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2020年12月31日17:20:15 娛樂 1451

清聖祖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音ye), 在位61年 ,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4位皇帝,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2位皇帝,清朝主導中國後第1位掌握實權的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元年由1662年起。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康熙帝

康熙帝幼年繼位,朝政不得不交付給輔政大臣。少年時期的康熙帝在智擒權臣鰲拜後,開始親政。其在位期間,注意緩和階級矛盾,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帝努力調節滿族與漢、蒙、藏等族的關係,尊崇儒學,開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實行「多倫會盟」安撫蒙古各部,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確定鞏固邊疆的統治方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派兵入藏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汗國。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此間,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初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為開啟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夯實基礎。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而放鬆對吏治的治理,甚至出現吏治廢弛、敗壞的現象,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而廢太子事件造成的奪嫡之爭也對清朝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也利用戴南山(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株連甚多,來抑制漢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學家方苞都差點遭斬首。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後均隨「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唯怡親王允祥逝後,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

  • 皇長子胤禔,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
  • 皇次子胤礽,原名保成,嫡次子,孝誠仁皇后難產駕崩時,胤礽兩歲即被康熙立為皇太子,皇太子在位三十八年,經二立二廢→(追封)理親王→謚曰密,是為理密親王。
  • 皇三子胤祉,誠郡王,謚曰隱,為誠隱郡王。
  • 皇四子胤禛,雍親王→清世宗雍正皇帝(年號雍正)。
  • 皇五子胤祺,恆親王,謚曰溫,為恆溫親王。
  • 皇六子胤祚,6歲殤,無謚號。
  • 皇七子胤祐,淳親王,謚曰度,為淳度親王。
  • 皇八子胤禩,廉親王,後被雍正帝廢為庶人。
  • 皇九子胤禟,貝勒品級
  • 皇十子胤䄉,敦郡王(降)→輔國公→貝子胤䄔(1歲殤,未序齒)。
  • 皇十一子胤禌,11歲殤,無謚號。
  • 皇十二子胤祹,履親王,謚曰懿,為履懿親王。
  • 皇十三子胤祥,怡親王,謚曰賢,為怡賢親王。
  • 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恂郡王,謚曰勤,為恂勤郡王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
  • 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謚曰恪,為愉恪郡王。
  • 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庄親王,謚曰恪,為庄恪親王,
  • 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謚曰毅,為果毅親王。
  • 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無謚號。
  • 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無謚號。
  • 皇二十子胤禕,簡貝勒,謚曰靖,為簡靖貝勒。
  • 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謚曰靖,為慎靖郡王。
  • 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貝勒,謚曰勤,為恭勤貝勒。
  • 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級誠貝勒。
  • 皇二十四子胤秘,親王,謚曰恪,為恪親王。


曾國藩評康熙:「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范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毛澤東評康熙:「康熙三征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台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台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通稱聖祖仁皇帝,葬於清東陵中的景陵。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乾隆帝(青年時期)

愛新覺羅弘曆 ,在位60年, 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於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采「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禮儀之爭,最後以「單膝下跪」而為禮。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於極幼稚之地位。」,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38630首)。其作品多採用「御題」做題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分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這種行為也破壞了原作品的藝術價值。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乾隆帝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綜觀十全武功各役,當中有力戰保衛清朝彊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鉅大而收穫極微欠實際軍事價值之舉。主流史觀認為十全武功之說以名過其實,誇大乾隆帝武功者較多。

乾隆中期以後,乾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稅收之舉。

乾隆帝是滿洲鑲黃旗人,為雍正帝第四子,因其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其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駕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八十八歲(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以及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合共64年)。

漢武帝

劉徹,在位54年, 前141年3月9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武帝即位初期,適逢國家休生養息了70年,商業貿易達臻鼎盛,接著因擴張戰略,疆域大幅增加,但導致民生凋零、經濟衰敗,深遠影響兩漢的國勢。對內政策上,開創了察舉制並興太學,培養出許多的名臣良將;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的勢力;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專賣;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開闢絲綢之路、使用年號、設立刺史、加強內官權力等劃時代的措施。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漢武帝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以後朝廷所奉行的和親傳統,以武力對付匈奴,發動第二次漢匈戰爭,先後攻取了多處以前秦朝的領土;不過終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

漢武帝又以武力先後攻破東甌國、南越國、閩越國、衛滿朝鮮等,並且置郡縣治理,冊封夜郎國;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遠征大宛,使漢帝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遠播中亞,為漢朝武功的極盛時期。

