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播完了,但是關於大秦,關於秦始皇還遠遠沒有結束,哪怕是秦朝都已經結束了兩千多年,但是關於秦始皇的爭論卻一直沒有結束。
熟悉昭烈君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歷史愛好者,同時也是個秦迷,今天昭烈君就從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說起,徹底捋一捋秦朝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王朝。
這就是真的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歷史上無數次被人反覆引用,來證明秦朝的殘暴無道,我相信你也一定聽過這句話,天下苦秦久矣。
這句話的出處是司馬遷的《史記》,而且明確的出處如下: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也就是說這句話也不是司馬遷說的,是司馬遷引用陳勝的話,陳勝是什麼人你知道嗎?
這個問題完全沒有侮辱你的意思,學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陳勝就是那個在大澤鄉起義,反對秦始皇的人。
記住這個人的身份,這才是解讀這句話的關鍵。
(01)天下苦秦久矣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要找到《史記》原文很容易,接下來要說的內容,全部都從《史記》而來,要是跟你以前理解的不一樣,歡迎查閱原文。
陳勝說了一句,天下苦秦久矣之後,緊接著又做了三件事兒, 詐稱自己是扶蘇和項燕的部隊,以他們兩個為名號造反。
第二件事兒,就是往魚肚裡面塞紙條,上面寫了陳勝王三個字,意思就是陳勝要當王了,第三件就是夜裡讓人假扮狐狸的聲音哀嚎,內容就是「大楚興,陳勝王」。
三件事一氣呵成,總結成一個字就是騙,他在欺騙身邊的人,也在欺騙天下人,為的就是給自己的造反做準備,騙人這種事本身沒什麼奇怪的,你要起義總得弄個理由,欺騙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完「天下苦秦久矣」之後,陳勝接下來這三件事明顯都是在騙人,那麼這句天下苦秦久矣的話,完全可以理解為,這也是在騙人,為的無非就是在位造反做準備。
中國政治早熟,這種為了某一種目的,編造謊言的手段,千百年來一直在繼續,陳勝的這句,天下苦秦久矣,很明顯就是為了造反的說辭,可是千百年來卻普遍被人反覆引用,甚至當做是不容辯駁的真理來對待,那麼問題出在哪兒。
為什麼千百年來大家都在引用這一句話,陳勝說了謊,那麼全天下人也會在說謊嗎,那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在反對秦始皇。
(02)沒有一個人喜歡秦始皇
秦始皇是個很成功的人,這種成功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解釋,反的方面就是,秦始皇在當年成功的做到了,泱泱中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沒有一個人喜歡他,這也算是對寡人最好的解釋了吧。
秦始皇的功業前面文章里說過,感興趣的可以翻翻昭烈君前面的文章,這裡主要說說這天下到底是哪些人恨秦始皇。
我把恨秦始皇的人分成四大類,這三大類基本上涵蓋了當時社會的主流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說,天下沒人喜歡秦始皇的原因。
第一類六國之人,這裡的六國指的是被秦國吞滅了的山東諸國,數量上肯定不止六個,這裡就按照主要國家來說,實際上可以代指非秦國的所有諸侯國。
他們恨秦始皇,因為秦始皇對他們來說是個冷酷無情的人,當年周滅商,還給商保留了兩塊地方,一塊是衛國,一塊兒是宋國,讓商人繼續祭祀他們的祖先,保留貴族的一些名譽和特權。
但是秦始皇呢,全部一視同仁,不管你是君主還是貴族,統統貶為平民,宗廟再無祭祀,徹底亡國,國家精英徹底淪為沒有任何特權的勞苦大眾,這樣的待遇,亘古未有。
因為此前大家相互攻伐,到最後總還會留一點尊嚴和面子,尤其是尊嚴,秦之前也有滅國戰,但最好對待他們的君主,起碼是給足了面子,或多或少都有優待,因為骨子裡,不管是滅人的,還是被滅的,還都是認可你貴族身份的。
但秦始皇很徹底,一視同仁,在秦始皇眼裡,沒有君主與貴族,統統按照失敗者的待遇對待,對於國君無一善終,關鍵死的完全沒一點尊嚴感。
這種待遇,六國的就貴族恨秦始皇,那時板上釘釘的,以張良為代表,他們時時刻刻都像是殺了秦始皇,而秦始皇也從來不信任他們,對他們也是無情的打壓。
(03)儒生討厭秦始皇
秦始皇安定天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的儒生,秦始皇也曾經認真的交談過,並且上泰山封禪的時候,也是帶著儒生去的。
