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的背景,是命里的眷戀和對際遇的不舍

朴樹在一檔節目中現場演唱《送別》的時候,中途曾一度哽咽,泣不成聲。後來,他專門出面解釋了一下原因,原來《送別》這首歌,其創作背景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送別》是民國大家弘一法師的一曲作品,後來成為了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送別歌曲。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本曲是為友人離別時所作,後被用於各種離別場合,包括同窗畢業,親人分別。

我們其實很難看到真正因為一首歌觸動情感的場面,大多數時候,歌手看似聲情並茂,可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舞台需要做的表演而已,真正像朴樹這樣絲毫不顧及媒體的,還真不多。

《送別》之所以經典,最主要的是他背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到深處方知濃,沒有真正的不舍,根本寫不出這樣凄美的詞來。

李叔同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致力於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可惜的是那時候的中國內憂外患,他們的夢想很難實現。和李叔同一起致力於新文化運動的有五人,他們志同道合、義結金蘭,被稱為「天涯五友」。《送別》就是為其中的一位摯友許幻園作的。

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誼不在於朝朝暮暮,而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你都懂,也不用太多的言語,只要我現在你對面,你知道我要去何方。

李叔同和許幻園的友誼就是淡如水,高山流水的水。我不在乎你是誰,你的出身,我只知道,你是我一生的摯友就行。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午後,李叔同坐在家裡,許幻園站在外面,對著李叔同家的院子喊道:「叔同兄,我家破產了,我走了。咱們後會有期。」許幻園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聽到聲音的李叔同追出來,只看到好友在大雪中離開的背影,心中有很多的不舍,但他並沒有叫住許幻園,任憑他消失在視線之外。

回到家的李叔同一邊流淚一邊寫下了《送別》這首詞,表達對許幻園的不舍。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一生擁有一個李叔同這樣的朋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