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浪姐6》的舞台亮相環節,62歲的葉童以一款獨特的銀白「掃把頭」造型閃亮登場,這一造型瞬間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眾人熱議的焦點。
從一開始主題曲錄製的時候,葉童就站在了c位,這一站位本身就吸引了眾多目光。
而後,關於她造型的爭議紛至沓來,不少人覺得這個造型不太好看,甚至有人猜測她是不是在模仿梅艷芳。
不管怎樣,葉童的一舉一動都如同觸發流量密碼一般,牢牢抓住了大眾的眼球。
網友們對於葉童此次亮相的看法明顯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撥。
有一部分網友對她的勇氣和突破精神極為讚賞,稱讚她不愧是演藝界的「千面女郎」,即便到了62歲的年紀,依然敢於在造型上大膽嘗試,挑戰自我。
然而,另一部分網友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節目組是在利用情懷來炒作。
畢竟葉童曾經飾演的「許仙」這一角色太過經典,深入人心,如今節目組很可能會藉助這個經典ip來製造話題,這難免會給人一種過度消費經典的感覺。
而且,還有人擔心節目組會過度強調葉童的年齡,將她的年齡當作一個賣點或者話題點來炒作。
在這場熱烈的爭議背後,一個更為核心且值得深思的問題悄然浮現:葉童作為一位早已在演藝界功成名就的影后,為何要選擇踏入綜藝這個充滿輿論爭議的領域呢?更何況是芒果台的綜藝,芒果台的輿論環境向來複雜多變,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輿論的漩渦之中。
02
《浪姐》系列節目自推出以來,一直高舉「女性成長」的旗幟,試圖展現新時代女性的多元魅力與成長曆程。
然而,這個節目始終未能擺脫一些負面評價,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劇本操控和剪輯爭議的問題。
回顧前幾季,「皇族劇本」「黑馬逆襲」等說法甚囂塵上,這些標籤常常引發粉絲之間的激烈爭吵,互不相讓,甚至嚴重影響到了藝人的公眾形象。
即便在行業內地位頗高的藝人,在這樣的輿論風波中也難以獨善其身。
如今葉童加盟《浪姐6》,同樣面臨著類似的風險。
節目組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增加節目熱度,必然會圍繞葉童曾經飾演的經典角色「許仙」做文章,搞一些懷舊的話題。
這樣做的確能夠喚起80後的集體記憶,引發廣泛的情感共鳴,畢竟「許仙」這個角色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
但是,這種做法也很容易被指責為濫用情懷,消費觀眾的懷舊情感。
更為深層次的擔憂是「年齡凝視」問題。
網友們一方面由衷地欽佩葉童62歲還敢於挑戰唱跳舞台的勇氣,認為她為廣大女性樹立了榜樣,展現了不服老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又擔心節目組為了製造更多話題和看點,過度消耗葉童的體力,安排她參與高強度的訓練和表演,或者在節目剪輯和宣傳過程中,過度突出她的「高齡」,將年齡作為一種博眼球的手段。
就像曹穎、陳德容等女星官宣參加《浪姐6》時,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呼籲節目組要「善待老人」。
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這一季的《浪姐》在邀請嘉賓方面可能確實面臨著困境,難以找到合適的大牌明星來撐場面。
03
如果單純論演藝資歷,葉童完全沒有必要藉助綜藝來提升自己的聲譽。
她在香港金像獎的歷史上,可是首位榮獲雙料影后的傑出演員。
她先後9次獲得金像獎提名,3次成功獲獎,這樣輝煌的成績在業內至今都鮮有人能企及。
在演藝生涯中,葉童塑造了眾多經典角色。
在《表錯七日情》里,她將角色的風情萬種演繹得入木三分,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婚姻勿語》中,她又以細膩入微的表演,精準地展現出角色內心的掙扎與矛盾,讓觀眾感同身受;在與周潤發合作的《和平飯店》中,她與周潤發對戲時所展現出的性感張力,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充分彰顯了她出色的演技和強大的氣場。
而1993年她在《新白娘子傳奇》中飾演的「許仙」,更是成為了跨代際的文化符號。
那句「葉童之後,再無許仙」,道盡了觀眾對她所塑造的這個角色的高度認可,也標誌著她在角色塑造方面達到了難以逾越的巔峰。
葉童的敬業精神在業內也是有口皆碑。
為了能夠真實地演繹拾荒者的形象,她親自到街頭去體驗生活,深入觀察拾荒者的生活狀態和行為習慣;在拍攝冰瀑戲時,即便環境溫度低至零下,條件極為艱苦,她也毫不退縮,全身心投入拍攝;甚至為了詮釋好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形象,她不惜犧牲形象,讓自己「鼻涕口水齊流」,力求將角色的狀態完美呈現給觀眾。
由此可見,與其說是葉童需要《浪姐》這個節目來為自己增添光彩,倒不如說是《浪姐》需要葉童的加入。
她的到來,無疑為節目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厚度,同時,她也用自己的實力和行動,有力地打破了「女性價值隨年齡衰減」的刻板認知,為廣大女性樹立了積極的榜樣。
04
葉童在演藝生涯中已經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和崇高的聲譽,名與利對她來說都已不缺。
那麼,她選擇參加《浪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女性力量的追求與展現。
回顧她的人生軌跡,40歲時她毅然開始學習鋼琴,勇敢地挑戰新的領域;50歲時,她又挑戰舞蹈,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60歲時,她出演無對白舞台劇《李爾王》,再次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藝術追求。
參加《浪姐》對於葉童而言,不過是她人生中又一次大膽的「另類演唱會」實驗。
在當下的娛樂圈,演員跨界參加綜藝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
節目組通常偏好邀請那些有優秀作品作為支撐、背後又有著豐富故事可講的藝人。
葉童近年來憑藉電影《我愛你!》中極具顛覆性的精彩演出,成功重回大眾視野,她的這種經歷和狀態正好契合了當下市場的需求。
在如今這個「少女感」充斥娛樂圈的時代,葉童卻以一頭耀眼的銀髮和歲月留下的皺紋,向世人宣告:女性的魅力絕不僅僅局限於青春靚麗的外表,它更源自內心的自信、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不斷挑戰自我的勇氣。
葉童參加《浪姐》的旅程註定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但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女性價值。
對於葉童本人而言,這是她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大膽嘗試新領域的一次勇敢實踐,生動地證明了「62歲依然可以重新定義舞台,展現無限可能」。
對於整個娛樂行業來說,葉童的加入驗證了市場既注重情懷又看重實力的發展邏輯,同時也反映出大眾審美正在逐漸從單一追求「少女感」向欣賞多元的「生命力」悄然轉變。
或許,葉童此次參加《浪姐》的冒險行為,早已超越了單純用「值不值得」這種功利性標準來衡量的範疇,它已然成為一場關於女性如何優雅地面對衰老、如何勇敢地擺脫外界標籤束縛的公開探索與實踐。
而這,恰恰是《浪姐》在熱鬧非凡的表象之下,所蘊含的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啟示。
只可惜,在節目發展的過程中,《浪姐》似乎漸漸偏離了自己最初設定的「女性成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