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姍:在傳統敘事與實驗影像中找到平衡

「我的學習和個人成長都是為了保持對影像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江姍在短片《失語症:描述你所居住的城市》即將於2023年12月6日在紐約NoBudge流媒體平台獨家上線之際說道。此片也將在同年12月4日、上線流媒體平台前兩天於紐約布魯克林的Nitehawk Cinema(夜鷹電影院)進行提前線下點映。線下點映的影院坐票已經於11月15日發布當天售罄。

青年電影人、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江姍在《失語症》的片場

作為《失語症》的編劇、導演、兼製片人,江姍講述了此片的獨特意義:「我從18歲到美國加州開始本科的學習,在22歲時橫跨了美國來到了紐約攻讀電影製作研究生,到現在剛滿28歲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語言和美國社會中少數群體的歸屬感一直是我感興趣的話題。因為這正是一直追隨我的問題,我從與之鬥爭、接受、共存,到和解。」

《失語症》中的一幕非常有意思,一位20歲出頭的天馬行空的中國女性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一個「語言症所。」女主角面對著嚴厲、冰冷的語言治療師時,只能想起自己考托福時的恐懼和焦慮。這份焦慮進而使她的記憶變形,植入了各種超現實主義的元素。「這個細節彷彿是我在創作劇本是為了紀念我剛來美國時的體驗:語言本應只是工具,卻變成了支配我的恐懼的權力上位者。這種感覺非常超現實。」江姍回憶道。這樣超現實的影像探索也為《失語症》贏得了紐約視頻藝術與實驗電影節榮譽獎。

《失語症:描述你所居住的城市》海報

江姍於2018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電影與媒體研究、藝術史、藝術攝影的三個學士學位。決定前往哥倫比亞大學進行電影製作方面的深造之後,她先後以編劇、導演兼製片人的身份完成了三個短片《Apricot Jam》(杏子醬)、《There Was a Dove, But…》(曾有一隻鴿子,但...)以及《ApHasiA: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失語症:描述你所居住的城市),並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她的上一部短片《曾有一隻鴿子,但...》探討了兩位青年女性在同一空間長時間獨處的困惑與摩擦,獲得了好萊塢金獎賽官方入圍、剪輯銀獎,加爾各答國際文化電影節評論家選擇獎,弗里克斯羅得島國際電影節半決賽入圍,以及蒙特利爾獨立電影節提名。

《曾有一隻鴿子,但…》劇照

傳統敘事技巧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習得了全美國頂尖的傳統敘事技巧,作為一個編劇、導演兼製片人,我對故事的掌控以及最終呈現有十足的信心。」江姍在三個短片中分別著重展現了不同年齡、種族、階級的女性的情感:有拉丁族裔母親的喪女之痛、有白人年輕女孩的人生迷茫,也有中國女性在大都市的焦慮與不屈。

如果仔細對比三部短片,不難發現江姍擅長通過描述細膩的情節來展現一個人物的內心。「電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我看來是在不被言說的部分里體現的,不一定要人物說出口,但一個場景的設計、人物的處境很多時候就已經替台詞做了很多功課了。」江姍在談及電影的詩意時表露:「比如在《杏子醬》里,母親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就會去後院摘下失蹤的女兒喜歡吃的杏子,自己卻從來不吃,只是做成醬,有些甚至放在籃子里爛掉。做成醬這個行為暗示著她潛意識裡的希望,保存的希望,希望女兒還活著。那同時爛掉的杏子暗示著另一種可能,可能這個希望已經過期。」這樣細膩且值得回味的設計在江姍的電影里並不少見。《杏子醬》也於2022年在CineAsian Films平台開始獨家點播,同時也在2021年入圍了弗里克斯羅得島國際電影節半決賽。

《杏子醬》劇照

實驗影像探索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江姍在後兩部短片中對於抽象理念、實驗影像的遞進的探索:《曾有一隻鴿子》中的女主角陷入了對親密關係的質疑,發明了一個自以為可以界定人際交往之間親密值的儀器。「這其實是在提出對親密,不管是親人、朋友、愛人之間的,是否可以被量化的一個探索」江姍當被問到如何產生這個想法時說道。

這個量化在短片中體現為數字、量詞、以及名詞的隨機組合,比如「你們之間的親密指數為:三顆羊絨」、「八十五匹電」等等。這樣對抽象語言的探索無疑加大了敘事的難度,「我理解很多一開始看似抽象的理念會在當下更不容易被共情。」江姍坦然承認。但這樣的理念其實指向了人類對不可捉摸的感情的不斷探索、甚至企圖控制。

「被觀眾理解和共情很重要,但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我來說一樣重要。」江姍在提到如何在自己的影視作品中融入批判性思維時說道。

另一層方面的探索是視覺上的:《失語症》先是用獨特的相機角度展現了一位中國女性在陌生、冰冷的摩天大樓里的格格不入,再是通過布景呈現了一個超現實風格的「語言症所。」這個症所的內部看似是觀眾熟悉的藍白瓷磚的簡單診室,定睛一看觀眾卻會發現牆壁上的藍白瓷磚全部都是方形的紙質便利標籤一絲不苟地貼制而成。

「用便利貼不是為了省事,是為了模糊現實和超現實的界線」江姍說到這個獨特的視覺語言的選擇時特意強調。這種荒誕一直延續到了短片的片尾,當觀眾發現女主角似乎擺脫了自己的困境、但似乎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未來的規劃與平衡

「我已經逐漸在敘事和實驗影像中找到了我想要的平衡,也很清楚未來的項目什麼適合傳統敘事、什麼適合實驗探索。」江姍談及接下來五年的規劃時詳細說了對自己的期待。

她的長片劇本《愛、大象,和陀飛輪》計劃在三年內完成開發、製作與發行。這將是回歸她熟悉的傳統敘事領域:一個華人移民二代、鋼琴天才少女的雙向情感障礙以及她如何處理她與母親的關係。「這看似是個傳統的關於青春、成長的片子,但我也在劇本中加入了許多實驗影像的元素:包括少女如何受到古典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的影響、她如何在服藥之後看到了純白色大象的意向,以及大象作為房間里的大象這個避而不談的家庭問題的象徵含義。」江姍表示對這個即將融合自己所擅長的兩種敘事態度的全新嘗試感到興奮。

她同時表示,不斷探索,保持思辨、不拘泥與一種敘事是她作為多面電影人最大的前進動力。「你看《失語症》的同時肯定不希望女主角被刻板的語言治療師馴服,這其實也是我對電影語言單一性的思考,我不希望被馴服。」(文/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