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卻並非易事,它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相互配合。所以,即便是一些天縱之才,也並非事事時時都能成功。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賢相管仲,在他輔佐齊桓公之前,卻是事事不順,幹啥啥不行。做生意賠本,當兵打仗往後逃,假如當初逃跑的時候被流箭射中,恐怕歷史都將改寫。可以這樣說,管仲如果沒有齊國當時特定的政治局面,恐怕也是泯然眾人。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當真有這麼一個能夠通達世事、洞察人心,做什麼成什麼的天才人物,他就是春秋時期輔佐勾踐復國成功的范蠡。
范蠡本是楚國人,因楚國是貴族統治的社會,出身平民的范蠡審時度勢,就到了越國尋求發展。到了越國被吳國打敗之後,范蠡開始進入越王勾踐的領導核心,並與文種一起成為勾踐的左膀右臂。在這期間,他為勾踐出謀劃策,訓練軍隊,最終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此時,他在越國已經位極人臣,登上了政治人生的高峰,成為一位人生大贏家。但是,他沒有被自己的成就沖昏頭腦,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理智與清醒。他憑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勾踐的深入了解,認識到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決定辭官歸隱,並勸文種一同離去。文種沒有接受范蠡的建議,於是他們的人生走向了反面。文種不出范蠡所料死於勾踐之手,而范蠡卻挽著天下最美的女子西施之手,飄然離去,並開啟人生的第二段輝煌。
話說范蠡和西施過了一段泛舟洞庭的神仙眷侶般的浪漫生活之後,他們來到了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這是一個很有異域色彩的名字,至於為什麼會取這樣的名字,本人實在不得而知。不過聯繫到當時還是春秋時期,後世的姓名文化還沒有完全形成,可能在當時這樣的名字並非奇異。范蠡在齊國的一個海濱定居下來,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這一次他沒有選擇從政,而是從事農業生產。《史記》說他「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我們知道,從古到今,從事農業是很難發財的,而由農業快速發財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范蠡能夠靠耕種快速致富,絕不僅僅如司馬遷說的那樣「苦身戮力」,肯定會有他的異於常人的獨到之處。比如他的耕作工具和耕作技術可能遠遠領先於當世;比如他善於預測和判斷市場需求,從而種植最有經濟價值同時最易銷售的作物等等。總之,范蠡的的確確靠耕種而快速發財致富了。不僅如此,他還因此成為齊國家喻戶曉的大能人。有了這樣的大能人憑什麼只讓他自己悶聲發大財?必須要讓他帶領全體齊國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范蠡就被齊人推舉為宰相,再次成為一個國家的二號人物。
這樣過了幾年,也許因為再次洞見高層鬥爭對他的威脅,也許是受到「水滿則溢」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的影響,也許想再一次挑戰自己,他辭去了官職,散去了家產,悄然離開了齊國,在現在的山東陶縣定居下來,並且又改了個名字叫「陶朱公」。他之所以選擇定陶,是因為他認為此處是天下中心,交通便利,貨物雲集,是最好的經商之地,因此,他這一次又選擇了一個新的領域——商貿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陶朱公經商不求短期的暴利,只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講求信譽,童叟無欺,很快又發家致富,並最終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富豪。從此,「陶朱公」便成為了富豪的代名詞。
范蠡不僅自己神奇,而且還能將他的神奇傳授給別人。他在定陶富甲天下之後,有一個叫漪頓的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致富之術,范蠡便收他為徒,並將自己的致富之術傾囊相授。神奇的是漪頓出師之後,並沒有走老師的老路,而是選擇了又一個新的領域——畜牧業,經過幾年努力,漪頓也成為了聞名天下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