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晚間,電視劇《在人間》在愛奇藝3集上線,正式首播。這部電視劇由徐兵編劇並且執導,趙麗穎、尹昉、張一山、周一圍、董子健和孫千等知名演員主演。該劇總計是8集劇情,基於目前上線的這3集來看,它應該是講「人的分裂人格」問題。這是一部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哲學心理學的電視劇。這樣的電視劇作品,在國產劇當中非常少見。顯然,徐兵帶領趙麗穎等演員,正在做中國電視劇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探索與嘗試。
要對電視劇《在人間》進行整體的「分裂人格」層面上的哲學心理學解析,需要基於全部的8集劇情。只基於目前的3集內容來看,還只能看出一個大概樣貌來,不能進行真正細緻且正確的分析。老編我姑且基於目前上線的3集,隨便說一下個人看法,肯定會有不正確和疏漏的地方,我會在稍後觀看更多劇情之後,持續補齊個人劇評看法。
《在人間》目前3集,故事內容方面,主要集中在「誰是精神病人」這件事情上。首播的第一集內容當中,給觀眾們的感覺是,張一山飾演的角色是精神病人。第二集的劇情當中,給觀眾們的感覺則是,趙麗穎飾演的角色才是精神病人。而到了第三集當中,觀眾們開始感覺到,尹昉飾演的角色才是精神病人。到底誰才是精神病人呢?這是《在人間》留給大家的懸念。
而當主角(說是男主角也行,說是女主角也行)用現代高科技的方式進入另一個維度空間之後,他(她)發現了董子健角色、孫千角色和葛錚角色。我的初步感覺是,這三個角色的三種性格,其實也是主角性格的另一種投射。這三位角色的三種性格,我們可以籠統地稱之為封閉性的性格,不願意打開自己,不願意走向社會等等。
可能,就是董子健角色性格、孫千角色性格和葛錚角色性格,造就出了主角的這種分裂人格。繼而,在電視劇《在人間》當中,出現的尹昉角色、趙麗穎角色和張一山角色,並非是三個角色,而是主角分裂人格造就出來的三重人格,主角,最終只是一個人。這部電視劇,這些故事,都是主角一個人在暢想。
周一圍角色在該劇的前3集當中,飾演一位科學工作者。徐崢和莫文蔚在2014年的時候,有過一部名為《催眠大師》的電影,當所有人都以為主角是催眠大師的時候,影片到了最後,來了一個反轉,原來,主角是被催眠的。所以,我感覺,這部《在人間》最終並不排除一種可能性,當所有人都以為尹昉角色是來找周一圍角色進入多維空間的時候,劇情最後,會不會來另一個反轉,這個反轉,集中到周一圍角色身上?
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和方法,在很多歐美影視劇作品當中,是可見的。歐美創作者們喜歡在西方哲學、心理學的維度當中講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概念先行的,是哲學、心理學指導創作的。咱們中國的文學和影視劇作品,以往的創作思路,並非是哲學和心理學概念先行,而是經驗主義、現實主義先行,盡量遵從現實原則,講實打實的故事。
這一次,徐兵編劇導演的《在人間》,則不是通過現實主義的方式實現「在人間」,而是通過故事通往哲學心理學的方式,實現人間的另一種存在。咱們以往的國產劇作品當中,用這種方式講故事的少之又少。所以,徐兵這次,用《在人間》開創了一個電視劇層面上的新的敘事手法。這個手法,可能會被稍後的影視劇們學習。
觀看徐兵的這部《在人間》,可能需要一些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做基礎。不然,就會覺得,這部電視劇這是講了個啥啊,怎麼看不懂呢?如果有了一些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做鋪墊之後,就會覺得,劇情內容當中,這些彎彎繞實在太有意思了。人類,是可以在哲學的海洋當中遨遊的。電視劇《在人間》用故事的方式,為人類的頭顱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哲學海洋的東西。這個時候,就看誰游泳水平高了。
當然,我這些看法,只是基於目前的3集內容。《在人間》還有後續5集,有新的看法,我會實時更新出來,和大家分享。只基於目前3集,肯定會有疏漏與錯誤。讓大家見笑了。(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