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2025年03月23日03:52:06 娛樂 1802

"忘掉維斯康蒂吧,"凱特·布蘭切特托德·菲爾德備受讚譽的新作《塔爾》中飾演的強勢指揮家利迪婭·塔爾對柏林樂團下達指令。此時樂團正在排練馬勒第五交響曲的柔板樂章——這段旋律因盧基諾·維斯康蒂改編自托馬斯·曼的華麗影片《魂斷威尼斯》(1971)中那沉悶的臨終喘息,從此被永遠打上了死亡的烙印。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利迪婭一語道破無可辯駁的事實:古典音樂與電影藝術長久以來相互纏繞。無論是維斯康蒂與馬勒,還是庫布里克施特勞斯,總有些樂曲一旦響起,就會讓人立刻聯想到借用它們的電影畫面。

但若論以古典音樂為主題的電影本身,《塔爾》卻站在一條並不光鮮的傳統脈絡末端。除少數例外,自有聲電影誕生以來,那些聚焦古典作曲家的傳記片始終是藝術電影領域的固定存在,卻大多淪為乏味的作品。令人意外的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早年便涉足這一領域,1934年推出施特勞斯家族題材的《維也納的華爾茲》;而當電影製片人試圖攀附這些題材的高雅文化血統時,僅1930至1940年代,莫扎特貝多芬威爾第舒伯特柏遼茲亨德爾肖邦帕格尼尼阿爾貝尼斯格什溫舒曼等音樂家的生平便相繼被搬上銀幕。

比起機械羅列這些片名,我們更願在以下列表中探索古典音樂在電影中更豐饒的土壤:突破形式的紀錄片、顛覆性的動畫電影,以及如《塔爾》這般神經質的心理劇。

第十部——銀海香魂 Humoresque (1946) 導演:讓·尼古拉斯科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在1940年代好萊塢情節劇的璀璨世界裡,古典音樂常被用來粉飾門庭,平添幾分高雅格調。在《漢歐威廣場》(1945)和《鵑血啼痕》(1946)這類黑色電影中,主角往往是飽受折磨的作曲家或鋼琴家,而瓊·克勞馥主演的《花容月貌》(1941)里更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對白:"你喜歡音樂嗎?交響樂協奏曲?""有些交響樂。多數協奏曲。"

繼《慾海情魔》(1945)大獲成功後,克勞馥趁熱打鐵接演了《銀海香魂》——這部悲情顫慄的影片講述紐約工人階級小提琴手在克勞馥飾演的富婆資助與掠奪性愛慕間掙扎的故事。小提琴獨奏鏡頭由音樂顧問艾薩克·斯特恩親自完成,而讓·尼古拉斯科執導的這部華麗戲劇,最終在瓦格納《特里斯丹和綺瑟》的"愛之死"旋律中迎來淚眼婆娑的高潮。

第九部——貓的協奏曲 The Cat Concerto (1947) 導演:約瑟夫·巴伯拉 / 威廉·漢納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比起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的通俗劇,查克·瓊斯及漢納-巴伯拉黃金時代的經典卡通對古典音樂世界的解構更顯癲狂。他們痴迷於在此製造混亂——且看兔八哥系列短片《長毛兔》(1949)與《歌劇是什麼?》(1957)中,舞台演出如何被鬧劇顛覆。

若論神經質如何顛覆完美主義,《塔爾》的精髓早已在米高梅八分鐘動畫神作《貓的協奏曲》中初現雛形。湯姆身著燕尾服、襯衫筆挺,本欲以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展現鋼琴家的超凡技藝,卻因琴聲驚擾了藏身施坦威琴肚的復仇心切的傑瑞,導致演奏徹底崩壞。早在1946年的《兔子狂想曲》里,兔八哥亦在演繹同一首李斯特狂想曲時遭老鼠騷擾,更引發華納與米高梅兩大廠牌相互指控抄襲的滑稽鬧劇。

