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一百首歌曲背後的故事之《讓我們盪起雙槳》

「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看到上面的歌詞,你一定是唱著念出來的。旋律一響,就彷彿開啟了時光之門,將幾代人拉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

你知道嗎?這首影響了幾代人的歌,其實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歌曲的創作過程也十分有趣。

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新中國第一部兒童題材影片《祖國的花朵》上映,影片的主題曲就是《讓我們盪起雙槳》,歌曲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

詞作者喬羽曾在一篇文章里回憶,當時,電影《祖國的花朵》導演嚴恭找到自己,請他為電影寫主題曲的詞,「花朵在春天裡開放,我們的祖國已邁出春天的步伐,要把一種美妙的開始寫出來。」——這是嚴恭的要求。

喬羽

喬羽欣然答應後,卻發現並不容易。一天,他和女友二人相約北海公園,泛舟湖上。這時,一船孩子向著喬羽他們划過來,孩子們悠然推浪而行的划槳神態,瞬間叩開了喬羽的靈感之門:「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有了靈感的喬羽趕忙上岸,掏出一個小本寫了起來。就這樣,不到20分鐘的工夫,《讓我們盪起雙槳》的歌詞就在北海公園寫成了。

有了歌詞後,嚴恭導演請作曲家劉熾來作曲。

一天,導演嚴恭帶領攝製組全體成員和一群孩子,來到頤和園划船遊玩。劉熾也跟著找靈感。導演要求孩子們在船上學習划船的技術和動作,熟悉將要拍攝的水上環境。

從小就怕水的劉熾也硬著頭皮上了船。一開始,他只能老老實實地坐著,兩手緊抓船舷,一動也不敢動。但船上的孩子們歡樂地劃著、鬧著,活潑可愛的神態感染了他。劉熾開始和孩子們打水仗、賽船,就像回到了童年。當船快要划到昆明湖東堤岸的銅牛附近時,劉熾腦子裡突然來了靈感。他立刻告訴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快靠岸!」

劉熾

就這樣,他坐在湖邊的石頭上,快速譜完《讓我們盪起雙槳》的曲子。創作完畢,劉熾召集起孩子們,把剛寫好的曲子唱給大家聽。

「當時父親寫了2/4拍的版本,在場的音樂老師建議再改個3/4拍的版本,都唱給孩子們聽,最後孩子們認為2/4拍更像划船,這首經典的歌曲就這麼誕生了。」劉熾之子劉欣欣說。

這是劉熾與喬羽的第一次合作,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合作,催生了後來的《我的祖國》《祖國頌》等詞曲,留下了經典的音樂名篇。

有資料記載,電影《祖國的花朵》上映後的幾年裡,只要進北海公園,總能聽到大人、小孩都在唱這首歌。電影公映後,獲得1980年全國第二次(1954—1979)兒童文藝獎故事片一等獎。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槳》獲得1980年全國第二屆少年兒童歌曲評獎一等獎,隨後又編入中小學音樂教材。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著名指揮家、教育家楊鴻年隨藝術代表團赴美國演出,在一場專門慰問華僑的演出中,台下有多位老華僑遞紙條到舞台上詢問:「為什麼沒有唱《讓我們盪起雙槳》?下一場演出您能不能為我們唱《讓我們盪起雙槳》?」楊鴻年見到這些小紙條後很吃驚,沒想到這首歌曲居然會令遠在異國他鄉的老華僑們念念不忘。當天晚上,楊鴻年幾乎沒有睡覺,趕緊聯繫國內找譜子和配鋼琴伴奏。在第二天的演出中,當《讓我們盪起雙槳》音樂響起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含淚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