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烈日下,又到一年暑期,「博物館預約難」頻頻登上熱搜。暑期是出遊高峰,「博物館預約難」既緣於暑期研學游、親子游等文化旅遊需求,也和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密切相關。故宮、國博、蘇博本館、上博人民廣場館、陝歷博等頂流場館預約頁面幾乎都是一片「灰屏」,全部約滿,這些頂流博物館實行全面預約制到底始於何時?博物館預約難的困局有沒有可能破解?
預約參觀,本意是為了控制博物館人流,保證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但隨著文博觀展的持續升溫,遊客的參觀需求與博物館限流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以至於產生了「博物館預約難」的問題。
熱門博物館:從排隊數小時到預約之路
不少對上海博物館熟悉的觀眾都對上博的排隊記憶猶新:如2017年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時,清晨6點就有觀眾開始排隊,苦候三四小時方能入館,當時,館方上午曾被迫掛出「人數已滿」的告示;而在蘇州博物館本館與陝西歷史博物館,一些觀眾印象里則是「沒有一天不排隊」,而在暑假高溫期間這樣排隊可謂讓人苦不堪言。
上海博物館排隊景象 澎湃新聞資料
在文博熱的背景下,尤其是疫情以後,預約制因之逐漸誕生。
上海博物館的預約制度始於2023年7月14日。那天發布的公告明確至同年10月8日,全館實行「全預約制」,散客需提前7天通過官網或微信公眾號預約,並首次引入「爽約懲罰機制」——兩次未提前取消預約且未到實際到館的賬號,凍結預約資格30天。這一變革標誌著上博從局部限流(如特展預約)轉向常態化預約制。
2024年1月上博東館啟用後,新館延續該規則,且兩館預約入口獨立,進一步強化分時控流。2024年3月,為遏制黃牛囤票,新增「30天內單館限約5次」「累計3次爽約凍結60天」的規則。2024年4月19日的優化成為關鍵轉折:預約開放期從7天延長至14天,同時開通英文官網境外散客通道,支持郵箱註冊預約,顯著提升國際遊客便利度。
2024年9月15日起,上海博物館實行兩館兩制,上博東館取消了預約制,觀眾可以隨到隨進,目前10個多月來運行狀況良好;但人民廣場館囿於承載量有限,仍然較難預約。
蘇州博物館(本館)的預約制始於2019年4月聯合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重點景區,同步推行實名制分時全預約參觀機制。這一改革旨在破解蘇州博物館(本館)所在東北街區域節假日遊客擁堵難題,通過精細化分流提升參觀體驗。2025年暑期,蘇博本館通過延長開放至20:00、增設夜場分流,使17:00後場次預約成功率有一定程度提升。目前蘇博兩館「一館一策」分級管理:本館因空間有限,仍保留預約制;西館、民俗館、古籍圖書館等擴容場館免預約,通過安檢即可入館。
蘇州博物館《長物志》展覽現場 2025年7月3日
國家博物館的預約制度始於 2019 年4月。2008 年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後,國博日均參觀量激增十倍,傳統接待模式難以為繼。2019年,國博正式推行全員分時段實名預約制,每日限流3萬人次,通過官網、微信等渠道提前 1-5 天預約,並保留現場預約通道。這一制度在2023年 "文博熱" 高峰期進一步升級:將預約放票時間調整為每日 17 點,實行 "退票不回池" 規則,封禁 42.5 萬個風險賬戶及 165.7 萬個高頻訪問 ip。2025 年 4 月,國博推出預約賬號實名認證制度,要求用戶綁定身份證和手機號, 從源頭封堵黃牛與虛擬賬號搶票通道。
國家博物館內景。澎湃新聞 資料
故宮博物院的預約制度始於2015年的單日限流與實名售票,2017年全面推進網路售票,奠定數字化管理基礎。但真正形成嚴格的「提前預約制」在2023年迎來關鍵升級:同年11月1日,故宮實施分時段管控,將每日門票分為上午(入場截至12:00)與下午(最早11:00入場)兩時段,同時取消現場售票,要求所有遊客提前7天預約,超時未入者拒入,並配套「爽約懲罰機制」(180天內爽約3次凍結賬號60天)。
2024年暑期,故宮推出人工緩釋票額策略:每晚8點放票時專人值守,緩慢釋放25%增量票源,延長搶票窗口至1小時,避免「秒空」局面。同時升級反制系統:隔離旅行社與散客票倉,攔截90%黃牛機刷請求(日均250萬次請求中惡意流量佔80%)。近期國家文物局下發通知後,故宮增設未成年人團隊快速預約通道。
陝西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陝歷博」)的預約制度經歷了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推行的漸進過程。2019年,為應對免費開放後的客流壓力,陝歷博首次推行實名制預約與錯峰參觀。2024年1月11日,新開放的秦漢館率先在公休日及法定節假日實行提前3天預約制(春節提前15天),平日則免預約刷證入館,標誌著分時管控的精細化嘗試。2025年1月14日:陝歷博本館與陝歷博秦漢館同步實施提前5天放票制度,每日固定時段放票(本館17:00、秦漢館17:30),取消現場售票,所有遊客需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目前陝歷博本館仍然難以預約,秦漢館則余票充足。
專家建議「兩條腿走路」:給現場觀眾留下通道
「熱門博物館實行預約制,有利於改善文物保護和參觀體驗,但確實不能一刀切,即使最頂流的博物館,其實還是可以預約和現場排隊相結合的」,一位博物館原館長對澎湃新聞說,「可以學一學中國書畫與園林留白的智慧 —— 比如每天保留10% -20% 的現場票或排隊名額,在上午 10 點、下午 2 點各進行釋放,讓沒趕上預約的一部分觀眾不再到了現場而無奈返回。」
上博人民廣場館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雲此前接受《中國旅遊報》採訪時提到,「通過門票預約,分時段預約的『分流』效果,可以有效改善遊客在節假日出行時面臨的交通難、停車難、遊覽難等問題,但對於熱門博物館而言,預約措施和現場購票應該相互補充,『兩條腿走路』,提供預約通道,也給現場線下購票留有餘地,在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中做好分割,切忌『一刀切』」。
「正如硬幣的兩面,取消預約並不能解決博物館入館難的問題。」吳麗雲擔心,熱門景區和博物館如果取消預約,長時間排隊也會讓「黃牛」多起來。
「其實是可以適當借鑒大英博物館等海外博物館的預約與排隊結合的雙軌制,這也啟示我們:彈性與人本服務意識是破解預約困局的鑰匙。」一位文博學者對澎湃新聞說。
預約難的本質是文化資源稀缺性、技術異化與普惠理想碰撞的產物。當承載千年文化的文物被鎖在「秒空」的系統里,破解之策或許不在於建立更高的牆,而在更寬的門——如國家文物局所呼籲:科學評估、分類施策,讓技術回歸人本主義的服務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