漢武帝在地方設十三州部,即冀、兗、豫、青、徐、幽、並、涼、荊、揚、益、朔方、交趾共13州,置刺史,京師七郡則設立司隸校尉;每年8月巡行所部,用以加強治理地方、打擊地方豪強。歲終至京師向御史中丞稟報。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秩六百石,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在中國歷史上,年號由漢武帝發明及首先使用,首個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漢武帝時期的名臣良將有衛青,霍去病,霍光,董仲舒,張騫,司馬遷,司馬談,李廣,李陵,桑弘羊,主父偃,蘇武,司馬相如,東方朔,汲黯,竇嬰,韓安國,田千秋,李敢,公孫弘,金日䃅等。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開擴領土,在西南,漢朝消滅夜郎及南越國,先後建立七個郡,使到今日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新歸納中國版圖。而海南島在歷史上,也首次真正納入中國的版圖。在東方,他於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滅衛氏朝鮮,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

西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著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任何的削藩,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於是「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為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路,亦使到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基礎思想。對中國後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亦有人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及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儒表法骨或儒表法里。


遼聖宗

耶律隆緒 ,在位49年, 982年10月14日—1031年6月25日。遼朝第六位皇帝,契丹名文殊奴。是遼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49年。遼景宗長子,母皇后蕭綽。他即位時,年12歲,太后蕭綽執政。983年改元統和,並將國號「大遼」改為「大契丹」[3]。統和四年(986年),立皇后蕭氏。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百姓富裕,國勢強盛。統和九年(991年)滅亡渤海殘餘定安國,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遼聖宗與宋真宗達成澶淵之盟。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聖宗全面親政後,遼朝(契丹)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並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朝疆域的頂峰。

明神宗萬曆帝

朱翊鈞, 在位48年, 1572年7月5日—1620年8月18日。為明朝第13位皇帝,年號萬曆,是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九歲的朱翊鈞登基,是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謚號為「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萬曆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萬曆三大征,保護藩屬,鞏固疆土。在張居正死後始親政,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機器運轉幾乎停擺,征礦稅亦被評一大病。萬曆年間也走向活潑和開放,利瑪竇覲見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但同時朝廷內東林黨爭開始萌芽、塞外又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在其晚年佔領明朝東北大部分地區,使明朝退守山海關,終走向滅亡的局面。

萬曆帝的老師、第一任內閣首輔兼萬曆新政的策劃與執行人張居正過世後第二年,萬曆帝斥逐馮保,下詔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並查抄張家,平反劉台冤案,起用因反對張居正而遭懲處的官員。萬曆十七年起(1588年),萬曆帝開始怠慢朝政(一說沉湎於酒色之中,一說是染上鴉片煙癮),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神宗在軍事上任用幹練將校,先後主持發兵平定了播州(遵義)楊應龍之亂的播州之役、平寧夏哱拜之亂的寧夏之役、抵抗日本豐臣秀吉發兵侵略朝鮮以及奴兒干都司的朝鮮之役,維護了明朝的內部統一及宗主國的權威。此三場戰爭合稱萬曆三大征。

萬曆皇帝指揮的萬曆朝鮮之役使朝鮮保全了國家,避免了亡國的巨大危險,儘管朝鮮人對萬曆皇帝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在朝鮮使臣的記錄中,更多的還是對萬曆帝消極怠政、貪婪奢侈等惡劣行徑的批評。而朝鮮使臣塑造的萬曆皇帝形象,也反映出明中葉之後朝鮮對中國社會集體想像的轉變,大明國的形像已經由朝鮮前期塑造的天朝上國,逐步褪去了耀目的光環,而走向了沒落。但在明清鼎革後,朝鮮對明朝的推崇思念又走向一個新的巔峰,朝鮮君王設大報壇,萬東廟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朝鮮孝宗甚至一度打算北伐清廷,朝鮮士子儒生暗中使用崇禎年號幾近三百年,鄙視清朝,並以宋時烈等為首推崇「尊周思明」「春秋大義」,稱自己是「皇明遺民」,那怕隱居山中,一生不出仕為大明守節者也大有人在,甚至到近代朝鮮高宗稱帝時,大明滅亡已超過二百餘年,其即位時諸臣勸進仍是「神宗皇帝再造土宇, 則義雖君臣, 恩實父子...嗚乎! 天命靡常, 皇社既屋, 帝統墜地, 獨大報一壇, 乃皇春一胍之所寄...陛下聖德大業,宜承大明之統緒」,一切禮節皆取自《大明會典》。