第八部——紅杏出牆 Unfaithfully Yours (1948) 導演:普萊斯頓·斯特奇斯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早在《塔爾》聚焦那位威嚴肅穆的指揮家及其跌宕私生活之前,普雷斯頓·斯特奇斯便已讓雷克斯·哈里森化身艾爾弗雷德·德·卡特爵士——這位虛構的英國交響樂指揮家身上,分明流淌著傳奇指揮家托馬斯·比徹姆爵士的血液。與漢納-巴伯拉動畫到哈內克電影一脈相承的是,這部黑色荒誕喜劇同樣將古典音樂與層層遞進的癲狂緊密相連:當德·卡特驚聞妻子紅杏出牆,竟在即將上演的三首曲目中汲取靈感,構思出三種極盡奢華的復仇方案。

羅西尼歌劇《塞米拉米德》序曲對應著在泰晤士河畔製造"意外"船難的毒計,瓦格納《唐豪瑟》前奏曲催生出在威尼斯運河設局溺斃嬌娘的陰謀,而柴可夫斯基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的熾熱情慾,則讓他決定在巴黎歌劇院地下室點燃情慾之火與妻子同歸於盡。這場以音樂為載體的瘋狂復仇幻想,恰似被施了魔法的總譜,將德·卡特推向自我毀滅的深淵。

這部標誌著斯特奇斯荒誕喜劇黃金時代終結的作品,遭遇票房滑鐵盧。更添戲劇性的是,影片上映時哈里森正深陷輿論漩渦——他的情人、女演員卡洛爾·蘭迪斯剛剛自殺身亡,為這場銀幕上的癲狂復仇平添幾分陰鬱的宿命色彩。

第七部——音樂室 জলসাঘর (1958) 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在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音樂室》中,古典音樂——此處特指印度傳統音樂——為沒落貴族構築起一座逃避現實的聖殿。當變革浪潮在府邸外洶湧澎湃,羅伊卻蜷縮在豪宅的音樂室內,邀來西塔琴師與舞者,為賓客們演繹最後的狂歡。故事設定在1920年代,印度政府彼時剛廢除封建柴明達爾制度,象徵著羅伊醉生夢死的特權世界行將崩塌。面對聲望與收入的雙重危機,他既無心打理田產,更在帝國傾頹之際沉溺於絲竹管弦,將畢生熱愛化作對抗現實的最後堡壘。

這部作品與邁克爾·鮑威爾&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的《百戰將軍》(1943)及盧基諾·維斯康蒂的《豹》(1963)同屬影史經典,皆以垂暮之年的主人公無力直面時代劇變為母題。若欲探尋印度古典音樂的當代影像詮釋,不妨關注柴塔尼亞·塔姆哈尼的《學徒》(2020),這部傑作以天才學徒的自我覺醒為切口,深刻剖解了藝術追求完美與人性局限的永恆悖論

第六部——安娜·瑪格達麗娜·巴赫的編年史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1968) 導演:達尼埃爾·於伊耶 / 讓-馬里·斯特勞布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讓-馬里·斯特勞布與達尼埃爾·於伊耶1968年的這部作品,徹底顛覆了傳統傳記片的創作範式。影片摒棄戲劇化敘事,僅以巴赫妻子安娜·瑪格達萊娜的日記摘錄為線索,串聯起由古斯塔夫·萊昂哈特演繹的系列音樂場景。當演員身著巴洛克時期服飾,在作品首演的原址用古樂器重現《馬太受難曲》《勃蘭登堡協奏曲》等經典時,斯特勞布-於伊耶的鏡頭賦予影片近乎文獻記錄的真實質感——它將巴赫的藝術創作置於柴米油鹽的世俗生存與接踵而至的家庭悲劇之間,構建起音樂史與社會史的立體對話。

這種近乎固執的極簡主義在終章迸發出震撼力量:巴赫溘然長逝,天際流雲逶迤而過。肉身消殞,而藝術永存。鏡頭語言與音樂本體在此達成終極和解,如同賦格曲中交織的聲線,在時空長河中綿延不絕。

第五部——夏日之歌:弗雷德里克·戴留斯 "Omnibus" Song of Summer: Frederick Delius (1968) 導演:肯·羅素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在作曲家傳記片這個多以中庸之道為主流的領域,我們理應感激肯·羅素那肆意揮灑的癲狂美學。從他為BBC《綜合》系列打造的一連串先鋒實驗作品開始,這位導演對古典音樂家的詮釋愈發狂野不羈,直至1975年那部將搖滾歌劇推向極致的《李斯特狂》——片中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聲光電的狂歡,堪稱影史奇觀。

