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又被喊話登春晚,沈騰為何9次登台,還是未能成功「接棒」

兔年春晚舞台上,但凡把沈騰換成同場晚會的其他任何小品演員,也許多多少少都會惹來爭議。

因為總導演說了:「因為他,我們啟動了春晚所有的應急預案。」

沈騰的小品《坑》,雖然在觀眾看來除了「掉耳麥」,並無其他小插曲。

但事實上,表演過程中卻出現了多個原劇本之外的狀況:

比如馬麗一上台,本來只斷一隻鞋跟,不料走了兩步,兩隻都斷了;

比如沈騰拍打馬麗的羽絨服,第一次並不成功,第二次拍打才有了「滿天飛毛」的效果;

再比如,沈騰表演時說錯詞了,把「路面」說成了「坑」,思緒一亂,有那麼一段台詞,他根本沒按劇本來……

這些小細節並未被觀眾覺察出來,所以知道實情後,眾人紛紛誇讚沈騰:反應快、應變能力強。

但是導演和主持人們就不那麼淡定了,因為以上小狀況的出現,整個小品的表演時長就不在可控範圍了,用導演的話講:「本以為沈騰會撐時長,哪知道他發揮失常!」

小品演短了兩分多鐘,如果之後的節目都按原計划進行,那麼最終勢必會影響到春晚一個重要的環節:零點報時。

於是大家只能齊心協力,把在《坑》之後的表演和主持稿都臨時進行適當的調整,最終才把時間「找補」了回來。

事後導演開玩笑稱:沈騰可能要請很多人吃飯了。

按理來說,在春晚這樣的重要舞台上,因為個人的發揮,影響到了大半部分人的節奏,換作其他人,難免遭遇質疑。

而這事兒擺沈騰身上,大家當個玩笑就過去了,完全不影響沈騰及其小品在眾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為什麼?

因為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沈騰,已經成為了春晚舞台上的新一代小品「骨幹」。

每年的節目單一出,大多數觀眾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認真尋找沈騰的名字。

看這架勢,真有點當年趙本山那意思。

不過雖然趙本山已經多年不上春晚,但是大家對他的想念還是顯而易見的。

女兒球球剛在社交平台發了一則家人團聚的動態,大家便紛紛留言:

「能不能跟你爸商量商量,讓他再上一次春晚,我真想看」

「跟你爸說一聲,他不上春晚,我家包餃子的時間都亂套了,往年都是你爸演完了包餃子」……


的確,毫不誇張地說:以前,每一次春晚,觀眾最期待的、掐著時間等待的,就是趙本山的節目。

每個除夕夜,除了大家飯桌上的「年夜菜」,趙本山的小品都算是每家每戶最期盼的一道「硬菜」。

他一個節目的梗,夠得上眾人玩上一年甚至幾年、幾十年。

說起來沈騰也已經9次登上春晚舞台了,也留下了不少經典之作,為何在觀眾心中,他的地位還是趕超不了趙本山呢?



01 一個耍嘴皮,一個耍才藝

張藝謀在和沈騰合作了以後,都不禁連連誇他:

「沈騰就是自帶笑點,他站在那裡你看他就想樂,人又很睿智很聰明,接得住你的任何話,就像網上說:啥話他都不會掉地上!」

這已經是對一個喜劇演員極高的評價了。

自帶幽默感的人,他怎麼做都會讓人覺得好笑,這是其獨特的優勢:叫做天賦。

就比如鄧超,有誰能想到,在這兩年登上春晚之前,他的事業發展已經趨於平緩。

結果卻意外因為一個歌曲表演再次備受關注,「動如脫兔」的他,可是蓋過了不少喜劇演員的光芒,獨自閃耀。

甚至「鄧超」這個名字,改成了「喜慶」「年味兒」的代名詞。

在沈騰名氣越來越大以後,也有人找到他,希望他能講講一路走來的勵志故事。

對此他一一婉拒,並且表示:

「你讓我去講就是個天大的笑話,因為我一點都不勵志,壓根沒吃過苦。」

是啊,沈騰的家庭條件不錯,所以從小到大,他並沒有吃過什麼大苦。

少有值得同情的是,小時候他曾被幾個流氓堵在牆根。

原因是:嘴碎、說話損。

比如小時候,爸爸想讓他去矯正牙齒。

別的小孩拒絕的理由大多是怕疼、怕難看,沈騰卻張口就說:「一旦張藝謀來找我演戲,我戴著牙套多不合適」。

所以一路走來,接觸過沈騰的人對他都有個統一的評價:

