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似錦》,黃奕飾演的長公主那「瘋批」勁兒,真的太扎眼了。
有個情節,著實把大家看糊塗了。
長公主的女兒崔明月鍾情七皇子郁錦,可郁錦滿心滿眼只有姜似,對崔明月連餘光都吝嗇給予。
崔明月哭得肝腸寸斷,鐵了心要嫁給郁錦。
長公主第一次求皇帝,請求賜婚,想讓崔明月和姜似一同成為郁錦的王妃。
這操作讓人直撓頭。

七皇子都擺明了不娶,為啥長公主非得把女兒往這段姻緣里推呢?
硬湊的婚姻,能有幸福可言?
要知道,長公主自身在感情路上就栽過大跟頭。
當年崔將軍和姜似的母親本有婚約,是長公主橫插一腳使得崔將軍成了駙馬。
但婚後兩人關係一直磕磕絆絆,長公主也因此對感情心灰意冷。

既然自己嘗過無愛婚姻的苦澀,為啥還讓女兒重蹈覆轍?
這情況和《知否》里小公爺的遭遇有些相似。
小公爺傾心明蘭,打死不願娶縣主,可邕王妃扣押了小公爺的父親,無奈之下,小公爺只能妥協娶了縣主。
當時很多觀眾也納悶,這般強扭的婚姻能有好結局?實際上,身處高位之人思維和咱普通老百姓大不一樣。

長公主和邕王妃敢這麼行事,是自恃手中權勢可擺平一切。
長公主打算讓崔明月和姜似同時成為王妃,這只是她的初步計劃。
若真成了,後續肯定會想法子除去姜似,讓崔明月成為獨一無二的王妃。
至於郁錦,在長公主權勢的威壓下,即便滿心不情願也只能乖乖就範。
恰似小公爺,雖抗拒娶縣主,最終還是在權勢逼迫下低頭。
婚後,他也不敢對縣主稍有怠慢,該盡的丈夫職責一樣不落。

邕王妃篤定權勢無所不能,長公主亦是如此想法。
這本質上是一種「路徑依賴」,過往經歷讓她們覺得只要有權有勢旁人就不敢不從。
在她們眼中,權勢不如自己的人宛如螻蟻,可隨意拿捏。
至於這些「螻蟻」的內心想法、是否擁有真愛,她們毫不在意,聽話才是首要。

分辨一個人是否真心難如登天,判斷其是否聽話卻易如反掌。
以長公主身邊的侍衛為例,聽話是他的第一要務。
有個細節,崔明月吩咐侍衛做事,侍衛仿若未聞,長公主一開口他立刻點頭領命。
長公主當時滿臉得意,對侍衛的表現極為滿意。

不管是長公主還是邕王妃,都不把真心當回事。
尤其到了她們這般地位,內心早已堅硬如鐵,對感情之事看得很淡。
別說她們,當下不少人談婚論娶,首要考量的並非感情,而是對方的財力、人品、家庭狀況等,因為這些才是婚姻幸福的基石。

長公主和邕王妃此舉還有個目的,就是向他人彰顯自身權勢。
你瞧,別人抗拒的事我能強行促成,你們誰敢違抗我?誰敢不聽命於我?
至於女兒是否會受傷害,一方面,她們認為憑藉自身權勢定能護女兒周全;另一方面,她們深知很多時候難以兩全。
要麼順應女兒心意,讓她嫁給心儀之人,可結果或許不佳;要麼阻止女兒任性,可女兒可能會記恨一輩子,留下終身遺憾。

你看,人生抉擇,無論選哪條路都暗藏風險。
如此,還不如滿足女兒心愿,即便最終結果不如意又何妨?
經歷過才不會抱憾,況且她們權勢滔天,女兒若遇離婚甚至喪夫之事也並非難以承受。
就像長公主,輕輕鬆鬆將駙馬逐出家門,她的生活依舊逍遙自在,甚至還能豢養男寵。

眾多影視劇中,男人若看上某個女人,即便女方無意也常強行迎娶。
觀眾通常不會糾結「強扭的瓜不甜」,也能理解男人的做法。
為何?因為大家心裡清楚,即便結果不好,男人也不會遭受太大損失。

畢竟男人往往掌控著各類資源,一段失敗婚姻對他們難以造成實質傷害。
長公主和邕王妃同樣手握資源,且這些資源多是她們憑藉自身努力獲取,能夠自主支配。
所以,她們的諸多想法與男人頗為相似。
在她們看來,把女兒嫁給不愛的人並非什麼天大的事,只要女兒喜歡就行,男人若不聽話隨時可以更換。

現實生活何嘗不是如此?若你有足夠資源兜底,行事便能更加隨性,想做什麼就去做,即便犯錯,大不了從頭再來。
資源匱乏之人,可選擇的餘地狹窄,做事就得反覆權衡利弊,不敢輕易行動,只因輸不起。
歸根結底,自身發展得好,才有更多任性的資本,也才更有機會實現心中所願,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