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24歲,李連杰30歲,林青霞38歲,那是我們回不去的武俠江湖

1970年10月10日,

邵氏電影「慶祝雙十酒會」終場時。

時任製片總經理,邵氏電影的二把手鄒文懷,突然宣布,他已經跟邵逸夫的合作走到了盡頭,已辭去了「邵氏電影」的經理一職。

他要自立門戶,新公司就叫「嘉禾」。



雖然鄒文懷的話,說的很澎拜,但是離開邵氏去創業這件事,他心裡是一點底子都沒有。

整個「嘉禾」就4個員工,就40萬的資產還不敢亂花,寫字樓里的辦公室就只有幾張桌子。

唯一拿的出手的藝人是謝賢謝霆鋒他老爸。

但就是這個謝賢,還只是吊著一口氣的謝賢。1967年,也想要自立門戶的謝賢,自己獨立出來又拍又導的,結果全都失敗了。謝賢的星途在1970年,處於幾乎全面停產的狀態。

面對霸主邵逸夫的「邵氏電影公司」,鄒文懷「嘉禾」的手裡是,一張能打的牌都沒有。



但,鄒文懷是個有能力的人,

邵氏的霸主時期,有半壁江山是他打下來的。

海外的片商和投資大佬們也都看好鄒文懷,於是在鄒文懷最缺錢的時候,他們給鄒文懷籌了200萬,曾跟邵氏競爭,但如今全面停止製片的「國泰」也在鄒文懷低谷時幫了他一把。

國泰把電影製片廠的所有攝影設備,服裝道具,影視基地,全部都移交了給了「嘉禾」,並允許「嘉禾」使用「國泰」的發行渠道,嘉禾可以把電影發行到東南亞,東亞等多個地區。



鄒文懷對此很感動,但是他也很慌。

兵強馬壯的「嘉禾」手裡頭依舊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藝人,跟邵氏完全比不了。

直到一年後,鄒文懷在美國找到了幫助他和「嘉禾」徹底扭轉乾坤的武打演員——李小龍

說來有趣,李小龍本是原本找的不是鄒文懷,而是邵逸夫,那是1971年發生的事情。

1971年,在好萊塢當了好幾年2流演員的李小龍,決心要回國發展,於是李小龍毛遂自薦找到了當時的香港電影的霸主邵逸夫。



邵逸夫聽說過李小龍這個人,

李小龍來找他,他很開心。

但,李小龍提出的3個條件,讓他有些惱火。

第一,李小龍要求片酬每部1萬美元。

第二,拍攝周期不能超過60天。

第三,只有經過他本人同意才能開拍新電影。

這三個條件,邵逸夫是一個也不能答應,不說後面兩個條件,就說第一個。在香港最貴的演員也只要8000港幣的片酬,而他李小龍上來就要每部1萬美元的片酬,憑什麼?

於是,邵逸夫揮手一砍,願意給李小龍一部2000美元片酬,別的等李回香港後面談。



心高氣傲的李小龍,遇到了固執的邵逸夫,兩人的合作與談判很快就陷入了僵局。

而就在此時,原本在美國尋找鄭佩佩合作未果的鄒文懷,聽到了要回香港發展的李小龍。

鄒文懷決定死馬當活馬醫。

1971年6月,鄒文懷親自找到了李小龍,他跟李小龍說:「我們嘉禾是剛成立的小公司,不像邵氏那樣財大氣粗,也沒有那麼的錢去試錯,我能給你的就是一部戲7500美元的片酬,有什麼其他的要求,我盡量滿足你,票房賣的好,我還會給你票房的分成。

李小龍感到了誠意,答應先拍2部試試。



就這樣,1971年7月,李小龍回到了香港,並拍了自己回港後的首部電影《唐山大兄》。

10月31日,電影上映,票房大賣,《唐山大兄》創下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最高紀錄。

那一年,李小龍31歲。

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小龍不斷有新片上映,嘉禾也一路高歌猛進,「如果沒有李小龍,也許三十年前,『嘉禾』這個名字就早消失掉了。」多年後,鄒文懷的慨嘆道。

