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強小的時候,就是一個普通農村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但是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對生活充滿幻想,看了《少林寺》就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功夫巨星。8歲就去了少林寺,14歲就想方設法光群眾演員。
在北京漂泊的時候,能有一下地下室做為棲身之地就是最大的夢想,然後中蹲在北影附近,夢想著天天能拿到群演的任務,這樣一天15塊錢的收入不但可以讓自己的溫飽得到解決,還能擠出一點列印自己的照片發給各個劇組,萬一有機會做主演呢?
一定程度上,《八角籠中》的那群孩子,過著比王寶強小時候還苦的生活,想比王寶強,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出路在哪裡,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吃什麼。退伍老兵恩波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只能靠自己的一技之長——格鬥來幫助這些孩解決眼前的困難。
孩子們在老兵這裡學習格鬥,並通過極限式的比賽,茁壯成長,有的已經出人頭地,有的還拿到了多項獎牌。但是就有好事者通過製作小視頻:《格鬥孤兒: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打破了這個俱樂部的寧靜。
那些鍵盤俠和泰國地下拳場進行對比,把俱樂部描繪成一個利用未成年人賺錢的黑心資本家,通過剝削年輕人的免費勞動得到回報等。有關部門成立了調查小組,調查結果雖然合法合規來,也不存在剝削、虐待的情況,但承受不住社會的輿論,還是把這些孩子放回了大山。
孩子戀戀不捨,因為回去面對的是貧窮,俱樂部戀戀不捨,因為馬上這些孩子就可成材,成為格鬥教練、運動員、武警、特警,或者進入大型安保公司,而這些輿論不得不讓他們面對大山的毒品和艾滋。
輿論是可怕的,當公眾打著解救孩子的口號打破這裡的平靜時,可誰又捨得出一分錢,把這些孩子通過上學、職業教育等方式給社會輸送人才呢?
從農村出來的王寶強挺過來了,還不斷自我奮鬥實現了導演夢,用自己的故事來述說著千千萬萬個王寶強的迷茫和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