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雖然完結了。
但是,這部劇的餘熱依然存在。不少觀眾直言,自從看了《狂飆》之後,追劇門檻不知不覺也提高了。新開播的幾部大劇《我們的日子》和《立功·東北舊事》,還有《顯微鏡下的大明》,拍得也都還不錯,但總感覺差點意思,提不起勁兒來。
然而,只要一看到關於《狂飆》的各種信息,或者小短片,基本上都會點開。
沒錯,這就是《狂飆》後遺症,小編也是如此。最近,聽聞吳剛回應了關於他在《狂飆》中的演技表現,還表達了他兒子吳羽卿在劇中扮演高曉晨的看法,內容不多,卻非常有意思。
我個人認為吳剛老師出來澄清是及時的,也是正確的。因為,《狂飆》雖然播完了,但是他的《顯微鏡下的大明》還在播出。此時回應,除了能打消質疑,還能宣傳下新劇,一石二鳥。
不過,細究之下,吳剛老師的發聲自辯,卻是有一點誠懇,也有一點敷衍。
1:吳剛發聲有3重信息
針對網上關於他的「整容風波」,吳剛首先做了回應。
其一,自己並沒有整容,從演戲開始,他的臉型就這樣,這是爹媽天生給的,生來就有。在《人民的名義》中,大家誇他「歐式雙眼皮」,也是一樣。
其二,自己患有腎結石,而拍攝《狂飆》的時候,正好這個病又犯了,而且非常嚴重。這會導致他臉部浮腫,他每天早上需要早早醒來,喝咖啡走路運動,為得就是消腫後正常拍戲。
但是,因為拍攝時間緊,所以為了趕進度,他也不能手術,這才才導致大家看到他在劇中,臉部經常都是浮腫的。自己臉型變化,不是因為整容,而是因為生病。
其三,關於自己兒子吳羽卿演技被觀眾質疑。吳剛坦言,自己兒子還是很努力的,為了演好角色,還專門去學了摩托,考了駕照。
然而,兒子在演戲的時候,自己沒看過,大家對於他的批評,自己也能夠理解,這都是他選擇演員這個職業之後應該承受的。
看完這3重信息,我想不少觀眾已經會心一笑了。
2:一點誠懇
針對網上議論的整容風波,吳剛的回答非常乾脆,直接就說自己是因為生病造成的。
這一點,小編認為還是比較誠懇的,說實在的,大家也沒什麼好質疑的。因為,我此前也看過他參演的《人民的名義》,劇中的臉型不像是整過。
而且,這些年吳剛參演的影視劇集不少,從《戰狼2》到《破冰行動》,再到《慶余年》,和《巡迴檢察組》,這些小編都看過,吳剛的面容基本上沒啥大的變化。
或者,即便是有,感覺也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身體外貌所必須發生的一些改變。
況且,在《狂飆》之前的這幾部影視作品,也都非常火。為什麼當時就沒有質疑。反而是等到《狂飆》之後再質疑?如果僅僅是因為吳剛在《狂飆》中狀態一般,表現不好,而遷怒於外貌變化的話,那就有點過了。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正在熱播的《顯微鏡下的大明》,我估計不少人也在看。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這部劇中,吳剛的臉型就正常了很多,完全沒有《狂飆》中,臉蛋耷拉的特徵出現,跟之前吳剛的臉部狀態,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前後2部劇,這麼大的變化,應該是能夠證明吳剛應該沒有撒謊,這一點還算是比較誠懇。
3:一點敷衍
吳剛雖然對自己「整容風波」的回應,顯示了誠意。但是,對於兒子吳羽卿在《狂飆》中糟糕的演技表現的回應,我認為就有一點敷衍了。
吳剛在回應的時候,第一個切入點是兒子為了拍戲非常努力,還專門去考了一個摩托車駕照。這顯示了兒子對演戲這個職業的尊重。這一點,明顯是在誇兒子。跟許多電影明星,為了拍好武打戲,專門去找師傅練武一樣。