李小龍對嘉禾的毋庸置疑,

對香港電影史也是非常的重要。

在李小龍利落的拳腳功夫下,香港傳統武俠片被推到了一個鼎盛時期,而香港電影也真正有了一個超級巨星。香港電影也從過去的導演時代,走向了一個明星時代,製片時代



僅僅2年,香港電影便變了天。

只是,誰也沒想到的是,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家裡意外去世了。


鄒文懷,在悲痛之餘,又手忙腳亂的尋找著下一個「李小龍」,可結果他還沒找到下一個李小龍,邵氏的風月片又在香港颳起了一陣風。

鄒文懷很著急,雖然後來的許冠文再一次支撐起了「嘉禾」,但是武俠市場沒有人填補。

直到,鄒文懷又遇到了成龍



1978年,成龍的《醉拳》在香港大賣。

在韓國更是席捲了一陣狂風暴雨,當年在韓國如果能有超過30萬次的電影就是大賣座的商業電影,而成龍的《醉拳》賣了80萬人次觀影。

24歲的成龍用「肢體幽默」,

開創了一個新功夫的時代。

但很這是一次喜劇與無暇的大融合。李小龍去世後,成龍沒有真正撐起香港武俠電影。

整個香港市場都被喜劇片給取代。



當然,這並不怪成龍,不是成龍撐不起那個時代的武俠電影,而是武俠電影被淘汰了。

正如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在其論文中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藝術是時代的縮影」。

當初,李小龍能火,正是因為那會的香港處在了一個迷惘的地位里,經濟停滯,社會發展部強,老百姓也在黑金時代下過的不幸福。

李小龍的傳統武俠電影里的「那股伸張正義,同舟共濟,民族大義」的那股勁,給人力量。

但是等到1975年以後,這一切就行不同了。



1975年以後,香港經濟開始騰飛。

整個社會都是在淘金浪潮中,

講個人奮鬥,個人努力的主題。

而富起來的人們,也需要更豐富的娛樂產品的精神需求與精神消費,於是促生了喜劇。

喜劇的出現給了那個時代忙著奮進的香港人的一點在精神上的安慰與鼓勵。

他們笑著走齣電影院,迎接殘酷的明日生活...

傳統武俠電影,經常講大義大理,沒有市場。

而成龍也順勢而為,把喜劇元素融進了動作電影裡面,跟著元彪洪金寶,一起用自己的拳腳,締造了一個平民英雄的時代。



平民英雄的時代,一過就是15年。

15年里,香港電影步入了黃金十年的巔峰期。

張徹的話來說,其實香港電影製作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它好在輕快,做的是所謂的群眾電影,一處風起,往往便風起雲湧。

什麼火,他們拍什麼。

就像1989年香港流行的「賭片」,在《賭神》拿下票房冠軍後,次年的《賭聖》與《賭俠》又分列年度票房的前2位,這就是港片速度。



而傳統武俠電影,在整個過去15年里,除了翻拍再翻拍,一時間也找不到新意,成龍也乾脆去拍了動作片和警匪片,不拍武俠了,不拍武俠片的成龍,越來越火,越來越紅。

嘉禾揚帆起航,要把成龍推向世界。

而就在成龍啟航的那天,香港武俠徹底迷航了,沒有人再願意拍武俠電影了。

傳統的武俠電影彷彿已經走到了一個盡頭。

直到1991年,迷航的武俠片有了轉機。




1991年,有兩部電影改變了格局。

一部是李連杰的《黃飛鴻》,

一部是周星馳的《新精武門1991》。

這兩部電影,前者年度票房第8,後者年度票房第11,雖然沒能打進前3,但是敏感的電影人和知識分子,卻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

97前的那股不安全感與不安穩感,以及身份與自信的迷惘,開始籠罩在了每個人身上。

人們需要一個英雄,

但這個英雄,不是一個民族英雄。

去哪裡找一個「英雄」呢,沒人知道,但是他們知道,人們想看到一個英雄。於是,香港電影又回到了武俠電影的功夫世界裡邊。



1992年,香港票房年度的前5名,

被30歲的周星馳給包圓了。

那是周星馳的最巔峰。

第1名是古代題材《審死官》,第2名是巨星雲集的賀歲片《家有喜事》,而第345名,都是周星馳的武俠喜劇動作片。

上下兩部《鹿鼎記》,

一部《武狀元蘇乞兒》。

而李連杰在票房的影響力也開始嶄露頭角,1992年票房的第8是李連杰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第十二又是他的黃飛鴻,《黃飛鴻男兒當自強》。第十五是《新龍門客棧》。

