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把資金在手,推理神作的這部續集為何擺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勢?

2019年的《利刃出鞘》投資4000萬美元,由新晉好萊塢當紅導演萊恩·約翰遜自編自導,全球票房拿下了驚人的3.11億美元。

續集製作本來也是走院線發行的,但是網飛給他們開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以4.69億美元買斷兩部續集的播放權。

導演萊恩·約翰遜、主演 丹尼爾·克雷格和製片人 蘭姆·伯格曼據說每人分得1億美元,相當於每部酬勞5000萬美元。沒辦法,人家網飛給的太多了。

雖說走院線的話,主創通過票房分成,最終賺得也絕對不少,但網飛的錢更穩妥,還給了他們足夠的創作自由,真的就是土豪操作。

預算充足,又沒了票房壓力,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一部《玻璃洋蔥》。前半段是經典的阿加莎開場,後半段卻「破罐子破摔」,也不推理了,直接都毀滅得了。

這裡「破罐子破摔」不完全是貶義,算是中性詞吧,我的觀點後邊會解釋。

幾位有頭有臉的名人被神秘富豪邁爾斯邀請,前往希臘小島玩兒「殺人遊戲」,破解邁爾斯被「謀殺」的真相。

其他嘉賓都是邁爾斯的老朋友,只有安迪與邁爾斯有仇,竟也收到邀請。另外我們的老朋友布蘭克偵探也被神秘人請到島上。

安迪與富豪邁爾斯劍拔弩張,其他嘉賓看似是邁爾斯的好朋友,其實都有殺害他的動機。

夜幕降臨,遊戲開始,真正的謀殺發生了,只不過死的卻不是邁爾斯。

這是個經典的阿婆布局,無人島+「暴風雪山莊」模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無人生還》和其他阿婆作品,討人厭的土豪又與《東方快車謀殺案》設定相同,其他細節也能找到經典偵探小說的影子。

當然這些「借鑒」萊恩·約翰遜都大方承認,上部《利刃出鞘》就是這麼玩兒的,只要故事嚴絲合縫就完全沒問題。

其實近幾年的經典推理電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觀眾是歡迎這樣的浪潮回歸的,結局偵探揭示真相的酣暢淋漓就是推理迷們樂此不疲追逐迷局的理由,也是首部《利刃出鞘》和首部《唐人街探案》成功的原因。

然而抱著這樣的期待看《玻璃洋蔥》大概會失望,因為後半段影片走上了觀眾不曾想過的方向,而觀眾對電影的評價則完全取決於對這種新嘗試的接受程度。

《利刃出鞘》想做成系列電影,最重要的是立住偵探人設、確立系列風格、以及保持出乎觀眾預料的案件編排。

如果仔細看《玻璃洋蔥》以上三點其實都做到了。

《利刃出鞘》中,偵探布蘭克的存在感就很強,無論是奇怪的口音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都給他打上了顯眼的標籤。

《玻璃洋蔥》加深了現有人設,又更進一步豐富了這個人物的性格。

這就好比是阿加莎的波洛,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甚至是陳思誠唐仁秦風,後續劇情被玩兒爛掉了,還是照樣能構建出電影宇宙,人設構建功不可沒。

布蘭克偵探不停地尋找有趣的案件,無案可破就渾身難受。「室友」休叔是賢妻良母的類型,與布蘭克動不動還拌個嘴,非常有愛。

這些很小的點讓他區別於之前的所有偵探,對於IP開發非常有利。還要單獨恭喜丹尼爾,卸下了007頭銜沒多久就找到了長期飯票,而且還是不用退休的那種。按照好萊塢現在的發展趨勢,丹尼爾七八十歲的時候很有機會還在飾演這個角色,參考《奪寶奇兵5》《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月光光心慌慌11》等等。

《利刃出鞘》是一部有幽默感的推理電影,《玻璃洋蔥》則加強了「喜劇」、甚至是「戲謔」標籤,坐實了群星客串的規則,還配合預算追加了大場面破案的新傳統。

僅是一部《利刃出鞘》,觀眾可能還看不懂這個系列會是什麼樣子,而第二部強調了一些東西,改變了一些東西,基本上就告訴我們以後這個系列電影是什麼樣子了。

特別是明星陣容,新版「大偵探波洛」也是這樣的路線,因為推理電影最怕觀眾分不清眾多嫌疑人,找大家熟悉的明星是降低理解難度的最簡單的方法。

而如果作品質量過硬,明星們也樂於這樣的客串,既花不了太多時間,又刷一波存在感。並且明星們共同參演,對彼此咖位是正向促進,對於演員和片方是雙贏的。

固化風格和傳統,有點像鞏固人設的作用,讓系列電影區別於其他作品,對於未來作品布局好處多多。

只在案情編排上,《玻璃洋蔥》走了個出人意料的方向,很多觀眾可能不好接受。

偵探布蘭克在揭秘的時候說了,這個案子出乎意料的地方,不是兇手有多聰明,而是兇手作案手法有太普通,反而讓人想不到。

這樣反高潮的推理,讓懸疑部分整體看來比較薄弱,抱著看新時代波洛的期待,肯定得不到滿足感。

要命的是,電影開場卻使用了經典的阿婆故事設定,再加上《利刃出鞘》自圓其說的聰明案情,都無形中提高了觀眾的期待值。

《玻璃洋蔥》從第一幀畫面開始就不停的告訴觀眾我這次預算多充足,鋪這麼大個攤子要搞一票大的。

結果推理太潦草,落差就很大。

而且電影在敘事上玩了個花招,第一遍沒有把所有的信息展現出來,而是經過有選擇地裁剪出的懸疑感。

雖然用一系列的誤導,讓影片前半段娛樂性很高,但看第二遍講述的時候,發現上當的觀眾是有點不爽的。

與偵探掌握情況不同步也就算了,布蘭克與其他偵探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偵探角色在大多數故事裡都處於觀察者的位置。偵探是觀眾的「眼替」,我們看電影是把自身投入到偵探視角來審視案情的。

可第二遍敘事我們才了解到,布蘭克不但深入參與到案件布局,甚至許多關鍵節點和轉折都是他推動的,前邊的表現竟全是裝腔作勢,這就很不對勁了。

因為推理過程沒什麼分量,加上罪犯也太好猜了,片尾乾脆以爆破大場面終結,頗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勢。

雖然一通發泄挺瘋狂的,卻也徹底得罪了一部分觀眾。

坦白來說《玻璃洋蔥》的案情確實是出人意料的,只不過不是觀眾所期待的那樣。

但影片完成了續集電影最重要的任務,為後續創作打開了眾多可能性。布蘭克偵探的形象立住了,即便某個案子質量不佳也不影響大局。包括「室友」休叔在內的眾多驚喜小彩蛋都是後面可以深挖的發力點,從這個角度說電影也是成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