神宗在位期間,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其中以利瑪竇為代表。利瑪竇還在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覲見了神宗,向神宗進呈《萬國圖志》、自鳴鐘、大西洋琴等西方方物,獲得了神宗的信任。利瑪竇還與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交情最好。除利瑪竇來華外,來中國的傳教士還有義大利的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人湯若望等人。


梁武帝

蕭衍 ,在位47年, 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國皇帝,廟號高祖。蕭衍是南齊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蕭衍少年時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私德頗佳、亦不太注重個人享受,是文學名士竟陵八友之一。原為權臣,在其兄長蕭懿被害後,逐漸有帝位之野心,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是為梁武帝。稱帝後的蕭衍改善許多前朝留下的弊政,並多次主持整理經史文書。然而晚年的他多次出家,傾力資助佛教發展直接導致國庫空虛,在侯景之亂爆發後絕食而亡。梁武帝蕭衍在位時間長達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梁武帝


蕭衍年輕時多才多藝,學識廣博。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他經常在當時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出入,與沈約、謝脁等人合稱「竟陵八友」,在這期間發表了許多詩作,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皆有所成就。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一年被中國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開始篤信佛法,多次捨身出家。梁武帝晚年奉佛更甚,經常日食一餐,過午不食,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篤信佛教,由於不近女色,曾經四十年無幸後宮,最突出的奉佛行為,是多次捨身出家,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香火錢才把他贖出來還俗。他的第四次捨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歷時一個月,所花贖錢為「一億萬」,這為同泰寺帶來了巨額資金。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來中國弘法,與梁武帝會談。但因理念不合,話不投機,離開梁朝而北去。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是為大通元年(527年)。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當月二十五日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此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武帝。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此時國力日衰。

梁武帝除了帝王的身份,也身為學者在經、史、詩詞、佛學等領域留下大量著述而出名。在宗教方面,今日漢傳佛教的素食主義即以梁武帝為首。佛教的梁皇寶懺是他編製成的,他又著有《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凈名經》、《三慧經》等諸經義記數百卷。在道教學說中,他把儒家的「禮法」、道家的「無」和佛教「因果報應」揉合,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梁武帝對佛教流通的貢獻,寺廟時以梁武帝與其長子昭明太子合祀為護法神。

在文學方面,梁武帝也非常喜歡詩賦創作,現存古詩、樂府詩等詩歌有80多首。蕭衍和王融、謝朓、任昉、沈約、范雲、蕭琛、陸倕七人共稱竟陵八友,在齊永明時代的文學界頗負盛名。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在位46年 ,1055年8月28日—1101年2月12日。契丹及遼朝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他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史稱十香詞冤案。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耶律濬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只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

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道宗進「挾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遊獵的時候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

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發,被誅。

道宗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其間被遼統治者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成為遼的掘墓人。

壽昌七年正月十三日(1101年2月12日),遼道宗去世,終年70歲。

明世宗嘉靖

朱厚熜 ,在位45年, 1521年4月20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明朝第11位皇帝,廟號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嘉靖帝

世宗前期進行改革,銳意圖治,頗有作為,他說:「今天下諸司官員,比舊過多。我太祖初無許多,後來增添冗濫,以致百姓艱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又嚴以馭下,史稱其「世宗習見正德時宦侍之禍,即位後御近侍甚嚴,有罪撻之至死,或陳屍示戒...又盡撤天下鎮守內臣及典京營倉場者,終四十餘年不復設,故內臣之勢,惟嘉靖朝少殺雲。」,先後裁革錦衣衛十七萬餘人。且寸斬前朝王綸、錢寧和江彬等奸臣,天下翕然稱治,時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世宗在位中後期也漸無心朝政,深居不出,沉迷方術,只通過內閣掌控朝局,使得嚴嵩嚴世蕃父子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營建繁興而濫用民力,導致府藏告匱,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世宗在位期間陝西省發生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史稱「嘉靖大地震」,這場地震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


朱厚熜十四歲入繼大統,因想追封親生父母「皇帝、皇后」的尊號,但首輔楊廷和與其子楊慎等舊臣要求他改以明孝宗為義父,而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期間廷杖打死十六人;世宗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睿宗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最終結束。

嘉靖時期的宰輔有: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張璁,賈詠,楊一清,謝遷,翟鑾,方獻夫,夏言,顧鼎臣,嚴嵩,許贊,張治,李本,徐階,袁煒。