不管怎麼樣,武俠片在在香港回潮了。



1992年的回潮,算是各有特色。

金庸在1972年寫完《鹿鼎記》後早已封閉20年,而原著的鴻篇巨製,電影沒法還原。

所以電影做了大幅度修改,劇情也大幅度修改,原著中一本正經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在電影中說出了極嘲諷的真相:

反清復明的假的,關鍵要奪回銀兩和女人,其他口號都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

這一段,是電影原創的。

不見於《鹿鼎記》原著。



笑傲江湖II》更是神來之筆的改編。

原著里自宮的大反派「東方不敗」,在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一變而為大美女外表;林青霞扮演的東方不敗豪氣干雲。

李嘉欣的岳靈珊則一改原著機靈的小師妹,成了個假小子。而李連杰版令狐沖和林青霞版的東方不敗的一段情愫,實在別出心裁。

這段劇情過於出彩,以至於反客為主。

後來的翻拍劇,都是按照著這版「笑傲江湖」照葫蘆畫瓢。



就這樣,一部1992年的《笑傲江湖》與《鹿鼎記》奠基了後來港片改編作品的方向。

既然人們早已經讀透了金庸,

那就舊瓶新酒,舊人新曲,另做文章。

於是,轉眼間就到了1993年。




1993年,周星馳繼續功夫喜劇,一部《唐伯虎點秋香》繼續霸榜香港年度票房第一。

雖然是掛的是「喜劇」,但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面依舊有著各種功夫的段落,周星馳把霸王槍耍了個遍,一聲嘯吼,也算是致敬從小就喜歡的李小龍,這次,周星馳一償心愿。

當然不僅如此,周星馳還在電影里展示了一些相當無厘頭的功夫和招式。比如,「如來神掌」是致敬老電影《如來神掌》的。

值得一提的事,十一年的《功夫》里,周星馳也是以「如來神掌」擊敗的火雲邪神,不知這算是不是周星馳對過去的一段和解。



1993年,周星馳雖然繼續霸榜,

但下面的榜單,已經沒了他的名次。他的《逃學威龍3》排到了第8名去了,前10名的剩下的位置都其他的巨星給刮分了。

這一年是香港電影璀璨的最後一年。

成龍憑藉著《城市獵人》回到榜單,劉青雲一部《新不了情》開始在香港電影寫下印記,



30歲的李連杰忙的不可開交,兩部《方世玉》,兩部《黃飛鴻》,各有一部進了榜單,隨後的《精武英雄》,李連杰風格倒轉,嘆為觀止,奠定了自己在影史功夫皇帝的位置。

這一年,各種風格各異,又頗有代表性的武俠片在香港上映。而那個後來的「香港最後的武生」趙文卓也在這一年拍了第一部電影。一年後,又借著一部《青蛇》,趙文卓大獲成功。

1993年,真是香港武俠最輝煌的一年。

但是很快1993年就過去了...



1994年,31歲的李連杰不再局限於古裝武俠,

跟成龍一樣,李連杰轉身去拍了主類型片「動作片」。

武俠電影,失去了功夫皇帝,但林青霞倒是忙碌了起來,那兩年,是林青霞最忙的時候。

她在1992年《笑傲江湖》里的「東方不敗」太過於成功,且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在1993年,她除了又演了一遍東方不敗後。

她又多次男裝出演本色,

女扮男裝的林青霞真的是英姿颯爽。

以至於香港電影圈有個共識:「如果你是要拍武俠片,還請的是林青霞的話,不讓林青霞演一個英姿颯爽的男角色,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而觀眾也是,反正林青霞的「東方不敗」已經過於經典了,觀眾都覺得林青霞版的「東方不敗」才是正統了,她現在想怎麼演都是對的。」



於是,在那個時代下,

港片對於武俠的追求,其實早就已經變了,大家說是翻拍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說作品,

