不太協調。白敬亭身穿黑色衣服,而另兩個人都是白色。更引人質疑的是,白敬亭唱完自己的部分後就停留在「山頂」,而沒按計劃讓出位置。是魏大勛「請」他下山後,魏晨才上去唱歌。
這一系列跡象讓觀眾懷疑白敬亭是故意要「佔山為王」,搶著站在中間C位。於是「春山學」這個詞迅速流傳開來。不僅如此,還有傳聞指白敬亭私自更換了衣服,導致他與其他人不統一,連累幕後工作人員被處分。
隨後,央視春晚的採訪視頻被扒出來分析,主持人的提問似乎在影射白敬亭的問題。春晚放出的官方剪輯版也刻意調整了鏡頭,避開了白敬亭的特寫。這進一步加劇了對白敬亭的質疑。
另一方面,也有知情人披露綵排視頻,指白敬亭的站位並沒有問題。但輿論的風向已經形成,對白敬亭的批評一浪高過一浪。甚至連同行和業內人士也對白敬亭進行了批評和吐槽。
在種種猜測紛飛之時,央視發布聲明稱台上表演都是按計划進行的,但無法平息輿論風波。至今,白敬亭和相關部門都沒有正面回應事件,一場春晚的小插曲演變成了轟動性的網路熱點。這場突如其來的「春山學」,讓白敬亭在輿論場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短短几天內,大量謠言在網路瘋傳,最終演變為對一個藝人的集體批判和攻擊。背後反映的,是網路暴力和不理性的集體心理,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警惕和反思。
這波針對白敬亭的網暴,最直接的是情緒的裹挾作用。「春山學」一詞剛出現,支配輿論場的就是對白敬亭的嘲諷和憤怒情緒。大家先接受了別人的情緒,再去看這個事件,已經喪失了理性分析的能力。明星只要稍有爭議,群情激憤就會輕而易舉被點燃,蔓延開來。
第二,過度解讀和聯想也是這次事件的重災區。從一件衣服和一個動作出發,人們開始無限放大去猜測白敬亭的動機,企圖從他的過往言行中找證據。但基本都是主觀臆測,並無確鑿依據。一種「罪疑論」凌駕了對個人的保護,明星一旦出現瑕疵就面臨審判。
第三,在這場似是而非的批判中,大眾追求的似乎並不是真相,而是通過批判來獲得快感。只要能輸出個人情緒,獲得正義感,真實情況變得無關緊要。集體攻擊一個人也成為許多人宣洩的工具。
這次白敬亭事件,反映的大眾心理其實比較可怕。我們無法迴避網路時代的集體行為,但起碼要保留理性和審慎的態度。不能讓情緒輕易被帶跑方向,要深入去分析探究事實的本質,而不是變成批判和攻擊他人的工具。
無論白敬亭本人有無責任,這次輿論風波都讓人反思。我們不能在沒有確證的情況下,對一個人的品格和道德進行定性。因為過於主觀和極端的批判,才是真正的暴力和不理性。
其實我們需要理性分析,白敬亭有這個實力和膽量在春晚這樣的國家級平台「作妖」嗎?他也不是小丑之類的職業,會隨心所欲改變自己的表演。明星和工作人員都有各自的分內職責,不是所有問題都是藝人一個人的鍋。但偏偏網路暴力和謠言使然,白敬亭成了替罪羊。
在真相未明時,我們就嚴苛攻擊一個人,這其實是網路暴力和謠言的一個縮影。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保持理性,不輕信沒有依據的傳言,等待更多信息出來再下結論。可惜很多人沉浸在八卦和「正義」的快感中,分不清虛假信息和事實真相。
無論白敬亭有沒有問題,這次事件都對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警惕網路暴力與謠言的疊加效應,以及人們先入為主的批判態度。不構成侵害他人的言論應該受到保護,但我們也要提高識別和處理不實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網路回歸理性,而不是被情緒裹挾。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我來嘮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