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的紀錄片《黃河之歌》,今晚(28日)20:00在總台央視紀錄頻道(cctv-9)播出,該片共6集,每集50分鐘。
從《黃河西來》的源遠流長到《大河滔滔》的萬丈豪情,從《萬里胸懷》的歷史記憶到《大浪淘沙》的家國情懷,從《驚濤拍岸》的民族精神到《海晏河清》的文明關切,《黃河之歌》縱橫萬年時空,全景式、集中態描摹黃河文明的生生不息。用極致的美、奔騰的水、壯麗的景傾情書寫對母親河的敬意與讚美,詩意詮釋千百年來黃河沿岸辛勤耕耘的普通人與大河共進、共生的美好瞬間,巧筆勾勒黃河自然、人文、歷史、精神圖譜,用新時代「黃河故事」追溯中華文明的根和魂。
大河之問,回望來時路
黃河,是一條靜水流深的歷史之河。從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出發,《黃河之歌》帶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溯源,迸發出來自時間深處的吶喊。發源於青海約古宗列盆地、全長5464千米的黃河於無聲處見波濤。「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中華文明隨黃河一路流淌,在數千年間形成了融於血脈的共同信仰。
回望歷史,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絢麗多彩的眾多史前文化因大河而遇,匯入中華文化的亘古洪流,輻射出生生不息的強大力量。
紋飾、圖案、陶器、玉器,這些來自黃河的審美創造歷久彌新,體現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吟唱、舞蹈、民俗、工藝美術等文化瑰寶……因大河而興,賡續中華文化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有形載體。
大河之思,融匯情與景
黃河,是一條溫潤入心的人文之河。黃河的每一次彎曲、每一次停留,都會滋養出不同的民風、習俗與文化,紀錄片《黃河之歌》用匯聚的故事、交融的故事、聯通的故事,帶來理解黃河的新視角。黃河的波瀾壯闊激蕩起無數中華兒女的壯志豪情,多少歷史人物縱情寫黃河、多少英雄人物奔赴守黃河、多少普通人飲過黃河水。
與先賢對話,司馬遷、文成公主、玄奘等歷史人物曾跟今人看過同一片河流;李白、王之渙、王維等文人墨客心裡與今人吟誦的是同一種浪濤;從「去國之臣,心猶在河」的牽掛,到千百年來無懼風雨的治河人,懷揣的是同一個夢想。
在郭沫若筆下,他用大河呼喚熱血;在李大釗文中,他用滾滾向前寓指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這一條人文之河,點亮了中國人的「心燈」。
大河之美,貫通今與昨
黃河,是一條風景奇絕的自然之河。或寧靜收斂、或張揚奔騰、或浪花跳躍,每一段黃河流經的土地,都呈現出別具一格的人文風貌。從西到東,經歷高山、沙漠、峽谷與平原,最終匯入浩瀚的海洋,貫通九省區的黃河,正如一條璀璨的玉帶,勾連起各地區間要素的聚集和流通,讓自然之美、歷史之韻、人文之彩交相輝映。
今天,古老的大河文明正在煥發新生,黃河沿岸或流經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輝,全長2700公里的大運河以黃河為基。貫通今昔、晝夜不停,從源頭的涓涓細流到入海口的波瀾壯闊,從古樸的村落到繁華的都市,從歷史的長河到現代的脈動,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考正在噴薄而出。該片精準捕捉到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一展黃河今日華章。
大河之歌,觸摸根與魂
黃河,是一條亘古綿長的精神之河。從《黃河大合唱》激蕩起救亡圖存的決心,從「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迸發出堅定的呼籲,紀錄片《黃河之歌》重塑人們心中永恆的黃河記憶,深挖「精神」二字,讓大河的故事奔涌而來。
紀錄片《黃河之歌》累計採訪拍攝嘉賓60餘位,涵蓋考古、水利、歷史、地理等各領域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生活在黃河沿岸的普通人,拍攝點位涉及北京、上海,沿黃九省區30餘市,近40個縣。一張張面孔串聯起一代又一代人的黃河印象,讓每一個因河而生、因河而璀璨的故事延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