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2025年01月28日23:22:07 娛樂 1175

今年春晚,炸了。

開場第一個小品,堪稱人類表演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不是藝術層面的,是行為藝術層面的。

十多分鐘,觀眾完全不知道自己看了個什麼東西。


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 天天要聞


光看這18人的演員名單,你敢信是小品?

我還以為是女團出道,《創造101京劇特輯。

再看這壁畫CG的畫面,你敢信是小品?

我還以為是生產力過剩的互聯網公司的古裝cosplay現場呢,建議導演組把節目定義從「小品」改為「大型沉浸式多媒體當代藝術實驗」。

畢竟當代藝術嘛,本來也不需要觀眾看懂,咱們普通人都看懂了,那就不能叫藝術了。


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 天天要聞


所以,到底讓觀眾看了個什麼呢?

全程沒幾個人笑,甚至春晚自己都沒有給幾個罐頭笑聲,現場那麼捧場的觀眾都笑不出來。

大家都震驚了,我在家,筷子上的餃子都掉下來了。

硬要我說,就是文藝界的「滿漢全席」。

我啥都給你端上來。

但滿漢全席是一盤一盤的,這次是全都倒在一個鍋里,還攪了攪。

小品(至少節目單上說的是小品),融合京劇(唱了又唱,又臭又長),還雜糅相聲(莫名其妙報菜名)……

像是喝醉酒的廚師,用青椒煮西瓜裡面還加珍珠奶茶裡面脆波波的那種。

你以為這就完了?

還有普通話粵語、四川話等等各地方言之爭。

我恍惚間都看見語文課本里的拼音字母集體起義。

就彷彿在大雜燴裡面還撒了番茄醬折耳根混成的澆頭。

你以為這就夠「豐富」了?

又開始上雜技了,把人舉起來轉圈圈。

我都想給導演組遞胡椒粉了,這鍋亂燉確實需要點調味料

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 天天要聞


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 天天要聞


可能唯一的亮點,就是當年《新白娘子傳奇》的兩位主角出場。

《白蛇傳:終局之戰》嘛,導演就差舉著喇叭喊:"80、90後快哭!給老子哭!"

但這種赤裸裸的賣情懷,收割群體童年記憶的討巧行為,說真的,太廉價,也太生硬了。


春晚第一個小品,演的是個啥? - 天天要聞


各位大佬,你知道我看著小品感受到了什麼么?

就一群人坐在那裡,攢局。

好不好看無所謂,關鍵在於,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塞入夠多的元素,把方方面面的勢力都照顧到。

小品,要有,這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於是節目定性,那就是小品。

至於攢出來的東西到底好笑不好笑,無所謂,反正我就說了,這是小品。

相聲,那多少也要有。

於是閻鶴祥出現了,甚至因為閻鶴祥在郭麒麟單飛之後無事可做,上了很多綜藝,又把綜藝這條線給拉進去了。

京劇,那肯定是要有的。

這是傳統,這是文化,這是正確,所以主題就是一個傳統京劇故事。

然後雜技,可以獨當一面,也能算在京劇裡面,無所謂了,都放進去。

還有誰沒照顧到?

哦對,歌曲。

那就讓上場的人,唱幾句。

還有還有還有。

就是這畢竟是一個面向全國的節目,各地人民也要點一句。

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方言,聽不聽得懂也不重要,反正都塞進去。

……

就這樣,攢局的人都開心了,自己的勢力都被代表了,每個人的面子都給了。

唯一不開心的,那就是觀眾了。

你們塞了那麼多東西,怎麼就把小品必須的「笑點」給忘了呢?

還是那句話,十幾分鐘,我們到底看了一坨什麼?

當然,我看文藝作品,水平不夠高。

所以我使勁在反思。

沉默了很久,我悟了!

這其實是先鋒默劇啊!

建議申報吉尼斯《全球最大規模行為藝術》,畢竟能讓十四億人同時陷入哲學思考:"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看這個?"

我就有個小建議。

明年春晚,出個彩蛋。

把《春晚籌備會議實況錄像》給放出來,讓我們看看攢局時候的盛況,畢竟真實的荒誕永遠比虛構的更精彩。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