名將有:俞大猷,胡宗憲,戚繼光,李成梁。

嘉靖皇帝醉心於西苑修仙齋醮,直到他最後死去,卻一直是「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雖數十年不見朝臣,仍能做到「大張弛、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至不可測度。」明世宗非常聰明,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但嘉靖後期,朝中官員貪污納賄、奢侈靡費,確已成普遍的現象。

唐玄宗

李隆基 ,在位44年 ,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日。唐朝第九代皇帝,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謚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諱,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錶雄偉俊麗。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唐玄宗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之變,誅韋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唐玄宗晚年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遊樂。他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玄宗本不太相信鬼神之說,後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並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不老,以是朝野爭言符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貴妃之從兄楊國忠擔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時尚可穩住朝政,楊國忠不僅沒有李林甫的才幹,反而縱容貪污腐敗,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楊國忠與手握兵權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安祿山決心先發制人,發動叛變。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史稱安史之亂。玄宗決定逃往四川,途中至馬嵬驛,士兵嘩變,士兵砍殺楊國忠,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玄宗權衡輕重下後,為了保命及維持君威,不得已下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勒死。

唐玄宗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他曾選樂工,宮女在禁院梨園中歌舞,這是後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韓休、張九齡為相。唐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通過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下調,人民豐衣足食。到天寶元年(742年),大唐帝國的人口約4891萬人,可見唐玄宗在位三十年時的治世。

仁宗

趙禎, 在位41年, 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北宋第四代皇帝,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民間流傳「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宋仁宗個性仁愛、勤儉,一時朝野上下充滿惻隱善心、行忠義仁厚之政,要不是後代子孫的作為,仁宗之政是可為宋朝三百年的未來奠基。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宋仁宗


廟號「仁宗」,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廟號的皇帝。謚號為「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後追謚「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生性恭儉仁恕,有官員曾奏請於被焚的玉清宮遺址擴建皇家園林,宋仁宗說:「我繼承先帝的園林,尚且覺得十分大,為什麼要這樣做(擴建)呢?」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其「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宋仁宗為中國名戲曲《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劇名之「太子」即為宋仁宗趙禎剛出生為嬰兒時的本人。劇中主要是講述後宮爭寵,當李辰妃誕下趙禎時,被劉德妃內侍總管郭槐以狸貓調包,欲使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誤以為李辰妃產下怪胎,真宗果然信以為真,將李辰妃打入冷宮。而真正的太子趙禎原本將被丟入御河淹死,後被宮女寇珠與皇帝內侍總管陳琳密救,奔走託孤於八賢王趙德芳......一連串曲折離奇的故事;事隔二十年後,在開封府尹包拯的明查暗訪之下,揭穿了這偷天換日、欺君害主的陰謀。本戲曲又名《打龍袍》、《宋宮秘史》。

宋仁宗時期的重要大臣:魯宗道,范仲淹,歐陽修,包拯,晏殊,文彥博,余靖,歐陽脩。

蜀漢後主

劉禪, 在位41年, 223年6月10日—263年12月23日。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稱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據《三國志》記載,劉禪由劉備的妾室昭烈皇后所生,是劉備三位庶子中最為年長的。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入蜀,孫權派人接回孫夫人,孫夫人想將五歲的劉禪一併帶走,諸葛亮派遣趙雲奪回。

劉禪繼位初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放權於丞相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蜀漢後主

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常璩則作北巫縣安樂鄉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如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度過餘生,也是樂不思蜀一詞的典故。


宋理宗

趙昀, 在位40年 ,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宋寧宗太子趙竑與宰相史彌遠不睦,1224年寧宗駕崩後,彌遠矯詔立貴誠為帝,是為宋理宗,改名趙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宋理宗

宋理宗本名趙與莒,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寧宗的遠房堂侄。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是趙匡胤次子燕懿王趙德昭的後人,但由於宋帝位一向並非由趙德昭這一脈後人繼承,至趙與莒父親趙希瓐這一代已與皇室血緣十分疏遠,而趙希瓐在生時並沒有任何封爵,僅官至山陰尉,生活與平民無異,趙與莒也因此在平民家庭出生及成長。趙與莒七歲時,父趙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帶他及弟趙與芮返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紹興當保長的兄長家寄居,一直到趙與莒十六歲。

宋理宗一直希望使理學成為正統官學,早在寶慶三年(1227年)就追封朱熹為信國公。端平更化後,朱熹和理學大師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都先後被入祀孔廟。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又分別加封周敦頤為汝南伯、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陽伯、張載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理宗排定的入祀孔廟的名單包括: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邵雍、張栻、呂祖謙。其中除司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學代表人物。

