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屠晨昕
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天(3月12日)凌晨0時38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工位首發成功,此次首發的一號工位是適配長征八號系列火箭的專屬工位,高度達83米,採用模塊化鋼結構設計,創新性地將傳統的地下導流槽改為地面導流錐,雙向開展地面排導、噴水實現降溫降噪。
至此,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雙工位首發成功,標誌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具備了全系統發射能力。
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63次發射。
一號工位實現「五個首次」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消息,海南商發一號工位可滿足發射起飛質量600噸級火箭要求,具備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兩種推進劑組合加註能力,可滿足3.35米芯級+4個2.25米助推器構型火箭的發射需求,完成了五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首次實現」。
圖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首次實現加註後前端無人值守。一號工位發射台、擺桿、迴轉平台、噴水系統發射流程動作全部自動化,加註和供氣的流量及壓力自動調節,數據實時展示在大廳屏幕上。一旦數據出現異常,系統將即時提醒,人員無需奔赴現場,通過後端操作即可迅速響應,視情決定是否去前端解決問題,實現了在火箭加註後的-8.5小時(即發射前8.5小時)前端無人值守的突破。這不僅節約了人力,也極大提升了安全性。
圖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首次實現用擠壓式噴水系統降溫、降噪。一號工位有一套跟發射台、導流裝置一體化設計的擠壓式噴水系統,主要由水罐和壓力罐組成,15秒可釋放500噸水。「我國其他發射工位一般依靠位於塔頂水箱噴水來降溫降噪,一號工位擠壓式噴水系統的水罐安置在地面上,無需提前用泵將水送至塔頂,壓力罐可實時調控水壓,這就減少了維護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告訴潮新聞記者。
圖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首次實現用地面導流裝置排導。以此代替傳統導流槽,無需挖掘深坑,只需將裝置直接安裝在地面上,和發射台連接固定即可,極大簡化了施工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後期維護也更為簡便。
首次實現二級液氧全過冷加註。此舉大幅提升了液氧儲蓄量、增強了加註能力、提高了推進劑加註品質。「在經過管道傳輸後,液氧溫度會有所上升。我們在發射塔上創新性地增設了二級過冷器,對液氧進行再降溫,使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了10%。」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專家邢春鵬介紹道。
首次實現測控系統自主可控。該系統所有硬體均為國產化產品,軟硬體100%自主可控,確保了技術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圖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兩條腿走路」,效率翻倍
2024年6月6日,國內首個液體通用型發射工位——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發射工位正式竣工。當年11月30日,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在二號工位點火升空,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技術試驗衛星03星送入預定軌道。
據央廣網報道,於2024年4月17日開工的海南商發特燃特氣配套項目,將為海南商發提供液氫、液氧、液氮、高純液態甲烷、氦氣、航天煤油6種產品。
「推進劑在火箭起飛重量中佔了 80%-90%的比例,主要由液氧、液氫、高純液態甲烷、航天煤油等搭配使用。」聞新告訴潮新聞記者,這意味著海南商發涵蓋了液氧煤油、液氫液氧和液氧甲烷這三種主流推進劑組合,能夠支持更多類型的航天器發射。
在聞新看來,雙工位發射=效率翻倍:「能同時準備兩枚不同動力類型的火箭,實現了『兩條腿走路』,發射速度更快,接單能力更強,商業航天『產能』上來了。」
據悉,後續一號工位將開啟一輪高密度發射任務。配合火箭的「新三垂測發模式」,有望實現研製之初設定的「7天發射、7天恢復」目標,即14天間隔完成兩次發射任務,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30%以上。
火箭衛星也大有來頭
除了「高大上」的發射工位,本次航天任務的火箭和衛星也大有來頭。
據新華社報道,長征八號是我國新一代主力中型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可支持單星或多星發射,性價比高,填補了我國3-5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
圖源:央視新聞
該箭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7.6噸。其運載效率與能力,在國內同級別火箭中居前列,尤其擅長太陽同步軌道及低軌道大型星座組網任務。專屬工位的啟用,標誌著長八火箭正式邁入市場化服務新階段,
千帆星座則由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是我國首個進入正式組網階段的巨型低軌商業衛星星座。其採用全頻段、多層多軌道星座設計,核心技術及產業鏈全部自主可控。
千帆星座的組網衛星發射均為「一箭十八星」,證明我國平板式衛星堆疊「一箭多星」發射技術已經成熟。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