回望其創作軌跡,1962年的《作曲家埃爾加》尚屬相對克制的傳統傳記片,但到了1965年的《德彪西的電影》——由奧利弗·里德主演——已然蛻變為一場向費德里科·費里尼八部半》致敬的元電影狂歡。這部浸透六十年代迷幻氣息的作品,以戲中戲結構解構了傳記片本身,讓德彪西的人生成為導演自我投射的稜鏡。

而公認最動人的,當屬1968年為BBC拍攝的《夏日之歌:弗雷德里克·戴留斯》。這部以英國作曲家晚年助手埃里克·芬比視角展開的影片,將戴留斯癱瘓於法國鄉間的暮年歲月,升華為一曲關於藝術傳承與生命韌性的雙重奏。當鏡頭掠過格雷夫森德碼頭(註:戴留斯曾在此聆聽河面傳來的霧號,受其啟發創作《夏日花園》),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音樂家的肉身困局,更是藝術靈魂如何掙脫時空桎梏,在他人生命里獲得永生。

第四部——莫扎特傳 Amadeus (1984)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這部喧鬧的莫扎特傳記片將卓越與天才的分野刻畫得鋒利刺骨。彼得·謝弗的虛構劇本以安東尼奧·薩列里為視角展開敘事——這位約瑟夫二世宮廷的年長作曲家,在謝弗的筆下因嫉妒年輕對手那神賜的天賦而陷入癲狂,最終釀成殺念。當鏡頭對準暮年的薩列里時,他正棲身於瘋人院,影片隨即閃回至少年天才橫空出世、薩列里妒火中燒的往事。湯姆·休斯將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塑造成輕浮的咯咯傻笑的紈絝子弟,反襯得薩列里對天賦分配不公的怨懟愈發令人共情:這個蠢貨怎會成為神性音樂的源泉?

作為衡量同類作品的標杆之作,米洛斯·福爾曼這部奧斯卡多獎得主雖在歷史真實性上存疑,卻堪稱酣暢淋漓的娛樂盛宴。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反而重燃了世人對薩列里音樂的興趣,使其逝世近兩百載後仍能頻繁上演與灌錄。

第三部——古爾德的32個短片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1993) 導演:弗朗索瓦·吉拉德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這部加拿大合輯電影徹底顛覆了傳統傳記片線性敘事的窠臼,轉而以32個碎片化章節解構鋼琴怪傑格倫·古爾德的一生(嚴格來說是31個章節加片尾字幕序列)。32這個數字暗合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章節數——古爾德恰是這首曲目的殿堂級詮釋者,先後留下1955年青年時期的標杆錄音,與1981年更為沉鬱的晚年重構版本。

影片以稜鏡式敘事解構天才的多重面向:科魯姆·費奧瑞傳神演繹的古爾德人生劇場、穿插的紀錄片段落、耶胡迪·梅紐因等大師訪談,以及最令人驚艷的視聽實驗——古爾德的琴聲與同胞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的抽象畫作共舞。這種碎片化的美學語言,在導演弗朗索瓦·吉拉德1998年的《紅色小提琴》中得以延續,後者同樣以非線性敘事,追溯一把傳奇小提琴從17世紀克雷莫納到現代蒙特利爾的流轉軌跡。

第二部——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2001) 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我們必須將銀幕上首次將古典鋼琴藝術與越界性慾相勾連的功勞,歸於哈威·凱特爾詹姆斯·托貝克1978年新好萊塢驚悚片《手指》中那狂野癲狂的表演——該片後來由雅克·歐迪亞翻拍為2005年的《我心遺忘的節奏》,僅片名已暗含玄機。

邁克爾·哈內克改編自埃爾弗麗德·耶利內克1983年同名小說的《鋼琴教師》,以冷冽犀利且令人震撼的筆觸,塑造出伊莎貝爾·於佩爾飾演的維也納音樂學院教師形象。這位刻板拘謹的鋼琴教師,既痴迷舒伯特的樂聲,又對硬核色情片有著同樣的癖好。與專制的母親同住家中,她壓抑而嚴苛的生活軌跡,因一位英俊新生的出現徹底失控,兩人墮入毀滅性的施虐受虐關係。