晚年,宋理宗對政治不感興趣,將國家大事交給他的丞相處理,先後有吳潛、丁大全、范光瑞等,其中任用賈似道。

宋理宗晚年盡情女色,三宮六院已滿足不了他的私慾。善於奉迎的內侍董宋臣看到了,便在一次元宵佳節,董宋臣為宋理宗找來臨安名妓唐安安入宮淫樂。唐安安姿色艷美,能歌善舞。宋理宗一見非常喜愛,便把她留在宮裡,日夜寵幸。唐安安仗著宋理宗的寵愛,過起了豪奢的生活,家中的用具上到妝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銀製成的;帳幔茵褥,也都是綾羅錦繡;珍奇寶玩,更是不計其數。除了唐安安之外,宋理宗還經常召一些歌妓舞女進宮,起居郎牟子才上書勸誡宋理宗:「此舉壞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宋理宗卻讓人轉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損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楊貴妃、高力士為例勸告宋理宗,宋理宗竟然恬不知恥地回答:「朕雖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自嘲不如唐玄宗厲害)。」

宋亡後,元朝西藏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珈盜掘南宋六陵,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軀幹則火化。明初,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怒斥道:「南宋的皇帝們沒有很大的道德操守問題,跟蒙元也沒有世仇。蒙元已然是趁人之危攻取南宋,為什麼還要如此殘忍?」,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秦始皇

嬴政, 在位37年, 前247年7月6日—前210年8月10日。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政治史上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過去「 皇」、「帝」、「王」等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自稱「秦始皇帝」,簡稱「始皇帝」。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是秦莊襄王子楚與趙姬所生。但《史記·呂不韋列傳》卻記載,呂不韋將趙姬饋贈給子楚時,已經知道她懷孕,亦即是說嬴政很有可能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東漢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說法,在他的著作《漢書》中稱嬴政為呂不韋之私生子。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頒布「逐客令」的時間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呂不韋因嫪毐之亂被罷免的時間,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針對的是「養士三千」的相國呂不韋,以削弱呂不韋的勢力。呂不韋的門客之一,出身自楚國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為了避免被逐的命運,李斯主動向嬴政上書,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有口吃的毛病,與李斯都是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學生,李斯自覺才學不如韓非,他們都信奉「性惡論」,認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環境左右。

自商鞅變法後使秦國強大後,秦國的統治階級便相當重視法家思想,並用之作為治國方針。另一方面,韓非自荀子處學成歸來後,多次上書韓王,但不為所用,於是寫下《五蠹》、《孤憤》、《顯學》、《難言》等著作。

韓非的著作流傳到秦國後,嬴政相當欣賞其所闡述的治國思想,曾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當從李斯口中得知作者為韓非後,即以戰爭作要脅,逼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

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六國滅亡順序

  • 公元前230年—前229年 韓國被滅
  • 公元前229年—前228年 趙國被滅
  • 公元前226年—前225年 魏國被滅
  • 公元前224年—前223年 楚國被滅
  • 公元前222年 燕國被滅
  • 公元前221年 齊國被滅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為了防止六國遺民作亂,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熔化,鑄成大鐘及十二個銅人,每個銅人個重達二十四萬斤,放置在宮廷里。

秦始皇為統一人們的思想,大造天神,統一文字,強行教化。使小篆和隸書為全國通行的字體,對中國文化、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以商鞅變法時制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標準,規定標準度量衡器具須由官府負責監製,民間不得私鑄,亦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統一貨幣可說是秦始皇在經濟領域方面的重大舉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發行錢幣,把原來的圓形方孔錢推廣全國,廢除原來全國各地相異的貨幣,克服過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換算的困難,使貨幣在全國範圍內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儲蓄的價值作用。

秦始皇自消滅六國後,引起無數六國貴族的仇視,故遭到暗殺並不罕見,除了荊軻刺秦較為人所熟悉外,《史記》還記載三宗針對秦始皇的暗殺事件。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是荊軻好友。荊軻死後,秦始皇下令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門客們都潛逃了。高漸離遂改名換姓給人家當酒保,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作工。過了不久,高漸離考慮到長久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沒有盡頭,就不再隱藏自己的身份,應邀往宋子城裡人家輪流作客,表演擊築,聽眾都讚不絕口,並向高漸離賜酒以示讚賞。後來因高漸離擊築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中表演。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發,秦始皇雖然特赦他的死罪。但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始皇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始皇。高漸離暗殺秦始皇最終失敗,並以身殉,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為東方六國的百姓。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遊途中途經博浪沙(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隨行車隊突然遭到一個120斤(相當於現在的30公斤)重的大鐵椎撞擊,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失敗,秦始皇沒有受傷。