但儒生有一個主張跟秦始皇的根本國策是衝突的,這一點就決定了後來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喜歡儒生,儒生也更不可能喜歡秦始皇。
這個根本國策就是,郡縣制還是封建制,儒生們尊孔子為師,孔子的主張很簡單,周公一切都是好的,你們恢復到周公時期的制度就可以了。
而周公時期的制度,就是封建制,所謂封建就是分封建國的意思,孔子說回到周公的時代吧,孟子說孔子說的對,於是儒生們的主張就是恢復周禮,回到周公的封建制度。
但秦始皇知道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靠的就是廢除了分封制,商鞅變法變的就是周公制的那一套東西,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
談不妥,那就沒得談,最終秦始皇把全國設置為36個郡,全部都由中央直屬,完全徹底的廢了封建制,儒生們也沒受到重用,因為秦始皇重用的是法家,這就為後世秦始皇不斷被罵結下了梁子,因為後世是儒家的天下。
六國的人不喜歡,儒生們不喜歡,這些大概秦始皇還能扛得住,但是秦國也沒人喜歡秦始皇,這就比較可怕了。
因為秦始皇主張的廢除分封制,最不喜歡秦始皇的首先就是秦國的宗室,大家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宗室居然一點肉都吃不到,不要說吃肉了,連湯也喝不到,宗室的恨可想而知。
什麼是宗室,宗室就是秦始皇的兒女,秦始皇的叔叔們,秦始皇的爺爺們,秦始皇的兄弟姐妹(主要是堂兄弟姐妹),總之這些都是秦始皇至親之人,他們恨秦始皇為什麼,自己和自己的子孫不能永享富貴世襲罔替。
秦朝的功勛們也不喜歡秦始皇,自己九死一生,為大秦打下著大大的江山,自己用生命換來的爵位,居然要人死爵滅,不能傳給自己的孩子。
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絕大多數辛苦付出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現在居然秦始皇一句話,你的兒子不能繼承你的爵位,必須要奮鬥,這對每一個父母的打擊都是巨大的,所以整個秦國的貴胄功勛,將軍高官,沒有一個喜歡秦始皇。
所有人都有私心,因為他們都有後代,這個話題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皇帝喜歡信任太監,這一點《大明王朝1566》說的最精闢。
大明朝誰都有退路,誰都有私心,只有太監們沒有,因為太監們沒有後代,你只要有後代,你就會為後代著想,這一點你是個人就不能避免,更人品學識沒有半毛錢關係。
話說道這兒你是不是覺的很可怕,原來從六國的王室到貴族,從秦國的王室到貴族在,再到天下的儒生,都沒人喜歡秦始皇呀,這秦始皇也太可憐了吧,居然做到了被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討厭。
(04)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說到這兒,你一定會問,那秦始皇圖啥呀,堅持郡縣制,得罪了所有人,秦始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郡縣制對國家好,對老百姓好,這裡指的老百姓是真正意義上的底層百姓。
你是不是瘋了,底層百姓是深受秦朝暴政最苦的,怎麼秦始皇怎麼可能是為了百姓好呢?
前面已經說過,陳勝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這句話是陳勝瞎說的,目的就是給造反找個理由,陳勝還有一句話,千百面來激蕩在底層百姓的心中,點燃著人們希望的種子。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所有底層百姓的心聲,而這種心聲,只有秦朝能做的到,在此之前沒有一個政權能做到,在此之後,絕大部分政權都打了折扣,有個甚至乾脆完全沒給百姓希望。
分封的意思就是,我的爵位可以傳給我的孩子,孩子之後是孫子,總是只要祖宗厲害,子孫後代可以永享富貴,你的血統和出生,決定了你一生的命運。
這就是分封制,郡縣制的核心,是打破了分封制,你的榮耀,你的爵位,你的官位,你的俸祿,所有的一切,都以你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為前提。
你要爵位嗎,為國家打仗吧,為國家做貢獻吧,你要官職嗎,哪怕你爹是丞相,你也得從基層做起,必須為國家做出點什麼。
這就是兩種制度的根本區別,一種是看血統,一種是看能力,哪一種對百姓好,一目了然,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有秦朝能做的到,退後到封建制,王侯將相只看你的「種」。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只有郡縣制才能給百姓希望,為什麼感覺,最反對秦朝的是那些底層百姓呢?
