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國首次引進了一部科幻劇,名字叫《大西洋底來的人》。按照當時電視劇的播放慣例,一周放一集,一共17集,在中國大地放了四個多月,引發了收視熱潮。
片子說的是研究海洋的科學家從海里救上來一個怪物,長得一副男人的樣子,肌肉發達。與人類不同的是,他靠腮呼吸,跟魚一樣。這個傢伙有個特點,離不開水。一旦脫水,就跟一條死魚一樣,只要有一滴水落到他身上,立刻力大無窮無所不能。
人們給這個怪物起名叫麥克·哈里斯,故事就圍繞著他展開。麥克·哈里斯幫助人類破解陰謀、擒拿歹徒,依靠他強壯的身體以及在水下來去自如的身手,一個個兇徒被繩之以法。
英雄自然配美女,《大西洋底來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片子給麥克·哈里斯安排了漂亮的女博士伊麗莎白·梅里爾作為搭檔,她陪著男主出生入死,二人之間還時不時玩點小曖昧,但是直到片子放完,他們之間也沒有發生點什麼。
說白了,這就是當時的一個超級英雄題材的電視劇,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片子製作粗糙,情節拖沓,含水量極高。片子中的各種特效主要靠剪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音響效果更是沒法聽,聽爆炸的動靜,你會感覺擬音師手裡拿著塑料片在亂揮。
這不是以現在的標準來苛求這部電視劇,實際上,這部片子1977年在美國播出的時候,收視率就很低,評價也很差。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這是一部無腦的肥皂劇,情節拖沓,劇情注水,用這部劇打發時間都嫌無聊,標準的大爛片。因此片子只放了一季,就沒有下文了。
雖然如此,這部劇在國內還是引發了轟動。為啥呢?因為沒見過啊。在此之前,國內群眾只看過現實題材和革命英雄題材的作品,哪見過這種東西。80年代初,所有引進的劇集都能引起轟動效應,這跟我們當時的眼界有關。
現在形容那個年代引進劇集的受歡迎程度,都用一個詞,叫萬人空巷,確實如此。除了《大西洋底來的人》外,《姿三四郎》、《血疑》、《加里森敢死隊》這些片子無一例外都讓我們如醉如痴。
當時香港尚未回歸,香港電視劇也算引進劇,《霍元甲》、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也在那個時間段引進,都引發了收視狂潮。每到周末,家家戶戶都圍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盯著電視屏幕等著。當年,我們通俗文藝作品匱乏,這些作品無意中填補了這個空白。
我當時看《大西洋底來的人》時,還是個小孩,印象最深的就是麥克·哈里斯在水裡的游泳動作,雙手貼在大腿邊輕輕擺動,整個人就能飛速在水裡穿梭,以至於在我的認知里,這樣的游泳姿態才是最標準的。後來看游泳比賽,我老覺得那些運動員姿勢不標準,這算是當年留下的病根。
雖然這部劇在中國轟動一時,其實片名的翻譯是錯誤的。《大西洋底來的人》英文名叫《The Man from Atlantis》——亞特蘭蒂斯來的人。Atlantis不是大西洋,大西洋英文叫Atlantic。
亞特蘭蒂斯原本是柏拉圖虛構出來的海上國度,經過歷代西方人虛構加工,變成了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建立的海洋國家。在西方流行文化中,亞特蘭蒂斯成了未知的海洋神秘世界的代名詞,DC漫畫里的那位海王就來自亞特蘭蒂斯,他跟麥克·哈里斯是老鄉。
我們當年對西方文化尚不了解,所以把亞特蘭蒂斯翻譯成了大西洋,實際上大西洋這個詞就是從亞特蘭蒂斯演化而來,亞特蘭蒂斯才是正根,大西洋是兒子。
經過了那個時代,我們走到了今天,大傢伙的欣賞水平也提高了,如今再看這部電視劇,已經覺得可笑了。我們不可能回到那個時代,也不可能再引進這樣的片子,相比那個年代,今天的進步真是一種飛躍,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