這部影片無疑為《塔爾》探索嚴苛音樂家隱秘創傷的創作提供了藍本,兩部電影甚至共享同一位剪輯師莫妮卡·威利。哈內克以手術刀般的精準度,剖開了藝術天才光鮮表象下暗涌的病態慾望,這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凝視,恰與《塔爾》形成跨越時空的互文。

第一部——巴赫前的寂靜 Die Stille vor Bach (2007) 導演:導演: 佩雷·波爾塔貝利亞

【10部關於古典音樂的佳片電影推薦】 - 天天要聞

這部西班牙電影人佩雷·波爾塔貝利亞執導的實驗性紀錄片,在某種程度上與《古爾德的32個短片》的碎片化敘事異曲同工,以極具迷惑性的視聽實驗探索巴赫精密和聲在當代世界的生存空間。"我首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消解巴赫作品本質價值的前提下,將其自然融入21世紀語境的敘事肌理中,"波爾塔貝利亞在第二跑公司藍光版花絮手記中寫道,"今日縈繞我們的雜訊與靜默,正是將音樂具象化為影像敘事的密鑰。我刻意將巴赫置於日常聲響的包裹之中:公共交通、卡車轟鳴、餐具墜地、暴雨滂沱、馬蹄聲聲。"

影片始於一架自動演奏鋼琴自行穿越空蕩房間的奇幻場景,奏響《哥德堡變奏曲》的序章。波爾塔貝利亞以時空交錯的蒙太奇手法,在史實重構與當代"巴赫朝聖"產業的雙重維度間自由穿梭,穿插大量充滿思辨的對話與影像奇觀。歷史重現段落與對現代音樂旅遊工業的解構,共同編織成這曲跨越三個世紀的復調對話。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劍星》主視覺圖PC版公布!伊芙絕美身材更吸睛了 - 天天要聞

《劍星》主視覺圖PC版公布!伊芙絕美身材更吸睛了

由Shift Up製作的動作冒險遊戲《劍星》將於今年6月推出PC版,製作人金亨泰現已入駐新浪微博,公布了一張經重新設計後的主視覺圖,伊芙看上去更加高清,金亨泰稱該圖係為《劍星》PC版的發售所制。除了PC版以外,Shift Up還確定《劍星》與《勝利女神:妮姬》聯動的DLC也將於今年6月同步推出,包含新BOSS戰、收藏玩偶與貼紙,...
《GTA6》女主演員猜測:身材超棒的小姐姐 - 天天要聞

《GTA6》女主演員猜測:身材超棒的小姐姐

在《GTA6》公布首支預告後,就有傳聞稱女主露西婭·卡米諾斯由Manni L. Perez扮演。而本周R星公布了第二支預告片,露西婭也有更多的畫面可供分析,進一步提高演員猜測的可能性。遊戲博主SynthPotato發了一些露西婭和Manni L. Perez的對比圖,據說她擔任露西婭的配音、臉模和動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均為玩家社區的猜測分析...
優酷平台2025年片單發布,頂級班底打造「內容為王」持續發力 - 天天要聞

優酷平台2025年片單發布,頂級班底打造「內容為王」持續發力

2025年5月8日,在2025阿里大文娛商業化·春季雲發布會上,優酷正式官宣最新的劇集、綜藝、泛文娛等內容片單,通過全題材領域與精準垂直內容的「雙管齊下」,構建了橫向貫通、縱向細分的全景化內容矩陣,為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點的觀眾提供全天候、
00後治沙少年被指擺拍立人設,拍沙漠種樹視頻1個月賬號粉絲214萬,合伙人回應 - 天天要聞

00後治沙少年被指擺拍立人設,拍沙漠種樹視頻1個月賬號粉絲214萬,合伙人回應

極目新聞記者 郭邇近期,00後異瞳男生王金在沙漠種樹治沙的視頻走紅。從4月9日發布第一條視頻,截至5月9日,他的賬號有214萬粉絲。這位「治沙少年」短時間內火出圈,其背後是否有團隊和公司包裝的話題引發熱議後,有團隊稱其為擺拍、立人設。據封面新聞報道,與王金有過短期合作的楊先生告訴記者,王金的多期治沙視頻並非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