這就要說道,秦朝為什麼會亡,要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項羽打敗了章邯殺了子嬰,項羽是貴族,是他覆滅了秦朝。
誰打敗了項羽,是劉邦,千萬不要說劉邦是農民,劉邦的哥哥才是農民,而且劉邦最看不上這樣的哥哥,關鍵他們是相互看不上。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因為當年大嫂看不起他的事,就是不封大哥家,於是在老爹的一再勸說下,封倒是封了。
不過,侯名很特別,叫做羹頡侯。羹頡侯。羹者,鍋中飯菜也;頡者,用勺刮鍋也。羹頡侯,就是飯菜刷鍋侯,光亮亮的行頭,偏要給你撕個露醜的口子,就是害臊他們當年嫌棄劉邦的不務正業。
(05)為了天下一直被罵
總之劉邦這個地痞出身的秦朝基層官吏,最終取代了秦朝,建立了漢朝,秦始皇一直堅持的郡縣制,終於還是被基本保留了,因為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郡縣製得好,只不過很多時候拗不過人性罷了。
結果留個個尾巴,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這個尾巴到了漢武帝時代才徹底剷除,從此之後,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郡縣制,分封只是一種稀少的補充,主要是針對皇親貴胄的分封。
基本上建國之初大估摸分封的,都沒有好幾國,漢朝是這樣,晉朝的八王之亂更是這樣,明朝的靖難之役更是如此,都到了清朝了,三藩之亂還差點讓秦朝掛掉。
秦始皇用生命堅持的郡縣制,是先進位度的代表,但也因為太過先進,太反人性很人情,所以當時遭到了所有人的唾罵,明明是給了底層百姓,制度上上的出路,卻也還要被底層百姓罵的最厲害,這樣的秦始皇真是有點可憐。
秦始皇的有沒有暴政,肯定有,但是秦始皇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是先進的,亡國只是因為先進的制度,一時被落後的制度復辟了而已。
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之前,落後戰勝先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周滅商就是一次典型的,野蠻征服文明,落後戰勝先進。
分析了當時的人為什麼罵秦始皇,你大概也就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秦始皇陵了,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包括李斯,他最後沙丘之變,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持續享受利益,如果他能像以前那樣,封個爵位,世代相傳,大概也就不會鋌而走險了。
秦始皇的方向沒有錯,錯就錯在步子邁的有點大,把帝國撕裂了,很多攻詰之所以是制度性的,持續不斷的,就是因為根本理念不一樣。
比如說,有人給我留言說,他發現挺秦始皇的,干法律職業的很多,這是當然,以為秦始皇是法家嘛,更重要的是,法律跟儒家的核心思想是衝突的。
儒家的思想有很多,但核心思想和基礎有一條,那就是反對人人平等,在儒家的價值觀里,人人必須不平等,人人平等這件事完全跟儒家的理念相反,明白了這個你就明白為什麼學法律的很多都覺的秦始皇還不錯,因為人人平等是儒家最反對的。
不喜歡儒家,自然也就親近法家,親近秦朝了,這個跟個人的德道水準無關,無非就是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基本的價值觀。
很多人都罵秦始皇,當時的和後世的,但是你明白了原因之後,大概就會明白,發聲的大多數,並不意味著就是真實的大多數,搞清楚了被罵的原因之後,罵不罵當然是你的自由,是不是暴秦,是不是暴君,自有公論,但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想清楚別人為何那麼說,才是關鍵。
千古一帝,始皇帝,功在千秋,利在華夏,有功得贊,有過則罵,不可偏廢,只是歷史上上罵的太多太久,偶有誇得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但有功肯定是要誇的,至於罵,自然汗牛充棟的書,我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