好好一帥哥,偏偏長著嘴。

包括後來報考軍藝,並不是因為沈騰有什麼特別的才藝。

而是姐姐沈娜擔心弟弟以後沒個好工作,上了軍藝,還能正經兒當個兵,畢業還能掙個「鐵飯碗」。

結果畢業以後踏入娛樂圈,他身邊的人幾乎都被他損了一圈。

說句直白的,要是不憑這張嘴,沈騰真走不到如今這一步。

但是趙本山就不一樣了,他幼年的生活,那可是比沈騰要清苦太多了。

早些年母親就因病去世,後來父親又遠走他鄉,為了生存,趙本山開始跟著二叔學藝。

以至於小小年紀,什麼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小帽,他樣樣都會。

於是在村裡,他逐漸被大家稱為「天才藝童」。

也正是因為有藝傍身,他獲得進入專業劇團的機會,有了展現自我的真正舞台。

可以說,沈騰和趙本山無論是在成長背景還是個人優勢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但小品這個舞台,對演員的要求真不低:

需要自身有喜感、需要有「包袱」、要有應變能力,但同時,有才藝傍身,那就是錦上添花。

舉個例子,但凡小品里趙塑造一個盲人拉二胡這類的角色,他根本毫無壓力,因為自己會,直接拎著樂器就能上。

他表演得真實,觀眾看得也真實。

而沈騰在這方面是個什麼水平呢?

嚮往的生活》中,想要給大家演奏一段音樂,他抱起吉他就來,只不過鏡頭放大以後,大家才發現,這是明晃晃地假彈假唱啊。

這種做法,平時用來輕鬆逗樂還行,但卻是搬不上正式舞台。

所以說沈騰的作品,就相對有一定的局限性了,所有的笑點全靠嘴和梗,不夠豐富多彩,也就沒那麼多元化了。


02 關於合作對象和劇本風格

有沒有發現,趙本山的經典舞台上,他的合作對象,可以是各式各樣、風格各異的演員:

最初搭檔范偉高秀敏

三人又默契又合拍,被觀眾稱作「鐵三角」組。

後來又攜手宋丹丹出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白雲黑土這對cp可謂深入人心。

再後來,趙本山又把徒弟宋小寶小瀋陽丫蛋帶上舞台表演,幾人仍然能夠擁有很好的配合。

和誰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趙本山自身實力過硬;第二,他的資源足夠廣,已經到了想和誰合作就能邀請到誰的地步。

但是沈騰在這方面卻是受限的。

從最初《今天的幸福》的郝建

到《扶不扶》里的「受氣包」、《投其所好》里的「馬屁精」、《今天的幸福2》里「天真無鞋」的大堂經理……

他的搭檔從來都是「開心麻花」團隊。

固定的人的確會有更多的默契,但同時,長此以往這樣的組合搭配,也會失去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在劇本風格方面,其實趙本山當年的創作範圍和施展空間也很大:

他創作的故事,可以是東北生活、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的角色,從送水工到「火炬手」也是多種多樣。

並且趙本山的小品,是有他自己的系列性的,包括後來的電視劇《鄉村愛情》、《劉老根》、《東北往事》,一看就是趙本山的風格。

系列化的節目、豐富又輕鬆的內容,當然會讓觀眾每一次都擁有新鮮感,每一次都印象深刻。

想必這得益於趙本山自身的豐富才能、從小接地氣的生活環境,也得益於當時語言類節目與當下的不同要求。

而沈騰這邊,大家已經發現了,近些年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基於導演組給的選題範圍、大綱,多多少少會有所限制。


03 沈騰的「過度透支」

趙本山之所以退出春晚舞台、退出小品界,當然是有各種這樣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身體經不起透支了。

因為春晚對節目的要求很高,小品演員們創作的難度也不低,所以在後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大,趙本山已經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甚至已經到了每逢春晚就發高燒,年年帶病堅持表演的程度,觀眾也能感受到他的疲憊。

其實無論演員還是主持人,總有需要更新換代的時候。

他的退出,其實有種「退休」之感。

但是沈騰不一樣,如今也才43歲了,但是他也已經被透支了。

如果說趙本山是因創作被透,那麼沈騰就是因「炒作」被透支。

沈騰這些年的爆火,可不僅僅是因為在春晚上的表演,還有其在綜藝上、影視圈裡的表現。

眾所周知,娛樂圈藝人們的路,要麼就是廣,要麼就是精,而沈騰應該是屬於前者。

要說他真正的演技和精力,可能如今真比不上當時在開心麻花話劇舞台上那樣專註,但是名氣的確是在快速上升。

也就是因此,沈騰想要保持穩定的口碑和專註的創作環境,也就越來越難。

大家還記得當初電影《日不落酒店》上映後發生的一場「鬧劇」嗎?

導演劉峻萌公開發佈道歉信,隨後又將其刪除。

之所以道歉,是因為影片宣傳時多次把友情客串的沈騰作為重點突出對象,結果大家看了電影才發現,沈騰本人僅僅以照片的形式出現。

這不僅對電影口碑造成形象,也對沈騰個人的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在那之後,觀眾們也開始用「含騰量」來調侃沈騰。

當下的網路時代就是如此,各種影視劇、晚會,為了吸引關注,明星們誰的名氣大一點,難免被「蹭」,被用以「炒作」「博眼球」,但是他們經得起幾次這樣的「內外透支」呢?

加上觀眾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倍受期待的演員之一,如果沈騰不把自己在創作方面的技術打磨精,把在小品舞台之外的口碑保持好,想要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真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