吳剛的這個回答,倒也不難理解,跟這個相似的回答,早已經屢見不鮮。各大影視明星,在談論自己角色的時候,一般都會談到這個問題。有人會學武,有人會學打麻將,有人會專門練舞,練戲,還有人會專門學騎自行車。
這第一個回答,算是吳剛替兒子來了一波公關宣傳。這種回答的潛台詞就是,我的兒子為了拍好戲非常努力,希望大家尊重一下。
隨後,吳剛又說在《狂飆》拍攝過程中,自己沒有去看兒子拍戲。大家對於他兒子的質疑,這都是兒子選擇演員這條路,應該承受的,說完之後,就沒再多說。
乍一聽,這是對兒子嚴格,沒有護犢子,但是仔細一琢磨,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明明人家問的是你對兒子演技的看法,你卻說自己並未去現場看他表演。
意思就是,我沒有去看兒子的表演,我沒法評價演技好壞。
去不了現場,難道再電視上也沒看過嗎?網友質疑吳羽卿演技的時候,片段也沒看過嗎?按說吳剛老師是老戲骨級別的演員,演得好不好,相信一眼就能看出來,根本用不著非要去現場看吧。
而且,不評價演技也就算了,接著又說網友對兒子的批評,都是他應該承受的。說實話,我聽到這句話,再結合吳剛老師之前的發言,並沒有感覺他這是對兒子嚴厲,反而給人一種匆忙撇清關係的感覺。
我認為,如果真要替兒子說話,應該繼續鼓勵兒子。而如果覺得兒子表現不好,對兒子嚴厲一點的話,直接批評就好了。這樣對自己可以營造一種嚴父的形象,另外也能替兒子緩衝一些質疑,現在演得不好,以後努力就是了。
不說評價,只說沒現場看過兒子演戲,還說這是兒子應該承受的,給我的感覺,有點敷衍!
4:多說一句
「星二代」是一個標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這個標籤都有2層意思。
其一,就是你父親母親很厲害,你是「星二代」,自然帶著父親和母親的基因,理應在某方面有天賦。就像姚明的女兒天生長得高,打籃球就有先天的優勢。
其二,「星二代」演員出身在表演世家,從小受藝術熏陶,自然更容易成為演員。父母越厲害,大家對「星二代」演員的要求就越高,這一點刻板偏見是難以扭轉的。
所以,一旦有「星二代」進入演藝圈之後,他們更容易獲得機會,大家自然而言對他們的要求也就要高一些。而且,時不時還要拿他跟自己的父母比較。
「星二代」的演技被觀眾質疑,甚至劇烈批評,吳剛的兒子吳羽卿不是第一位。
此前,張光北的女兒張思樂,就因為在《巡迴檢察組》中的糟糕表現,飽受觀眾批評。
而陳寶國的兒子陳奕丞(原名陳月末),也曾因為長期跟著父親參演同一部影視劇,而反覆拿來同陳寶國比較。
當然,「星二代」中,也有不負期待的演員。
遠的不說,比如《狂飆》中楊健的扮演者王驍就是正面例子。他是戲骨王馥荔的兒子,同時自己的演技表現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他塑造的《我們的婚姻》中的霍連凱,《風起隴西》中的糜沖,《大考》中的周美仁,《縣委大院》中的喬勝利,就非常出彩,觀眾口碑爆棚。
另外,楊立新的兒子楊玏也是一個正面例子,此前一直並未大火。但是,人家憑藉著在《縱有疾風起》中的優秀表現,也實現了口碑逆襲。
對於吳剛的兒子吳羽卿,我認為被觀眾批評演技,這再正常不過,吳剛不也被批評了嘛。
年輕人,還有大把機會磨鍊自己的演技。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直不改,才是最大的問題。
對於吳剛的發言,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