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加入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感謝您的支持
文|娛梔
編輯|娛梔
前言
2004年阿爾莫多瓦上映的新作《不良教育》號稱是一部根據導演的個人經歷改編的電影,電影結束時出現的那一個大大的「PASSION」。
似乎也暗示了這部電影或許就是阿爾莫多瓦所具有的黑色浪漫情結的一個自我解釋,今年四月,《不良教育》成為了歷史上首部戛納影展開幕式上放映的西班牙電影,它所引起的關注是不言而喻的。
被扭曲的人性
但同時由於其題材的宗教敏感性,它在西班牙和法國等地都引起了天主教團體的抗議,由此可見,《不良教育》和阿爾莫多瓦的其他作品一樣,註定充滿了矛盾和爭議。
《不良教育》採取了戲中戲的結構,它包含了四個中心人物:安里克、伊格納茨奧、胡安以及神父馬諾拉。
有三條時間線:1980年的馬德里、六十年代的天主教學院和1977年的瓦倫西亞,再加上時虛時實、虛實交錯的敘述手法,伊格納茨奧的劇本,安里克的電影、神父馬諾拉的剖白等等。
它們層層推進、一環套著一環,形成了一個奇峰迭起,錯綜複雜的大合唱,讓觀眾眼花繚亂,一時間分不清楚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復仇故事還是一個兇殺故事。
同時又由於在放映之後,阿爾莫多瓦對電影所做的一系列否定:《不良教育》不是對那些「誤導」了他的牧師或神職人員們的一次「清算」。
這些聲明讓那些原本以為抓住了電影反宗教精髓的觀眾又一次如墜雲霧。毫無疑問,《不良教育》繁複誇張的手法和無拘無束的態度既加深了觀眾對它理解的難度,也加深了它對觀眾的吸引力。
阿爾莫多瓦的電影總是關注女性,而正是因為對女性視角新穎而深刻的挖掘使他獲得了備受矚目的成就。
但是從上一部電影《對她說》開始,阿爾莫多瓦轉而開始關注男性,探索男性隱蔽的內心世界。正如詩人波佩所說的:「對人性最好的研究是研究男人。」
《不良教育》是一個男人的世界,表現的是幾個男人的愛恨情仇。然而這些男人卻都不是具有正常人格的男人,他們都有著心靈的變異和殘廢。
神父馬諾拉的戀童癖、伊格納茨奧的易裝癖,安里克的戀舊和欺騙,還有胡安的謊言和無情都可以追溯到一種被扭曲了的人性。
佛朗哥政權倒塌前的西班牙是一個落後專制的國家,阿爾莫多瓦傳統保守的家庭和嚴肅死板的宗教教育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他從不隱諱自己對宗教的反感,他說過:我很早就對上帝信仰破滅,在他過去的電影里,也並非沒有以宗教為題材的,比如《黑暗的習慣》就表現了修女們的另類生活。
但是一貫擅長幽默性喜劇諷刺的阿爾莫多瓦在《不良教育》中還是第一次以悲劇的方式深刻、嚴肅地表現宗教對人成長的影響和對人性的扭曲。
安里克和伊格納茨奧所在的教會學校是一所管理非常嚴厲、教條化的學校,一向偏愛明亮鮮艷背景的阿爾莫多瓦在表現它時使用了偏於單調和死板的色彩。
伊格納茨奧熱愛自由、高有感情,這是和教會教育格格不入的,他和安里克之間純潔的愛情也是不被宗教所認可的。
然而神父馬諾拉卻可以藉助宗教權威佔有伊格納茨奧,滿足自己的變態性慾。這種矛盾既改變了伊格納茨奧的命運,也導致了他內心的仇恨。
仇恨扭曲了他的心靈,成為他復仇的動機,所以成年後的伊格納茨奧以一個受害者的姿勢進行勒索敲詐,這超出善的界限,而走向了另一種邪惡。
佛朗哥政權倒台後的西班牙充斥著一個自由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具有的不斷上升的物質誘惑,個人急劇膨脹的私慾取代了宗教對人的控制。
阿爾莫多瓦自己創建的電影公司叫做「慾望無限」,在他的所有電影中,「慾望」是一個不斷被重複表達的主題,它們有對性的慾望、對金錢的慾望,對暴力的慾望。
《不良教育》中伊格納茨奧的弟弟胡安,雖然沒有和哥哥一樣在宗教的禁錮下變形的童年,卻具有比伊格納茨奧更扭曲的人性。
他和神父馬諾拉的關係完全不同於後者和伊格納茨奧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顯然胡安是一個與新時代的物質精神相契合的強者,他的一切行為都帶著強烈的目的性。
他誘惑馬諾拉、利用馬諾拉,為的是物質利益,性對他而言只是獲得物質的手段。他對哥哥伊格納茨奧沒有同情和憐憫,只有仇恨,仇恨伊格納茨奧阻礙了他擁有一個美好而正常的人生。