但是實際上,那會的武俠片主角故事,就是借了一個「大家熟悉的武俠小說里的名字」。

就像1994年劉鎮偉的《東成西就》,王家衛託名金庸,又頗有古龍風味的《東邪西毒》。

雖然這兩部電影,全然不是一回事。

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來說,武俠文化早已深入民間,所有電影也都要沾個武俠的邊,投資人才會給你錢,觀眾才會看。



那個年代,武俠片極具風格化。

李連杰和袁和平,一招一式越來越風騷,

周星馳繼續在功夫喜劇上大放異彩,縱使是後來的《少林足球》《食神》《功夫》也都是有著大量的動作和喜劇的元素在裡面。

甚至遠不止如此,周星馳甚至可以顛峰任何古典題材的作品,乃至武俠題材,拍出屬於他周星馳一個人,極具風格的電影作品。



王晶呢?也繼續發光發熱,《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讓人們知道,王晶不止是一個只會拍屎尿棍電影的導演,他也有美的那面。

而王家衛更是用一部電影,告訴了大家,縱使是文藝片,也可以融合在武俠的世界裡。

徐克則繼續光怪陸離,武俠的世界裡高歌猛進。



1992年的蟄伏,1993年的極致,1994年的巔峰。雖然在那個時候固然有跟風熱鬧的爛片,但那些年,確實是華語武俠片的巔峰之年。

如今內娛其實都是玩當年香港剩下的。

打著各種古裝劇,武俠劇的外殼,實際上賣著的還是那粗製濫造的狗血淋頭的愛情劇...

沒人反對拍愛情,只是內娛的愛情少了股「個體命運」的哲思,以及對愛情的真實思考。

今日的內娛有著無數以市民日常生活為素材的準備放映 ,可是即便是人為主,也未必觸及生活的 真相、社會的特徵和時代的本質。



當年90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

雖然早已經擺脫了金庸和梁羽生,電影也大多只是借個名字而已,但是他們所虛構的所摘取某個角色的經歷的目的——

是為了描述一部「個體的命運」。

無論是林青霞反串的東方不敗,讓東方不敗反客為主也好,還是說黃藥師歐陽鋒愛上了同一個女,又或者說王晶版讓李連杰的張無忌英氣內藏,縱使是改的面目全的魔改。

但是,他們改的真挺好的

每個故事都是獨立的,完整的。



跟李小龍那會的傳統香港武俠片不同,

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作品中,沒有那些所謂的家國情懷的大義,也沒有慷慨豪邁的大俠。

張無忌多了心機,袁承志從當武林盟主變成了個捕快,東方不敗成了主角後,似乎也沒了那個一統江湖的野心。金庸筆下的行俠仗義的世界,在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復存在。

90年代香港的武俠電影,它們更多的是在追求一個身份,情感,自我融洽的過程。

故事千帆,未來命運難以確定,有希望,有未知,有恐懼,也有力量。於是,1990年代嬉笑怒罵的香港武俠電影成了一抹彩虹。



後來武俠大片時代,雖然銀幕上的還是梁朝偉張曼玉,李連杰,成龍,這些香港演員,

但是大片時代,技術主義取代了人本主義,武俠大片跟他們是無關的,電影是變得好看了,但是這群演員卻覺得跟他們無關。

梁朝偉和張曼玉,這兩位對於角色把控極其偏執和深邃的演員,在內娛待了幾年後,也還是水土不服回到了香港。不知,那個時候的他們是否想起了過去那個風起雲湧的香港。



那個時候的武俠片,就像是一次洗禮。

觀眾電影中聽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入江湖歲月摧」、「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你怎麼退出」這些有別於原著的原創台詞。

他們離開電影的時候,不再笑了。

縱使是看周星馳,他們也笑不出來了,看周星馳以前的無厘頭喜劇,他們更是哭了出來。


他們終於明白了,精英文化在大眾文化中徹底敗了下來,周星馳一直都是他們的自己人。

可是,這一切真的太晚了。

一場巨大的變化在風雲湧起的香港中拉開了序幕,他們看著那些不同於原著故事的主角的命運與變化,投射自己的那份思慮,他們思慮著,個體在歷史洪流浪潮面前的取與舍。

浪潮褪去後,武俠電影北上去了內地,只是那張舊船票登上那艘遠去的破船,舊船。

生猛又輝煌的時代,終究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