張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謀,他的家族五代仕韓,出於滅韓之恨,幾乎散盡家財尋求勇士謀劃刺殺秦始皇,後來找到一個大力士,以大鐵椎撞擊秦始皇的車駕,惜誤中副車,秦始皇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張良惟有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東海求神仙。《楚義六帖》記載,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秦氏為其後代,但是有後代學者對此提出了懷疑。

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陝西省臨潼縣村民楊志發、楊彥信、楊泉義等人發現,當時考古學家一致認為此遺迹規不會太大,但很快發現兵馬俑的規模比想像中要大得多。專家推測兵馬俑遺址呈長方形狀,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長六十二米,約埋藏七千多座與實物等身的兵馬俑。不過超乎預期的發掘成果,卻引來保存兵馬俑文物方面的困難。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兵馬俑一號坑


當時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得悉發現兵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國家文物局與陝西省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關措施保護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暫時中止,在不損及遺迹的前提下,耗費近兩年時間在遺迹上矗立著一座橢圓形的巨蛋建築,並在1979年10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命名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毀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元惠宗

妥懽帖睦爾, 在位37年,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7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遷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領導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元惠宗

至順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殺,妥懽帖睦爾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大青島,後來到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靜江(今桂林)。1333年六月,惠宗登基後不久,任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天完朝,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宋高宗

趙構 ,在位35年 ,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在位三十五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領權力過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與金朝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對金稱臣。從此南宋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格局。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15位皇帝介紹 - 天天要聞

宋高宗

靖康元年春(1126年),金兵圍困汴京,並要求宋以親王、宰相各一人為人質,才肯與宋和談,宋欽宗派趙構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為人質,後因金人懷疑其宗室身份,要求更換,故得以回宋。正當趙構獲釋返汴京途中,金兵再次南侵,最初宋欽宗命他往河北召集兵馬勤王,後來金人發現趙構原來是真正親王,忿怒不已,要求宋朝安排趙構為使,才肯再議和,欽宗於是改派他出使金營求和。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改元「建炎」。建炎改元後,宋高宗遙尊被擄到金國的其母親韋氏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韋安道為郡王,親屬三十人均任官職。並且從此不斷派遣使者到金國求和要迎韋氏回南宋。

紹興八年(1138年),在宋使王倫的成功外交下,金朝撤銷偽齊,把包含東京開封等三京(東京、西京、南京)之地的河南、陝西歸還給南宋,但高宗生母韋太后尚未歸還。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對南宋示好,將死去的宋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在押的宋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郡王升為一品,原來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公爵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同時,在宋軍中最強大的岳家軍根本未參戰的情況下,完顏宗弼的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又在淮西柘皋先敗於張俊部下楊沂中和劉錡的聯軍,後來雖然因為張俊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勝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但由於韓世忠軍和岳家軍趕到,完顏宗弼不得不退軍北上。

四月下旬,宋高宗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張俊等大將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議和。

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此時高宗生母韋氏託人將一封信送到趙構手裡。「洪皓在燕,求得(韋)後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韋)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我擁有天下,但卻不能贍養親人,我父親徽宗已經死了!現在我發誓,我要公開要求金國歸還我母親韋太后,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向金國用兵!』),蕭毅等還,帝又語之曰:『(韋)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如果我母親韋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當謹守我們訂的和議誓約。如果回不來,有和議誓約也是一紙空文。」)當月,《紹興和議》最後的書面內容即達成。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殺害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據《宋史》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為《紹興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岳飛的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

至此,高宗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宋金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正式放棄上次和約所獲得的陝西、河南領土。宋高宗也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韋氏。

《紹興和議》約定南宋「不得以無罪去輔弼」,導致秦檜專權弄政長達十五年,高宗一方面對秦檜放任,另一方面,處處對秦檜提防。秦檜將死時,秦檜嗣子秦熺請求繼任宰相,高宗拒絕,並將秦檜一族調為閑職,秦檜死後,高宗始打擊秦檜餘黨,任用曾被秦檜打擊的大臣,但其中仍然不乏與秦檜持相近主張的投降派。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