這種仇恨驅使他利用馬諾拉殺害自己的哥哥,當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他又可以毫不留情的一腳踢開馬諾拉,開始自己的另一次攀爬。
安里克和冒充伊格納茨奧的胡安在行駛的車裡,電台播放一首伊格納茨奧喜愛的歌曲,然而胡安卻沒有一點反應。
所以安里克對胡安說,你不是伊格納茨奧,他不會變得不欣賞音樂,物質社會同宗教權威相比,一樣可以扭曲人性,可以消除人對精神的愛,對音樂、對藝術的真情,而變成一個徹徹底底的物質的奴隸。
主宰一切的激情
《不良教育》中沒有一個善良的主人公,每個人物似乎都是邪惡的。然而無論是伊格納茨奧的敲詐、胡安的謀殺,還是神父馬諾拉的褻瀆都無法引起觀眾的憎惡,他們的可惡只會讓人感到可憐。
在一次採訪中,阿爾莫多瓦這樣說《不良教育》:「電影里的人物看起來的確都不怎麼善良。不過對我來說,他們都是善良的,而且我一直對這種充滿激情的人物都很感興趣。
我認為如果這部電影非常陰暗,這倒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們都非常勇敢地展現出內心中最陰鬱的部分,從而體現了他們的價值。
在阿爾莫多瓦看來,這些人物的一切行動都是被激情驅使的,激情主宰了他們,而正是激情的可貴和可愛補償了他們扭曲的人性所帶來的邪惡。
西班牙從來都不是一個理性的國家,它的文化充滿了激情,他沒有誕生出諸如康德、黑格爾這些理性主義的大師,只有熱情奔放的拉丁歌舞和瘋狂刺激的鬥牛。
西班牙的文學沒有像哈姆雷特似的嚴肅思考者,只有永遠精力充沛的堂·吉訶德一個內心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
他慣用的濃烈鮮艷的色彩、誇張的情節,戲劇化的衝突,還有那些極度瘋狂的愛情和偏執扭曲的情慾,都是這種激情文化的體現。
正如他本人一再說過的:「激情對於生活,對於拍電影都太重要了,是能量的來源。」《不良教育》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80年,那恰好是西班牙新浪潮「movida"的黃金時代。
那是一個孕育了阿爾莫多瓦的流派,他們包括了當時西班牙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徹底的以追求自由和激情為目標。
《不良教育》以許多小細節,如電影里出現的海報等方式展示了當時許多優秀的作品,既表達出了對那個年代的肯定也表達出了對激情的肯定。
神父馬諾拉利用自己的地位褻瀆了少年的伊格納茨奧,本該是一個讓人憎惡的形象。然而他身上所具有的對年輕男童的偏執卻又讓人同情。
他對伊格納茨奧的獨佔欲,對胡安的瘋狂追逐,都像最衝動的愛情一樣無法節制。馬諾拉坦誠自己對少年伊格納茨奧的愛情,他也甘照被胡安所左右。
電影的一個情節,馬諾拉和胡安在等待伊格納茨奧死亡的時間裡參觀巨像博物館,看著那一個個咧著大嘴嘲笑世人的雕像,內心害怕的胡安問:「他們在笑什麼?」馬諾拉說:「在笑我們,至少,在笑我。」
他清楚的看見了自己的位置,一個被激情左右的小丑,無論是宗教的信仰、道德的嚴酷都無法阻擋這種慾望的侵蝕,它註定摧毀他的人生。
其他的人物,諸如因為童年的畸形遭遇而一心渴望變成女性的伊格納羨奧,熱愛表演,苦於成名的胡安,他們都在嚮往著某一個對象,都在追逐著某一個目標。
他們身上都充滿了狂風暴雨般的激情,這成為他們人格中最突出的特徵,激情所犯的過錯與它的價值相抵消,阿爾莫多瓦把它們展示出來,並不是為了做一個好壞的區分或一個道德的評價。
結語
阿爾莫多瓦在這部影片中大膽的表達了人性多樣化和道德多樣化的理念,他個人化的藝術觀念和多元化的倫理傾向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張力。
他既表現人性中的惡,又讚美這種惡,這種矛盾同阿爾莫多瓦電影在藝術風格上的矛盾是相一致的。
他一面聲稱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義大利寫實主義,一面把好萊塢的娛樂規則看作是至寶。人性是複雜的,它所帶給我們的痛苦和沉溺,在善與惡的兩極,有一個可以切合的通道,阿爾莫多瓦發現了它。
由此人性和激情這看起來衝突的不同人格概念在《不良教育》中奇異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個既深沉又美麗的靈魂世界。